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西解放史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宜昌市委党史办公室,湖北省襄西革命史研究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0993469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争取和平民主时期襄西人民的革命斗争 6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中原及襄西局势和襄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7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原局势 7

二 国民党军抢占襄西和襄西革命根据她的自卫斗争 10

三 襄西革命根据地党政干部和部队主动撤往襄东 16

第二节 坚持北山、开辟荆南的斗争与党在襄西国统区的地下工作 19

一 北山的地理环境与革命历史 19

二 北山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 21

三 党在襄西国统区的地下工作与开辟荆南游击区的斗争 25

第二章 中原军区部队突围转战襄西,建立和发展襄西革命根据地 29

第一节 中原军区南路军、江汉军区部队突围转战襄西 30

一 南路军挥师强渡襄河,转战襄西 30

二 江汉军区部队抢渡襄河,连克宜城、南漳、保康等县城 34

第二节 江汉中心县委、江汉支队西渡襄河,恢复、建立襄西革命根据地 37

一 江汉中心县委、江汉支队转战襄西 37

二 恢复、建立襄西革命根据地 40

第三节 鄂西北区第四地委成立、襄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反“清剿”斗争 44

一 第四地委、军分区、行政专署的成立,襄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44

二 襄西革命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 56

一 鄂西北及襄西的严峻局势和老观窝紧急会议 70

第四节 老观窝紧急会议和坚持襄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70

二 内线部队坚持襄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74

三 外线牵制部队的出击与北返,军区主力部队撤出鄂西北 80

第五节 北山“堡垒”在非常时期的重要贡献 87

一 安全护送鄂西北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和大批县团以上干部向华北解放区等地转移 87

二 收容、接待部队,安置、隐蔽、移送营以下干部 92

第三章 坚持襄西斗争,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95

第一节 坚持北山斗争 96

一 北山工委解家坡会议 96

二 团结、争取各种社会力量和开展武装斗争 97

三 中共中央上海局加强北山工委领导力量,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102

第二节 坚持荆南斗争 104

一 成立反蒋“十友会” 104

二 坚持游击战,扩大荆南根据地 106

第三节 广泛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和反蒋爱国民主斗争 108

一 广泛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08

二 以学生为主体的反蒋爱国民主斗争 112

第四章 江汉军区部队挺进襄西,恢复和发展襄西革命根据地 116

一 江汉军区警卫团第三营挺进襄西与北山工委会师,成立襄西工委、襄西支队 117

第一节 江汉军区警卫团第三营武装开辟襄西革命根据地 117

二 依托老区发展新区,先山区后平原开展游击战 119

三 襄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区初步恢复 126

四 归属襄西工委领导的江南地下党 130

第二节 江汉区第四地委、专署、军分区成立,全面恢复襄西革命根据地 135

一 配合襄樊战役,召开第一次地委会议 135

二 襄樊战役后的军事攻势与建立荆南、荆当、南漳、保康、南保兴宜5县领导机构 138

三 中共漳河支部成立与国民党官垱乡公所起义 143

一 大批南下干部到襄西工作,开辟清溪 147

第三节 反“清剿”斗争的胜利与襄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47

二 反“清剿”斗争的胜利 152

三 开辟江(陵)枝(江)宜(都)、宜(昌)当(阳)新区 157

第四节 荆门战役 162

一 战役前敌我形势与兵力部署 162

二 战役经过 165

三 战役的伟大胜利 170

第五节 襄西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宣教工作与平息反革命暴乱 172

一 加强财经工作 172

二 建立后勤保障和宣传教育机构 174

三 平息反革命暴乱与胡家场、河溶战斗 179

第五章 支援配合南下大军,解放襄西全境 190

第一节 大力做好支前工作,迎接四野大军南下 191

一 领受支前任务,成立战勤指挥机构 191

二 合理负担,筹集粮草 193

三 动员民夫,组织担架队 196

四 打造、筹集船只,修整桥梁公路 197

第 二节组建宜昌地委、市委,反“清剿”、反抢粮,加强宜昌城区情报工作 200

一 组建宜昌地委、专署、军分区和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

二 反“清剿”、反抢粮 204

三 争取安福寺自卫连起义 207

四 加强宜昌城区情报工作,护厂护校 209

第三节 发起宜沙战役,解放襄西全境 214

一 宜沙战役前敌我形势与部署 214

二 发起进攻,南下追击,襄西人民踊跃支前 217

三 围城攻坚,渡江追击 222

四 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宜昌地委、专署接管国统区 228

附录 231

后记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