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时代的产儿 1
一、童年岁月 1
二、姓氏与王家血脉 3
第二章 稷下游学 8
一、东行游学 8
二、“学始乎诵经” 11
三、《诗》的征引 19
第三章 追寻先王之道 27
一、开掘《书》之要旨 27
二、不作“末世穷年”的“陋儒” 31
一、稷下学宫--“祭酒” 38
第四章 “最为老师” 38
二、稷下的传统和荀子的治学 40
三、师承关系 45
第五章 综百家之学 51
一、解诸子之蔽 51
二、批判中的吸收 58
三、相灭相生归融合 63
第六章 西去秦都 69
一、“隆礼”与“重法” 69
二、立法同 76
三、“令行禁止,王者事” 80
一、追求富利乃人间正道 85
第七章 “山林川谷美”的秦国 85
二、富民与兴邦同义 88
三、在富足中养成礼义精神 91
第八章 “益地不如益信之务” 96
一、当务之急在于“益信” 96
二、人人都应守信 101
三、强盛的根基在于“隆信” 103
第九章 “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108
一、禁暴除害和选拔将领 108
二、“以德兼人” 112
三、治军要旨在于“壹民”、“同力” 117
一、“化性起伪”和“解蔽” 123
第十章 再作“祭酒” 123
二、德育和智育并重 128
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1
四、“国将兴,必贵师” 135
第十一章 寓教于乐 139
一、“教娱统一” 139
二、“美善同一” 144
三、“中和之美” 149
第十二章 “谈说之术” 154
一、既简且明的“谈说之术” 154
二、入情入理的修辞手法 159
三 三言两语的寓言特色 165
第十三章 “行”高于“知” 170
一、学而后知 170
二、“行”高于“知” 174
三、行难知也难 177
四、“知有所合” 181
第十四章 “形具而神生” 186
一、“心”为身体之主宰 186
二、“情”为性所生 192
三、“心生而有知” 197
一、“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04
第十五章 “制天命而用之” 204
二、寓政治哲理于自然知识之中 210
三、“气”为万物本源 215
第十六章 至诚化民 221
一、教化一生 221
二、“治国之征” 224
三、“至诚”能化万民 229
四、宣教与处罚并用 233
五、“善假于物”,配以乐教 236
第十七章 兰陵令 241
一、集诸家之长 241
二、人“最为天下贵” 246
三、人之性恶 251
第十八章 修身以自强 257
一、伦理道德的“源”与“功” 257
二、礼为诸德之纲 262
三、“义利两有” 267
四、修身三法:学思行 271
第十九章 寄情于“一天下” 276
一、“齐一天下”乃民心所向 276
二、统一天下“应以德兼人” 282
三、“天下将归于一”之预见 287
第二十章 着眼于“法后王” 292
一、“变”为天地之道 292
二、“积微”、“积靡”的量变与质变 296
三、“法后王”的发展观 299
第二十一章 荀子与荀学 305
一、学儒而背儒 305
二、“名实相符” 307
三、地位和影响 314
第二十二章 历代对荀子以及荀学的评论 322
一、汉唐:秦为圣人 322
二、宋明:打入冷宫 327
三、清朝及近代:重被尊奉 330
附录一 荀子生平年表 336
附录二 参考书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