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建设小百科》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珏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01009613
  • 页数:951 页
图书介绍:

(一)总 论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

目 录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

社会主义公有制 5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7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9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0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12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关系存在的原因 12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3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 16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7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18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0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 22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23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5

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6

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7

宏观间接控制为主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 29

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30

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31

国民经济的改组和恢复 3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 35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的经济建设 37

“大跃进”时期经济体制变化 38

党对“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的纠正 40

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经济建设 41

调整时期经济体制的改善 42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 4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体制状况 45

党和国家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46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47

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经济建设 48

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49

200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50

经济建设十条方针 51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6

第三次国民经济调整 59

40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60

40年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62

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 65

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任务和措施 66

(二)国 情 69

中国基本国情概述 69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特点 70

新中国建立前的经济状况 71

生产力发展基本状况 72

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状况 74

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及现状 75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现状 77

市场发育状况 78

全国人口概况 80

劳动人口的素质、数量的变动状况 81

居民收入的变化和现状 83

居民消费方式及其结构 84

社会消费水平状况 86

文化教育和科技基本状况 88

土地资源状况 89

水资源状况 91

能源资源状况 92

森林资源状况 94

矿产资源状况 95

生态环境状况 97

全国经济区划概况 98

东北经济区基本状况 99

华北经济区基本状况 101

华东经济区基本状况 103

华中经济区基本状况 105

华南经济区基本状况 106

西北经济区基本状况 107

西南经济区基本状况 109

港澳经济状况 110

台湾经济状况 112

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地区经济状况 113

中国综合国力的国际比较 115

中国人均国力的国际比较 116

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118

(三)基本建设 120

40年基本建设概况 120

基本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2

提高投资效果是基本建设的核心问题 123

基本建设规模及其制约因素 124

基本建设计划管理的原则 126

重点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27

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 128

基本建设布局 129

基本建设程序 130

基本建设造价及其变化规律 132

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133

“一五”时期的基本建设 134

“大跃进”时期的基本建设 135

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基本建设 13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建设 138

40年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139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的沿革 141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142

(四)工 业 145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45

新中国工业建设概况 147

能源工业的发展 148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149

轻工业的发展 151

机械工业的发展 153

新兴工业的发展 154

交通运输、通讯业的发展 155

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58

中国工业化道路 159

“以钢为纲”工业建设方针及其历史教训 160

“鞍钢宪法”及其历史作用 161

“工业七十条”及其历史作用 163

三线工业建设 164

工业学大庆运动 165

工业全面整顿 166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168

建立网络型的工业管理体制 169

工业品生产资料商品化 171

工业改组和联合 172

传统工业发展战略 173

新的工业发展战略及其转换特点 174

能源工业发展战略 176

交通运输工业发展战略 177

工业部门结构演变及其趋势 178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业配置方针 180

工业部门结构调整 182

工业生产布局状况及其调整 183

企业规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184

工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 185

中国能源结构 187

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188

(五)农业、农村 191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概况 191

中国现代农村经济建设概况 192

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方向 194

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 195

农业(种植业)发展状况 196

畜牧业发展状况 197

渔业发展状况 199

农村工业发展状况 200

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状况 202

农村商业服务业状况 204

农村城镇建设状况 205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06

土地改革运动 207

合作化运动 209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10

人民公社体制及其历史地位 211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213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 214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 21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216

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 217

农村集体经济双层经营方式 218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趋势 219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及其实现 221

农村工业化及其意义 2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方式 223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模式 225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6

县级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 227

农工商一体化 229

农村供销合作体系 230

农村金融体系和信用合作制度 231

农村卫生教育体系 232

农副产品收购体制的演变 233

农业技术改造及其前景 235

农业机械化及其前景 236

农田基本建设 238

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 239

“三北”防护林体系 240

森林永续利用 241

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 243

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244

中国40年商业发展概况 246

(六)商业、服务业 246

商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47

商业经营的一般规律 248

商流和物流及其相互关系 250

社会主义商业流通费用 251

社会主义商业的经济效益 252

社会主义商业道德 253

中国社会主义商业的建立 255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商业 256

统购包销政策及其历史作用 257

“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259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商业 260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商业 261

调整社会商业结构 263

调整商业的所有制结构 264

调整商品购销政策 265

社会主义商业体制的改革 266

改革商业批发形式 268

改革商业行政管理体制 269

物资管理体制沿革 270

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 271

物资流通渠道 272

中国40年服务业发展概况 274

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275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 276

服务业管理体制的沿革 277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279

(七)企 业 281

中国现有企业概况 281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建立 282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284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8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改革的进程 286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88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特点和作用 289

中小企业的租赁经营 290

股份制的试行 291

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 292

企业集团及企业兼并 293

企业升级活动 295

企业的领导制度 296

厂长(经理)负责制 298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299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01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302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03

