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绪论 1
上篇1949年——1976年的新中国文学第一章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 1
第一节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全国的贯彻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初步繁荣 1
第二节对《武训传》、《红楼梦》研究和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9
第三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18
第四节“反右”斗争和文艺界左倾思潮的兴起 24
第五节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左倾思潮的回潮 32
第六节极左思潮的统治和文学的浩劫 40
第二章诗歌创作 48
第一节概述 48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 56
第三节李季、闻捷、李瑛的诗歌 67
第四节少数民族的长篇叙事诗 78
第五节当代旧体诗词 83
第三章小说创作 89
第一节概述 89
第二节梁斌、杨沫、罗广斌等的革命斗争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101
第三节柳青、周立波等反映农村生活变革的长篇小说 113
第四节吴强、曲波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 125
第五节姚雪垠等的历史题材小说 133
第六节孙犁、杜鹏程的中篇小说 139
第七节赵树理、马烽、李准、王汶石的短篇小说 146
第八节路翎、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的短篇小说 156
第四章戏剧文学 167
第一节概述 167
第二节老舍的戏剧 179
第三节田汉、郭沫若、曹禺的历史剧 186
第四节胡可、陈其通、沈西蒙的话剧 196
第五节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十五贯》的改编 204
第六节《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新歌剧 209
第五章散文创作 215
第一节概述 215
第二节杨朔、秦牧的散文 220
第三节刘白羽、碧野、袁鹰的散文 230
第四节冰心、吴伯箫、曹靖华的散文 240
第五节邓拓的杂文 247
第六节魏巍的文艺通讯及吴运铎的史传文学 252
第六章影视文学 258
第一节概述 258
第二节夏衍的电影剧作和电影理论 267
第三节李准、梁信的电影剧作 274
下篇1976年——1989年的新中国文学第七章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 285
第一节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复苏 285
第二节两条战线思想斗争的开展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深化 291
第三节革命现实主义由深化走向开放和文学的多样化发展 296
第八章诗歌创作 305
第一节概述 305
第二节艾青的诗歌 315
第三节 曾卓、绿原、牛汉的诗歌 322
第四节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的诗歌 328
第五节舒婷、顾城、梁小斌的诗歌 334
第九章小说创作 341
第一节概述 341
第二节周克芹、古华的小说 355
第三节高晓声、贾平凹、李锐的小说 363
第四节王蒙、蒋子龙的小说 371
第五节刘心武、张炜的小说 379
第六节谌容、张洁、张贤亮的小说 386
第七节魏巍、徐怀中、李存葆的小说 395
第八节刘绍棠、从维熙、冯骥才、铁凝的小说 403
第九节邓友梅、陆文夫、汪曾祺的小说 412
第十节莫言里安忆、阿城、韩少功的小说 419
第十一节张承志、乌热尔图、扎西达娃的小说 428
第十章戏剧文学 435
第一节概述 435
第二节苏叔阳、崔德志的话剧 446
第三节白桦、丁一三的话剧 452
第四节沙叶新、宗福先的话剧 458
第五节高行健、刘锦云的话剧 464
第六节陈仁鉴、魏明伦的戏曲 470
第十一章散文创作 477
第一节概述 477
第二节巴金的散文 486
第三节孙犁、杨绛的散文 492
第四节贾平凹、邵燕祥的散文 501
第一节概述 511
第十二章报告文学 511
第二节徐迟、黄钢的报告文学 522
第三节黄宗英、柯岩的报告文学 528
第四节理由、陈祖芬、鲁光、乔迈的报告文学 534
第五节孟晓云、霍达、钱钢的报告文学 542
第六节新时期的史传文学 548
第十三章影视文学 556
第一节从蜕变中走向多样化的电影 556
第二节重要的影剧作家及其作品 566
第三节电视剧的飞速发展 575
后记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