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甘肃省干部中专教材编审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第一编原始社会与灿烂文化第一章原始群 1

一、原始人群前期 2

元谋人(2) 蓝田人(2) 北京人 2

二、原始人群后期 4

马坝人、长阳人(4) 丁村人 4

第二章氏族公社 6

一、母系氏族公社 6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6) 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 8

二、父系氏族公社 10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11) 社会生产的发展 12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13) 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4

第二编奴隶社会与文明古国的崛起第三章夏商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 16

一、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16

夏朝的建立(16) 社会经济的发展(18) 夏朝的灭亡 19

二、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20

商朝奴隶主统治的加强(20) 商朝的社会生产和文化 22

商朝奴隶的斗争和商的灭亡 25

第四章西周奴隶制的强盛 27

一、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27

西周的建立(27) 周初的分封和宗法制度(28) 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30) 西周的结束 32

一、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和封建制的出现 35

第五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35

大国争霸(35)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8) 奴隶、平民的革命斗争(40)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42

二、春秋时期的文化 44

《诗经》和《春秋》(44) 老子的思想(45) 孔子的思想(46) 鲁班的贡献(47) 孙武和《孙子兵法》 47

第三编封建社会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第六章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确立 49

一、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49

李悝在魏国的改革(50)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51)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53) 封建制度的确立 53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54

农业生产的发展(54) 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与商业的兴盛 56

三、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57

封建兼并战争(57) 秦的统一 58

四、战国时期的文化 59

百家争鸣(59) 屈原和楚辞(61) 科学技术 62

第七章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64

一、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64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64)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65) 焚书坑儒(66) 经略边疆 67

秦末农民大起义(69) 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72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74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74) 西汉时期生产的发展 77

西汉的国家制度(80) 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82)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87) 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89) 绿林、赤眉大起义 91

三、东汉豪族地主的经济和政治 93

东汉初年恢复生产的措施(93) 东汉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94) 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97) 东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98) 东汉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及党锢之祸(100) 黄巾大起义 102

四、两汉时期的文化 104

哲学(104) 道教与佛教(105) 文学 106

艺术(107) 史学(108) 科技 109

第八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13

一、三国鼎立 113

鼎立局面的形成(113) 三国的政治和经济 114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116

西晋的统一(116) 西晋的政治经济措施(117) 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三、东晋和南朝 119

东晋的建立和南北战争(118) 南朝的政治和劳动人民对江南的开发 120

四、十六国和北朝 122

北方割据政权的建立(12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23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125)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126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27

范缜和《神灭论》(127) 文学(127) 书法和绘画(128)史学(128) 科技 128

第九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130

一、隋朝的统一和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130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30) 隋文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 131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133

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和农业的发展(133)大运河的开凿 135

三、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战争 136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136)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138

四、唐朝前期的政治 142

封建统治的强化(14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144

武则天称帝 146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49

均田制与租庸调(149)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50

手工业的发展(151) 商业的繁荣 152

六、安史之乱和社会矛盾激化 154

安史之乱(154) 藩镇割据(156) 宦官专政 157

“牛李党争”(157) 两税法的推行 158

七、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159

突厥、回纥(160) 靺鞨、渤海(161) 西域诸王国 162

吐蕃 163

八、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64

九、唐末农民大起义 167

阶级矛盾的发展和社会危机的加深(167)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168

十、隋唐时期的文化 170

文学(170) 科学技术(172) 石窟艺术 174

第十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元 177

一、五代十国 辽朝的兴起 177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177) 周世宗柴荣的改革 177

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178

二、北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80

北宋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80)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83

三、以“均贫富”为纲领的农民起义 王安石变法 186

北宋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深(186)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均贫富”的农民战争(188) 王安石变法(189) 宋江、方腊起义 191

四、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 192

北宋和辽的关系(192) 西夏的兴起和宋夏关系 193

五、金与南宋的对峙 195

女真族的兴起和辽、北宋的灭亡(195) 南宋的建立与南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197) 钟相、杨么起义(199) 宋金对峙下的南北社会经济 201

六、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治 202

蒙古的兴起和元的统一(202) 元代各族人民的融合(204)元朝的残暴统治(206) 元末农民大起义 207

七、宋元时期的文化 211

理学(211) 史学(212) 文学(213) 科学技术 214

第十一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前) 217

一、明初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17

朱元璋和极端君主专制(217) 明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

二、明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张居正的改革 222

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222) 张居正的改革 224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25

商品经济的发展(225) 资本主义萌芽 227

四、各民族联系的加强和满族的兴起 229

五、明朝的对外关系 233

明朝政府和人民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233)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35

六、明末农民战争 237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237) 明末农民大起义 238

七、清朝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241

清朝的统一(241) 君主集权的加强 242

八、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44

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244) 边疆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247

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249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49)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252

十、各族人民的起义 253

十一、中国人民反对西方侵略者的斗争 255

反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255) 中国人民反对英、美侵略者的斗争 257

十二、明清时期的文化 258

哲学(258) 文学(262) 科学技术 264

第四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第十二章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和农民战争 266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66

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266) 严禁鸦片的正义斗争 267

鸦片战争的概况和失败原因(268) 《南京条约》及其危害(27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73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74

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状况及农民战争的酝酿(274) 洪秀全的早期活动(275) 金田起义与南京定都(277) 《天朝田亩制度》(278) 北伐和西征(280) 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 282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282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282)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284) 沙俄乘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286)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87

四、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 288

“天京事变”(288) 力挽危局的斗争(289)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290) 长江中下游的争夺战 291

天京失陷及太平天国余部的斗争(291) 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293

五、十九世纪中叶的思想文化 294

龚自珍和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294) 近代改良维新思想的前驱 295

第十三章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和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 297

一、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外关系 297

所谓的“中外和好”局面的出现(297)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298

二、洋务运动 299

洋务派和洋务运动(299)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00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304

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 305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05)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307) 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08

四、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310

边疆危机(310 ) 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中俄伊犁交涉 312

中法战争的爆发(315) 战争概况与《中法新约》 316

五、中日甲午战争 318

中日甲午战争(318) 《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322

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23

六、十九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 324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324)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325

第十四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327

一、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 327

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327) 瓜分狂潮(329) “门户开放”政策 330

二、资产阶级改革派的维新变法 33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31) “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332) 维新与守旧之争(335)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336) 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340

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41

从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运动(341) 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斗争(343) 八国联军的入侵与西太后的“宣战” 345

“东南互保”(346)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347

八国联军的暴行和沙俄入侵东北(349) 义和团的历史功绩与失败原因(351)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353

第十五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56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孙中山的初期活动 356

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356) 清政府实行“新政”(358) 二十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反清斗争 359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60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同盟会的成立 36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361)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364)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365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 367

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诞生 368

清政府的假立宪(368) 保路风潮(370) 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37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72) 袁世凯窃国(37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375

四、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斗争 376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二次革命”(376)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378) 军阀割据的出现(380)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和护法运动 381

五、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383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38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85) 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386

重要历史年代表 389

后 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