(一)作家篇 3
金庸退隐江湖「逍遥游」 3
金庸谈武侠小说 8
刘以?不让严肃文学被冲走 10
访「云姊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 15
孙淡宁(农妇)返乡会《狂涛》笔下人物 20
小思(卢玮銮)致力研究香港文学 24
小思盼再有青年导航刊物 27
余光中谈「浪子文学」 29
倪匡畅谈武侠与科幻 31
科学、幻想、小说——倪匡、张君默和白洛的「文学对话」 35
钟晓阳——惊才十八岁 38
钟晓阳生命中的「误会」 41
严沁谈「浪漫小说」 44
夏婕的丝路之旅 46
沙漠自有播种人——记第四届中文文学周 50
文学意义在反映人生——记首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 58
饶宗颐谈半世纪做学问的心得 62
(二)学者篇(学术、教育、出版等) 62
饶宗颐精通敦煌学 65
哲学大师牟宗三谈中国文化与人性 68
附录:国学大师牟宗三病逝台北——本港学者颂扬其贡献 71
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廿一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72
余光中谈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75
黄丽松退休前慨叹香港学生语文水准低降 78
黄丽松与小提琴 81
谢志伟与浸会共忧乐 84
谭尚渭要为公开进修学院开拓新领域 89
何东之女——何艾龄献身教育 93
余也鲁倡议创立中文儿童文学基金 96
余也鲁致力研究中国传播 99
黄应士与新闻事业的不解缘 101
陈永明谈孔子乐在其中 105
李天命、余达心等谈创造生命新空间 108
潘耀明致力图书发展新路向 111
市政局公共图书馆总馆长麦建琳谈本港读书风气新现象 116
萧国健追寻香港失落的历史 118
谢永光填补香港抗战史空白 121
周耀祺从邮票看中国近代史 124
徐?和常宗豪在中文运动「中文日」的讲座 126
(三)艺术篇(美术、摄影) 130
黄永玉:艺术家要对历史负责 130
中银港钞设计幕後顾问——靳埭强 132
王无邪返港见证历史时刻 137
水禾田盼为香港出版「过渡写真」 141
水禾田异邦延续艺术使命 143
周士心跋涉天涯绘画澎湃山川 146
冯叶 画与人皆重情义 150
林风眠论艺术之道——基础要严格、创作要自由 155
刘掬色手捧颜色建立自我空间 157
李乐诗描绘「白色力量」 163
毕子融以树入画「重建树木」 166
刘国松追求永恒的时空 169
吕超俊谈乃兄——水墨画大师吕寿琨 174
林擒国画展——律动的美 176
努力不懈的新闻摄影记者张景宁 178
戏剧大师钟景辉 182
(四)剧艺篇(戏剧、影视) 182
出身上海电影世家——柳和清晚年在香港创业 186
汤美如拍摄《奉天皇之名》揭露日军侵华史实 191
才女编导施洁玲 194
陈耀成拍电影刻划人生悲情 198
布公仔的李爷爷——李名炀 201
潘迪华为慈善筹款演唱 203
(五)乐舞、棋艺篇 208
音乐——于粦的第二生命 208
徐惟聆对小提琴情有独钟 210
项斯华同奏双筝技惊四座 215
从影星到舞蹈家——江青谈她的「负」 218
毛妹:欣赏艺术表演要先做「夜课」 220
叶惠康教你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23
围棋高手陈嘉锐为港争光 226
卢景文:艺术创作才与财相辅相成 228
古筝名家苏振波——抚弦动曲·阳春白雪有知音 230
南音老艺人杜焕——「叹五更」轻弹浅唱「客途秋恨」 234
後记 林翠芬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