企业文化 305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306

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 307

社会主义企业的产权关系 308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机制 309

社会主义企业行为特征 310

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基本方式 312

国营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及其管理办法的沿革 313

企业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315

“三资企业”及其发展概况 315

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 317

关于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的作用和政策 319

中国企业理论的发展 320

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23

(八)市场、物价 32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324

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的特点 326

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327

社会主义市场主体 328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329

社会主义市场功能 331

社会主义市场管理 332

社会主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332

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 333

社会主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335

社会主义区域市场和统一市场 336

生产资料市场 338

房地产市场 339

技术、信息市场 340

40年物价工作概况 341

中国物价工作的方针 343

中国物价改革的基本原则 344

中国价格体系的形成 346

商品差价的种类及其意义 347

按质论价的客观依据及其作用 348

商品比价的种类及其意义 349

中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演变及其缩小的途径 351

统一价格存在的必要性和特点 352

幅度浮动价格的作用 353

工商企业协商价格的范围及特点 355

议购议销价格的作用与管理 356

集市贸易价格的作用及管理 358

建国以来中国价格总水平发展趋势 360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361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意义和弊病 363

价格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366

(九)计 划 369

中国计划工作概况 369

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的理论 370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372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 373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速度、效益的关系 375

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综合平衡 376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平衡 377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378

长线平衡和短线平衡 380

积极平衡和消极平衡 381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作用的 382

特殊形式 382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383

计划管理中的经济杠杆及其运用 384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法 386

国民经济管理的现代方法 387

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程序 388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指标体系 390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其指标体系 391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与产业政策 392

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建立 394

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演变 395

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优点和弊端 397

中国计划体制的改革 398

扩大地方、企业的计划权限 399

计划单列城市改革试验 401

机结合 402

坚持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的有 402

计划管理坚持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 403

建立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405

(十)财 政 407

中国财政概况 407

社会主义财政及其作用 408

社会主义财政运行机制 409

社会主义税收及其作用 411

社会主义税收机制及其特征 412

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413

中国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415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416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418

国家决算的编制与审查批准 419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作用 420

预算外资金的演变及其趋势 422

预算外资金管理法规的主要内容 423

国家举借内外债的数量界限 425

中国公债发行的沿革 426

国民收入超分配及其后果 427

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 428

财政支出与社会购买力的形成 430

财政虚收及其形成 430

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 432

“利税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的改革试点 433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435

中央与地方“分税制”改革目标 437

国有资产评估的意义和主要经验 438

乡镇财政及其作用 440

行政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441

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43

中国的税务管理 444

两步“利改税”改革 446

税收与产品价值构成的关系 448

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448

中国涉外税收的政策原则 450

(十一)金 融 452

中国近代金融业状况 452

中国金融业40年概况 455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特点 458

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 459

银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61

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462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63

“大跃进”时期银行“全额信贷”的历史教训 465

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银行工作“六条”》 466

的实施及其作用 466

“文化大革命”对金融事业的冲击 467

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的银行管理体制 469

财政与银行共管流动资金体制 470

中央银行体制的构成 472

专业银行企业化 474

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运用的基本原则 475

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 477

商业信用的恢复和发展 478

中国保险事业的发展 479

合作金融业的发展 481

金融信托业的发展 482

中国的利率体系 484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485

中国宏观金融控制的主要手段 487

存款准备金手段及其效果 489

贴现和再贴现手段及其效果 490

公开市场业务手段及其效果 491

中国货币发行和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运用状况 493

中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治理 494

多种信用形式并存 496

(十二)对外贸易、对外金融 498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498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500

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及形式 502

国际金融的基本内容及形式 504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506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508

发展对外贸易的倾斜政策 510

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别地区政策 512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关系 514

出口代理制 516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518

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 519

对外技术贸易 522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24

出口商品的配额管理 525

海关管理 527

中国的外汇管理 529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 530

对外经济贸易主要管理机构及职能 533

利用外资的基本方针 534

对外借款的主要形式 536

外汇储备的构成与管理 538

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概况 541

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543

对外金融的主要机构 544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546

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548

当代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政策 550

当代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主要政策 552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政策 554

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主要政策 556

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557

中国近代和民国时期科技发展概况 561

(十三)科技、教育 561

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概况 562

中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 564

中国的现代生物技术 565

中国的激光技术 567

中国的核技术 569

中国的航天技术 570

中国的超导研究 572

中国的基本粒子研究 573

中国的高技术产业 574

中国的南极考察 576

《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578

全国科学大会 57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81

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 582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 583

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585

基本研究和应用研究 586

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 588

技术成果商品化 589

中国的科技攻关 591

国家的科技奖励制度 593

科技兴农 594

“863”计划 596

“星火”计划·“火炬”计划 598

中国的国际科技交流 599

中国的科技机构 601

中国的技术市场 603

中国近代和民国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604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606

