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当前意义 1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状况 7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7
(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革命相继失败的思考和反应 7
(二)对欧洲工人阶级未能制止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崛起的思考和反应 14
(三)对苏联模式忽视人及其需要的思考和反应 19
(四)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起人道主义泛滥的思考和反应 23
(五)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检验 26
(六)“五月风暴”以后 31
(一)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布洛赫 36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流派划分及其代表人物 36
(二)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初期的法兰克福学派 46
(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赖希、马尔库塞和弗洛姆 57
(四)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梅劳·庞蒂、萨特、高兹和列斐伏尔 63
(五)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德拉·沃尔佩和科来蒂 70
(六)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 75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80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产生和演变 81
(二)扩大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主要原因 84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征的界定 88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97
(一)给思潮性质定位的几种标准 98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性质定位 104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提马克思表述的新世界观 111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批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 116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征 120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 126
一 异化问题 12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异化普遍论 12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异化形态的揭示 137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是非得失 145
二 合理性批判 154
(一)韦伯的合理性概念 154
(二)卢卡奇论合理化与物化 160
(三)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 163
(四)马尔库塞的技术(工艺)合理性批判 170
(五)哈贝马斯论工具性合理化 175
(六)高兹的经济理性批判 179
(七)超越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社会主义论 183
三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184
(一)马尔库塞论科学技术统治人、奴役人 185
(二)哈贝马斯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190
(三)马尔库塞与高兹对科学技术中立论的否定 201
(四)阿尔都塞论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在认识论上的断裂” 207
四 阶级问题 213
(一)卢卡奇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 213
(二)赖希用性格结构论解释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 221
(三)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论高科技与高消费导致阶级融合和阶级同化 229
(四)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 234
(五)普兰查斯论白领工人是新小资产阶级 237
(六)高兹的“告别工人阶级”论 249
五 国家问题 258
(一)葛兰西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258
(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 265
(三)普兰查斯从国家的相对自主性论到国家是阶级间力量关系的凝聚论 270
(四)哈贝马斯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干预保障了制度的稳定 278
(五)奥菲论福利国家的矛盾 284
六 危机问题 296
(一)经济危机 297
(二)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和动因危机 307
(三)生态危机 320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333
一 对苏联模式的批评 333
(一)马尔库塞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批评 334
(二)梅劳·庞蒂对苏联模式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341
二 社会主义要由科学到乌托邦论 346
三 强调社会主义的生物学基础,认为意识变革、主观革命、本能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 356
(一)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的“生物学基础”论 358
(二)葛兰西的主观革命论 363
四 日常生活批判应当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心 367
(一)赖希对苏联模式忽视日常生活的批判 368
(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372
五 争取社会主义的新战略 376
(一)葛兰西的夺取意识形态和文化上领导权的阵地战 376
(二)赖希的性--政治运动 378
(三)马尔库塞的“大拒绝”战略 387
(四)马勒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的文艺复兴战略 390
(五)普兰查斯的把议会民主和直接民主结合起来的战略 397
(六)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战略 403
六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主体 406
(一)马尔库塞的“未被融合的局外人”论 407
(二)哈贝马斯的“抗议潜力”论 410
(三)高兹的“非工人--非阶级”论 413
七 未来的社会主义的设想 418
(一)柯尔施等人关于工人委员会的设想 418
(二)列斐伏尔关于工人自治社会主义的憧憬 423
(三)马尔库塞的“总体性社会主义”设想 427
(四)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设想 430
(五)高兹的“后工业社会主义”设想 431
一 柯尔施对划分哲学基本问题的抨击 437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论 437
二 卢卡奇的实践本体论 442
三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446
(一)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企图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448
(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确立实践一元论以及它同马克思的思想的原则界限 457
(三)国外学术界对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分析评价 463
四 布洛赫的本体论唯物主义--思辨唯物主义 468
(一)强调马克思是一个本体论唯物主义者 468
(二)确认本体论唯物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469
(四)“其中没有主体之物的对立物”的物质观 471
五 霍克海默的作为一种生活实践和生活方式的唯物主义观 478
六 卢卡奇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492
(一)《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理论构思 492
(二)《历史的阶级意识》与《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499
七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反映论的否定 511
八 阿尔都塞的反经验主义认识论 517
(一)把认识过程完全置于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论 518
(二)“两种客体”论和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522
(三)真理本身是真理的标准论和斯宾诺莎主义 526
(四)几点思考 529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 532
一 从卢卡奇到施密特的辩证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论 532
二 布洛赫的自然主体论 546
三 萨特的“人学辩证法” 550
(一)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 552
(二)阐释“人学辩证法” 556
四 马尔库塞论马克思辩证法的特征及其与黑格尔的关系 563
(三)同情地对待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570
五 德拉·沃尔佩论“科学辩证法”是“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 576
六 科来蒂的“矛盾的对立”与“实在的对立”论 591
七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 605
(一)多元决定论提出的缘由 606
(二)多元决定论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量齐观 610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多元决定论 619
(四)社会主义与多元决定论 622
八 阿道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626
(一)批判哲学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辩证法的本质是否定 627
(二)绕开辩证法的矛盾法则,落脚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主题 630
(三)举起反体系的旗帜,全力批判第一哲学 632
(四)自由方便的立场,兼收并蓄的混合物 634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 637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道主义与理论反人道主义 637
二 弗洛姆的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的历史观 641
(一) 人是中心: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阐释 641
(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648
(三)实现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651
(四)弗洛姆人道主义历史观评价 656
三 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 658
(一)阿尔都塞提出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历史背景 660
(二)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结构主义的主体移心论 661
(三)人与生产关系孰为主体 665
(四)历史是无主体过程吗 669
(五)几点启示 674
四 梅劳·庞蒂同萨特关于自由的个人如何创造人类历史的讨论 676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 677
(二)梅劳·庞蒂对萨特自由观的批评 692
(三)萨特的反应 696
(四)梅芳·庞蒂的再批评 699
(五)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批判》 705
五 萨特的历史人学:抽象范畴与具体历史 706
(一)关于社会集团形成和分解的“历史人学” 707
(二)由抽象范畴走向具体历史 715
七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 723
八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737
(一)对社会劳动和类的历史概念的考察 739
(二)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的考察 743
(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考察 746
(四)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和生产方式发展序列观念的考察 752
结束语 756
后记 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