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 论 1
第一章 国民经济系统 1
本章提要 1
第一节 国民经济是一个系统 1
一、系统与系统观点的基本含义 1
目 录 1
二、国民经济系统的组成 4
三、国民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 5
一、国民经济活动两个层次的划分 9
第二节 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 9
二、微观经济活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 10
三、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 1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系统的动态描述 14
一、国民经济运动过程的面面观 14
二、国民经济系统有效运行的要求 16
三、国民经济系统行为的机理层次分析 1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性质与特点 20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
二、我国经济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23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职能和管理系统 27
本章提要 27
第一节 经济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27
一、什么是经济管理 27
二、管理是一种资源 3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 32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二重性 32
二、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33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 3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职能和原则 36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 37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 40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过程 43
一、国民经济管理过程,是制订决策和对决策实施、控制的 43
过程 43
二、国民经济管理过程,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变换过程 45
第五节 国民经济管理系统概述 47
一、对国民经济进行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47
二、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的组成 51
三、国民经济管理是管理系统与被管理系统的统一 53
本章提要 54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科学依据与出发点 54
第三章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 54
一、改革是大趋势 55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57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是建立体制模式的科学依据 58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模式 60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60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 62
一、变革企业经营机制,是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 64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64
二、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67
三、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 69
四、国家——市场——企业的协调运行模式 71
第四节 改革的效益与有效的改革 73
一、改革必须讲求效益 73
二、开拓创新与科学管理的结合 74
三、配套改革与系统设计 75
四、改革的事业是群众的事业 76
一、什么是经济决策 81
第一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含义 81
第二编决策与计划 81
第四章 国民经济决策体系 81
本章提要 81
二、经济决策的分类 82
三、国民经济决策体系的组成 83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84
一、发展战略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84
二、我国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与战略转变 86
三、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88
一、战略步骤的部署 91
第三节 重大战略措施与政策体系 91
二、发展途径的选择 93
三、战略重点的确定 95
四、重大社会经济政策的制订 96
五、战略措施的合理组合 98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100
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 100
二、计划的作用和任务 104
一、指标及其作用 106
第五节国民经济与社会指标体系 106
二、建立和完善综合指标体系 107
第五章 国民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上) 115
本章提要 115
第一节 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国民经济管理的核心 115
问题 115
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含义 115
二、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意义 117
三、我国现阶段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目标 118
第二节 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制 120
一、完善的体制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组织保证 120
二、决策权力结构的优化 121
三、决策智力结构的优化 123
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保证和社会条件 128
第三节 建立灵敏的管理信息系统 129
一、信息与信息工作过程 129
二、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管理的神经系统 130
三、不断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132
一、科学预测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 135
第四节 进行科学的国民经济预测 135
二、以经济社会预测为中心的国民经济预测体系 136
三、不断提高预测精度 139
第六章 国民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下) 142
本章提要 142
第一节 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与决策能力 142
一、领导者在决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42
二、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144
三、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与决策艺术 148
一、发现问题 150
第二节 确立科学决策的程序 150
二、确定目标 151
三、拟定方案 152
四、方案评估 153
五、方案选优 154
六、方案实施与跟踪检查 154
第三节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 155
一、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的必要性 155
二、预测技术 157
三、平衡和协调技术 160
四、优化技术 163
第七章 国民经济控制体系概述 169
本章提要 169
第一节 经济控制的功能和条件 169
一、国民经济控制的必要性 169
第三编实施与控制 169
二、国民经济控制的功能和作用 173
三、国民经济有效控制的条件 174
内容 177
一、新的宏观控制体系的主要特点 177
第二节 新的宏观控制体系的主要特点和宏观控制的 177
二、宏观控制的内容 182
第三节 不断完善国民经济调控体系 184
一、建立宏观集中控制和分层次控制的多级递阶型调控体系 184
二、建立前馈控制、运行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调控体系 186
三、建立控制、调节和监督统一的调控体系 188
第八章 国民经济调节系统 189
本章提要 189
第一节 各种经济杠杆和它们的功能 189
一、经济杠杆及其功能 189
二、价格杠杆 191
三、税收杠杆 194
四、信贷杠杆 197
第二节 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 199
一、各种经济杠杆的异同点 199
二、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必要性 200
三、如何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203
第三节 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204
一、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基本含义 204
二、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特点 205
三、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功能 206
四、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207
第九章 国民经济监督系统 209
本章提要 209
第一节 国民经济监督的含义、功能和特点 209
一、经济监督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 209
二、国民经济监督的功能和特点 212
三、经济监督的分类 21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监督体系的组成 215
一、经济监督体系 216
二、法律监督体系 219
三、行政监督体系 220
四、人民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222
五、各种监督之间的相互关系 2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审计监督 224
一、审计监督的功能和特点 224
二、审计监督的任务和依据 227
三、审计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229
