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理学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立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6013118
  • 页数:593 页
图书介绍:

序&张立文 1

上编 3

导论:前提与背景 3

引言 3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 6

第一节 理学美学:中国美学史的客观环节;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本体化与哲理思辨化形态 6

一、“理学”概念的解析 8

二、“美学”概念的解析 16

三、理学体系中的美学因素 21

四、理学美学的特征 36

第二节 朱子理学美学:影响的巨大、误解的深重、研究的空白 40

一、影响的巨大 40

二、误解的深重 47

三、研究的空白 53

第二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与个体人格背景 56

第一节 二重性社会文化 58

一、二重性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的空前发达与民族危机的极度深重 59

二、二重性文化心理结构:道德伦理的极端强化与感官情欲的刻意追求 65

三、二重性审美意识结构:“文以载道”的审美功能论与“羚羊挂角”的审美自由说 70

第二节 二重性个体人格 72

一、人格的理论解析:双重、对峙、冲突 72

二、极端的形上追求:“存天理”与敬畏人生 74

三、充分的形下气质:纵性情与“活泼天机” 77

第三节 二重性哲学体系 81

一、集大成的体系:“理本气具”的本体论,“心统性情”的人性论,“格物致和”的认识论,“居敬践实”的修养论 81

二、二重性矛盾:理的存而不有,心的二重规定;“二律背反”与“两在合一”。 87

中编 93

本论:理论与体系 93

引言 93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论 97

第一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元范畴与逻辑结构 97

一、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元范畴:“文”与“美” 97

二、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论的逻辑结论:“理”(道)——“气”——“文”——“理”(道) 110

第二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本体分析:本体范畴——“理”(道、太极) 113

一、理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本体论意义 113

二、道和太极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本体论意义 120

三、审美客体的本体分析 134

第三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构成分析:实体范畴——“气” 138

一、气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构成论意义 139

二、审美客体的构成分析 148

第四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形态分析:象体范畴——“文”之“美恶”、“阴阳”、“动静”、“常变” 151

一、阴阳和器的哲学内涵和美学形态论意义 152

二、审美客体的形态分析 154

第二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艺术哲学 172

第一节 朱子艺术哲学的总体构架与特色 177

一、朱子艺术哲学的总体构架 177

二、朱子艺术哲学的总体特点 181

第二节 朱子的艺术本体论:“文从道出” 185

一、“文道”说的由来:“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俱”,“文以载道”,“作文害道” 186

二、朱熹对传统“文道”说的突破、修正与发展:“文道两得”,“一以贯之” 194

三、朱子的艺术本体论及其内在矛盾:“文从道出”,“文道合一” 204

四、由“文从道出”,“文道合一”决定的艺术地位和作用观:“道本文末”,“道因辞显” 210

五、“文从道出”,“文道合一”论在朱子艺术哲学中的其他影响 214

第三节 朱子的艺术发生论:“感物道情” 222

一、“感物道情”说与“破序”论 224

二、“感物道情”说的艺术发生论内涵 233

三、“感物道情”说的性格和理论基础及其影响 245

第四节 朱子的艺术特征论:“托物兴辞” 249

一、艺术表现的形象性:“取物为比”,“托物兴辞” 250

二、艺术结构的有机性:“血脉通贯” 260

三、艺术意蕴的传神性:“存神内照” 265

第五节 朱子的艺术境界论:“气象浑成” 271

一、“气象”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 272

二、“气象浑成”作为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的内涵:“自然之趣”,“平淡之味”,“含蓄之意”,“拙实之格”,“雄浑之力”,“从容之法”,“通贯之脉” 279

