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1
第一章 抗原 2
第一节 抗原的条件 2
第二节 抗原的分类 4
第三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4
第四节 免疫佐剂 9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1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0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1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6
第四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18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20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 23
第三章 补体系统 23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24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29
第四节 补休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30
第五节 血液补体水平与疾病 31
第四章 免疫系统 33
第一节 免疫器官 33
第二节 免疫细胞 34
第五章 免疫应答及调节 40
第一节 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 40
第二节 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41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 42
第四节 细胞免疫应答 44
第五节 免疫调节 47
第六章 变态反应 50
第一节 Ⅰ型变态反应 51
第二节 Ⅱ型变态反应 54
第三节 Ⅲ型变态反应 56
第四节 Ⅳ型变态反应 58
第五节 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 61
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 64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64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70
第二篇 细菌学总论 74
第八章 绪言 74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74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75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 75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76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 76
第九章 细菌的形态和理化性状 76
第三节 细菌的构造与化学组成 77
第四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 82
第十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84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84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 86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其实际意义 87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布 89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89
第二节 微生物在正常 人体的分布 90
第十二章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93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93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96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98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的实例 101
第一节 细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101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101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102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 104
第十四章 传染与免疫 106
第一节 政党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06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106
第三节 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110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12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 116
第十五章 球菌 116
第一节 葡萄球菌 116
第二节 链球菌 120
第三节 肺炎球菌 124
第四节 脑膜炎球菌 126
第五节 淋球菌 129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131
第一节 埃希氏菌属 131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 133
第三节 沙门错菌属 136
第十节章 弧菌属 142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42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44
第十八章 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147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147
第二节 鲍特氏菌属 149
第三节 布氏杆菌属 150
第四节 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 153
第五节 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155
第十九章 需氧芽胞杆菌 156
第二十章 厌氧性细菌 16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161
第二节 无芽胞子厌氧菌 166
第二十一章 棒状杆菌属 169
第一节 白喉杆菌 169
第二节 其它棒状杆菌 171
第二十二章 分枝杆菌属 172
第一节 结核杆菌 172
第二节 麻风杆菌 175
第二十三章 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病菌 177
第一节 军团菌属 177
第二节 假单胞子菌属 178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179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179
第二十四章 衣原体 179
第四篇 其它微生物 179
第二十五章 立克次氏体 181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181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181
第二十六章 支原体 184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184
第二节 人肺炎支原体 184
第二十七章 螺旋体 186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86
第二节 回归热螺旋体 187
第三节 梅毒螺旋体 187
第二十八章 无休止菌与放线菌 189
第一节 真菌 189
第二节 放线菌 192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与分类 193
第二十九章 病毒概论 193
第五篇 病毒学 193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97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201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 204
第三十章 呼吸道病毒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06
第三节 麻疹病毒 208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210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10
第三十一章 肠道病毒 212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12
第三节 埃可病毒 214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 214
第四节 其他肠道病毒 215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 21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1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1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20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20
第三十三章 虫媒病毒 221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21
第二节 浒性出血热病毒 222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223
第十四章 其他病毒 224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24
第二节 疱疹病毒 226
第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27
第三十五章 性传播微生物 229
第六篇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233
第三十六章 寄生虫宿主的概念 233
第三十七章 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阶段、终宿主、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概念 234
第三十八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35
第三十九章 寄生虫感染人体的方式和途径 237
第四十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基本环节、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38
第四十一章 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发展和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 239
第七篇 医学蠕虫 240
第四十二章 线虫纲 241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蛔虫) 241
第二节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244
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晓虫) 245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248
第五节 班氏吴策线虫(班错丝虫)及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252
第六节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257
第四十三章 吸虫纲 261
第一节 化枝睾吸虫(肝吸虫) 261
第二节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264
第三节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267
第四节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270
第四十四章 绦虫纲 275
第一节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275
第二节 肥胖带吻绦虫(牛带绦虫) 279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280
第四节 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 283
第八篇 医学原虫 286
第四十五章 根足虫纲 288
第一节 溶组织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288
第二节 结肠内阿米巴 292
第一节 阴道毛滴虫(阴道滴虫) 293
第四十六章 鞭毛虫纲 293
第二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295
第三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296
第四十七章 孢子虫纲 298
第一节 疟原虫 298
第二节 弓形虫 303
第三节 隐孢子虫 306
第四十八章 纤毛虫纲 308
第一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 308
第九篇 医学昆虫 310
第四十九章 昆虫纲 313
第一节 蚊 313
第二节 蝇 318
第三节 蚤 321
第四节 虱 322
第五节 臭虫 323
第五十章 蛛形纲 325
第一节 硬蜱与软蜱 325
第二节 恙螨 326
第三节 疥螨 327
第四节 蠕形螨 328
免疫学基础实验 330
实验一 血型鉴定 330
实验二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331
实验三 补体C3含量测定 332
实验四 补体溶血实验 334
实验五 吞噬细胞的吞噬试验 336
实验六 速发型变态反应 337
实验八 AFP免疫扩散试验 338
实验七 结核菌素试验 338
实验九 妊娠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339
实验十 免疫电泳 340
实验十一 火箭电泳 341
病原学实验 343
实验十二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343
实验十三 细菌动力观察 344
实验十四 革兰氏染色法 345
实验十五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346
实验十六 细菌的培养接种 347
实验十七 自然环境与正常人体的细菌检查 349
实验十八 药物敏感试验 350
实验十九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51
实验二十 毒素与抗毒素中和试验 352
实验二十一 内毒素检测试验 353
实验二十二 血浆凝固酶试验 354
实验二十三 透明质酸酶试验 355
实验二十四 抗”O“试验(抗链球菌”O“溶血素试验) 356
实验二十五 肠道杆菌分离培养 357
实验二十六 肥达氏反应 358
实验二十七 厌氧菌的疱肉培养 359
实验二十八 细菌抗酸染色法 360
实验二十九 病毒培养法—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法 361
实验三十 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363
实验三十一 各种病原微生物标本片的观察 364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366
实验三十二 线虫实验 366
实验三十三 吸虫实验 369
实验三十四 绦虫实验 371
实验三十五 原虫实验 373
实验三十六 昆虫实验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