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1
一 研究对象概述 1
二 相关研究成果 2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方法路径 5
一 田野工作与重构田野 6
二 深描信仰体系中的仪式 10
三 社会变迁与国家在场 11
第三节 叙述方式:岁时节令 13
第一章 正月:春节 16
第一节 大神会仪式 16
一 相关背景 17
二 仪式展现 18
第二节 仪式音声及音声禁忌 50
一 “仪式音声”研究框架解读 50
二 关于“音声禁忌”的讨论 53
三 大神会仪式音声构成分析 57
本章小结 61
第二章 三月:清明节 62
第一节 文化生态系统 62
一 宗族观念与崇祖思想 63
二 辉煌的宗祠建筑 64
三 记载血脉的家谱 71
四 文化生态系统 71
第二节 仪式中的群体认同 73
一 族群与认同的理论阐释 73
二 仪式中各层次群体的认同表征 75
三 “中心—边缘”的悖论 85
第三节 群体认同影响下的乐班及音乐 86
一 关于家族式传承的话题 87
二 替代性乐班及乐手 88
三 陈家乐班的专利——西皮锣鼓 90
四 文化空间中的秩序结构 94
第四节 东龙祭祖仪式 101
一 相关背景 101
二 仪式展现 102
本章小结 110
第三章 四月至八月:庙会(上) 112
第一节 相关背景概述 112
一 宁都庙宇的文献记载 112
二 数量可观的客家庙会 113
三 多元混杂的信仰体系 114
四 祭祀圈和经济供养 118
五 庙会仪式的主要环节 121
六 赣南客家庙会的特点 121
第二节 东龙村宗教信仰 121
一 民间信仰概况 122
二 信仰人口比例 124
三 近代发展脉络 124
第三节 东龙村太公庙会 125
一 太公庙简介 125
二 胡太公传说 127
三 运作体系 128
四 仪式展现 128
第四节 东龙村玉皇宫庙会 148
一 玉皇宫简介 148
二 庙会简介 148
三 运作体系 149
四 仪式展现 150
第四章 四月至八月:庙会(下) 162
第一节 庙会中的仪式性乐班 162
一 乐班的界定 162
二 乐班的择用 163
三 乐手的师承 165
四 乐班与变迁 167
第二节 仪式性乐班的用乐 172
一 乐班组合 172
二 乐器形制 176
三 宫调系统 181
四 曲牌运用 183
五 锣口与节奏 191
六 韵谱 192
七 佛乐与道乐 196
第三节 庙会中的戏班及用乐 197
一 演戏空间 197
二 经济供养 198
三 剧种概况 201
四 曲牌的共通性 203
五 “打八仙”仪式 205
第五章 十月:国庆节 208
第一节 从客家礼俗到国家展演 209
一 文化运动 209
二 政策扶持 210
三 节日盛装 211
四 组织排练 213
五 座次安排 213
六 展演程序 214
第二节 两类场域之比较分析 222
一 关于仪式与展演 222
二 两类场域之比较 224
三 展演之特征分析 227
第三节 中村傩仪的个案展现 231
一 相关背景 231
二 仪式展现 232
三 场域比较 242
第四节 两类场域之互动关系 249
一 国家对民间仪式符号的征用 249
二 民间仪式中国家符号的在场 251
本章小结 253
结论 254
第一节 客家文化与岁时节日的意义阐释 254
一 大众视野下概化的客家文化 254
二 节日体系中具化的客家文化 255
第二节 赣南客家文化形塑中的仪式音声 257
一 仪式音声的多元组合 257
二 多元仪式的音乐统合 258
参考文献 260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