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607

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 609

教育结构 610

中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 612

教育规划 614

中国的学位制 615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617

中国的义务教育 618

普及教育 620

职业教育 621

成人教育 623

中国的干部教育 624

教育经费 626

“燎原计划”、“希望工程” 627

(十四)劳动、工资 629

中国劳动工资制度的形成 629

40年劳动就业概况 632

40年劳动工资概况 634

社会主义劳动制度 636

中国劳动体制改革 637

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 639

劳动奖惩制度 640

劳动保护制度 641

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 642

劳动就业方针与政策 644

用工制度改革 645

优化劳动组合 647

劳务市场构成及特点 648

离退休制度 649

残疾人就业方针及政策 650

劳动力流动及其管理 651

职工福利制度及其变化 652

按劳分配制度及其实现形式 654

工资制度改革及其经验教训 655

工资政策主要内容 656

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657

农村分配制度的演变 658

工资基金和工资总额的宏观管理 659

(十五)工商行政管理 661

新中国成立前工商行政管理的历史概况 661

工商行政管理的现状 662

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 664

工商行政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665

对市场的管理 667

对个体工商业的管理 668

对违法经营的确认和处理 669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内容及程序 671

外资企业登记管理内容及程序 673

对工商企业的监督检查 674

签订经济合同必须遵循的原则 675

经济合同的管理和监督 677

经济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 678

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和处理 680

涉外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681

商标的种类和作用 683

商标注册 684

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使用许可和续展 686

商标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687

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处理 689

涉外商标的注册 690

广告的种类和作用 692

广告设计的基本原则 693

广告的管理 695

工商行政部门的收费及其管理 696

保护合法经营的任务 697

(十六)城市建设 700

中国城市建设概况 700

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01

城市类型 703

中国城市规模 704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 706

城市布局 708

大城市病 709

城市建设规划 710

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711

城市产业结构及其合理化 713

城市住宅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714

中国传统住宅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716

社会主义条件下住宅个人所有制 717

城市住宅建设资金来源 718

住宅建设的综合开发 720

城市住宅商品化 721

住宅价格的构成 723

决定住宅发展规模的社会因素 724

住宅管理体制改革 725

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演变 727

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及其方式 728

城市土地市场 730

城市土地价格 732

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的管理体制 733

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完善 734

城市环境保护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735

(十七)区域建设 738

中国区域经济概况 738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的主要思想 739

中国区域发展理论的演变 741

区域发展中的生产关系决定论 742

区域发展中的生产力主导地位论 744

区域经济运行 745

梯度推移理论 746

反梯度推移理论 748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749

增长极理论 751

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75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 753

中国区域结构政策 755

中国区域组织政策 756

中国贫困地区开发政策 757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 759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760

中国区域分工类型的转换 762

中国区域增长差异的基本态势 764

中国区域经济分工中的矛盾冲突 765

区域经济一体化 767

产业政策区域化 768

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模式 770

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771

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 773

乡镇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74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776

中国经济特区的概况 778

(十八)经济特区 778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历程 780

创办经济特区的意义 781

经济特区法律基础 783

经济特区经济性质和特点 785

经济特区管理体制, 786

经济特区发展战略 788

经济特区的技术政策 790

经济特区的经济结构 791

经济特区财政与税收 792

经济特区的市场与价格 794

经济特区的劳动与工资 795

特区经济的计划调节 797

经济特区的劳动保险制度 799

经济特区的土地使用政策 800

经济特区的房地产经营 802

经济特区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及其管理 804

“特区货币”问题 805

特区企业的管理体制 807

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809

深圳经济特区 810

珠海经济特区 812

汕头经济特区 813

厦门经济特区 814

海南经济特区 815

深圳特区管理线 817

经济特区的外向型经济 818

经济特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19

经济特区发展的前景 820

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 82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 823

(十九)人 口 826

中国人口变化状况 826

中国人口与经济建设 827

两种生产理论 829

毛泽东人口思想 830

马寅初人口理论 831

西方主要人口理论 833

中国人口普查 835

中国的人口分布 836

中国入口的文化构成 838

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 840

中国人口的职业构成 841

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例 843

中国人口城市化 844

中国人口的城市分布 846

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847

中国生育更替水平 848

中国城乡人口再生产特点 850

人口经济效益 852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853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854

中国计划生育实践 855

中国的人口政策 857

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 859

中共中央致全体党员、团员公开信 860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对华援助 862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863

中国人口发展的对策 864

中国经济法概貌 867

(二十)经济法 867

中国经济法制的发展过程 868

经济法的作用 870

经济立法和司法 871

经济法和经济体制改革 87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874

计划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875

税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877

基本建设法的内容及作用 877

商业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878

审计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879

会计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880

专利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881

企业破产法的内容和作用 882

金融法的内容和作用 884

商标法的内容和作用 886

经济合同法的内容和作用 887

森林法的内容和作用 889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890

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和特点 891

科学技术法的内容及作用 892

土地法的内容及其指导思想 894

主要涉外经济法 89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内容及作用 896

外汇管理的法律规定 898

国家财政收支与财政法 899

投资法与投资政策 900

中国经济法制系统工程 902

附 录 904

一、4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大事记 904

二、4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重要统计资料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