三、“气象浑成”作为审美理想崇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301

第六节 朱子的艺术鉴赏论:“涵泳自得” 305

一、关于审美心胸的见解:“涤肠宽胸” 306

二、关于审美视点的见解:“玩味本文” 311

三、关于审美观照的见解:“通悟” 315

四、关于审美体验的见解:“熟读涵泳” 319

五、关于审美领悟的见解:“自得” 327

第七节 朱子的艺术修养论:“远游精思” 335

一、朱子艺术修养论的方法论基础:“内外合一”,“本末兼该” 335

二、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外的格物工夫:“远游以广其闻见” 339

三、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内的致知工夫:“精思以开其胸臆” 345

四、朱子艺术修养论中“两在合一”的矛盾与统一 349

第三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山水美学 354

第一节 朱熹的山水美学情怀:“平生山水心” 354

一、“旷岁登历”,“乐而忘死”的山水情愫 355

二、“优游林泉”,“潇洒啸咏”的书院生涯 368

第二节 朱熹的山水美学思想 373

一、山水审美客体论:“形胜自天成”,“景要吾人共” 373

二、山水审美主体论:“不作尘中思”,“悠然与神谋” 379

三、山水审美取向论:“慷慨平生志”,“万里看横飞” 383

四、山水艺术相关论:“自然触目成佳句”,“物华始信如诗好” 390

第三节 朱熹山水美学的心理与思想基础 396

第四章 朱子的人格美学 401

第一节 理学家人格审美理想的本体追求 402

第二节 朱子的人格美本体论:“仁者,人也” 406

第三节 朱子的人格美结构论:“性——情——行” 410

第四节 朱子的人格美境界论:“天人一体”,“圣贤气象” 416

一、人格境界的等级 417

二、才人人格——功力境界:“英风逸韵,高视古人” 422

三、贤人人格——道德境界:“以善为当然” 427

四、君子人格——全德境界:“君子不器,才全德备” 431

五、圣人人格——天地境界:“心与理一”,“浑然天成” 436

第五节 朱子人格美学的现代意义 444

第五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 449

第一节 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化成”传统和美育品格 449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化成”传统:“人”——“止”——“化” 451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莫美于教,莫神于化” 456

第二节 朱子的审美教育目的论 464

一、朱子理学美学的指归:“内入真有” 465

二、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的地位:“末节”——“合有”——“先行” 467

三、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养心”——“成人”——“厚俗” 475

第三节 朱子的审美教育功能论 486

一、愉悦性功能——以乐引善:“玩物适情” 487

二、鼓舞性功能——以乐激善:“欢欣鼓舞” 489

三、操作性功能——以礼储善:“坯模工夫” 490

四、多样性功能——以艺完善:“内外交养” 492

五、和谐性功能——以乐和善:“迭和相应” 493

第四节 朱子的审美教育方法论 494

一、审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 495

二、审美教育的方式与过程:“学”——“践”——“养”——“化” 503

第五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509

综论 朱子理学美学体系的二重性矛盾 511

第一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论的二重性矛盾:本体论的唯理体系与构成论的唯气构架 512

第二节 朱子艺术哲学的二重性矛盾:对艺术既用且惧的心态;“文从道出”与“感物道情” 513

第三节 朱子理学美学山水美学的二重性矛盾:“居敬主静”与“登山临水”、“洒落”与“敬畏” 522

第四节 朱子理学美学人格美学的二重性矛盾:“情”与“性”、“狂狷”与“中庸” 524

第五节 朱子理学美学审美教育的二重性矛盾:“玩物丧志”与“玩物适情”、“本原”与“末节” 525

第六节 矛盾的根源:社会文化、个体人格及其哲学体系二重性特征的内在体现 526

下编 531

余论:特色与影响 531

第一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民族思维特色 532

第一节 朱子与康德审美目的论比较:天人圆融性的“至乐”与天人疏离性的“圆善” 532

一、“天命之理”与“绝对律令” 533

二、“乐”与“判断力” 536

三、“至乐”的境界与“圆善”的理想 537

四、“文”的功能性与“美”的纯粹性 540

第二节 朱子与席勒审美教育论比较:“内入真有”的身心践履与“游戏冲动”的形式观照 540

一、“玩物适情”与“游戏冲动” 541

二、“内入真有”与“形式外观” 542

第三节 朱子与黑格尔艺术本体论比较:“文从道出”的伦理本体与“美是理念显现”的理性本体 544

一、“理”与“理念” 544

二、“文皆从道中流出”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49

第二章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 560

第一节 顺承影响与逆反影响 560

一、顺承影响——对朱子理学美学的正面继承 560

二、逆反影响——对朱子理学美学的反向冲击 564

第二节 伦理的强化与理性的超越 579

一、审美功能的伦理化——道德功利的局限 579

二、美学思维的哲理化——理论思维的贡献 580

第三节 简短的结论 581

参考文献 583

后记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