一、管理组织的概念和要素 233
第一节 管理组织的要素和功能 233
本章提要 233
第十章 管理组织的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233
第四编管理组织 233
二、管理组织的功能 234
三、管理组织活动的内容和作用 236
第二节 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依据和原则 237
一、建立管理组织机构的依据 238
二、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原则 238
第三节人员配备与选用 244
一、管理人员的考核 244
二、管理干部的合理结构 246
三、管理人员的培训 248
第四节 组织行为的心理分析 250
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50
二、群体与个人 252
三、群体的士气 254
四、群体的凝聚力 256
五、人际关系 257
一、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的含义 26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的含义与功能 260
本章提要 260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 260
二、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的必要性 261
三、宏观经济管理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262
第二节 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的基本依据和主 264
要要求 264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改革政府组织机构的基础 264
二、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向 265
三、建立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要求 267
管理组织 269
一、充分发挥党在管理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69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综合性 269
二、国家管理经济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71
三、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机构及其综合职能部门 272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专业管理组织 275
一、部门管理组织 275
二、行业管理组织 276
三、涉外经济管理组织 278
第五节 区域经济管理组织 279
一、区域经济管理组织设置的必要性 279
二、按行政区域设置管理机构 280
三、按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网络设置管理机构 281
四、横向经济联合体管理组织 282
第五编 重大宏观经济活动的管理 287
第十二章经济的适度增长 287
本章提要 287
第一节 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 287
一、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含义 287
二、经济增长的实质 288
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析 291
一、经济增长的制约系统 293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因素 293
二、人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96
三、物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97
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97
五、管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98
第三节 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方法 299
一、经验分析法 299
二、因素分析法 299
三、系数推算法 301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302
第四节 适度经济增长的调节和控制 302
四、在全面平衡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增长速度 302
二、防止需求膨胀,确保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303
三、采取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03
四、实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304
第十三章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 306
本章提要 306
第一节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06
一、总量平衡的含义 306
二、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308
三、现阶段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特点 309
第二节 投资需求管理 311
一、投资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311
二、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和来源分析 312
三、合理投资规模的确定 314
四、对投资规模的调节和控制 317
第三节 消费需求管理 318
一、消费需求分析 318
二、消费基金数量的框算 319
三、合理消费规模的确定 321
四、对消费规模的调节和控制 322
第四节 加强供给管理 324
一、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324
二、加强供给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324
三、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供给的关键 326
第五节 总量平衡的制约因素 326
一、国民入收分配状况 326
二、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327
三、信贷规模和货币流通量 328
五、各种政策的结合运用 329
四、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329
第十四章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 330
本章提要 330
第一节 经济结构及其合理化 330
一、经济结构的含义 330
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331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与经营方式 333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所有制结构 333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35
三、多种经营方式的新发展 336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结构与布局对策 338
一、地区经济结构及其合理化 338
二、今后地区经济布局的对策 340
第四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343
一、产业(或部门)的分类 343
二、产业——部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46
三、产业——部门结构的发展趋势 348
四、产业政策 353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359
第一节 自然资源开发对策 359
本章提要 359
第十五章 资源要素开发与合理配置 359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过去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62
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363
第二节 资金开发对策 368
一、扩大筹资来源的对策 368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 369
第三节 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73
一、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状况 373
二、劳动就业对策 374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人才的对策 376
第四节 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379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379
二、我国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 380
三、我国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382
第十六章对外开放与利用国际资源 383
本章提要 383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83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83
二、制订正确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385
第二节 对外贸易 387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387
二、对外贸易的内容 388
三、外贸政策和管理 390
第三节 利用外资 393
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发展 393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394
三、外资和外债的管理 396
一、技术引进及其形式 399
第四节 技术引进 399
二、技术引进的管理 401
三、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402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 404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404
二、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406
三、国际收支的调整和管理 407
第六节 经济特区 409
一、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409
二、经济特区的作用 410
三、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的管理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