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人体发生 1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3
第一节 蛋白质 3
一、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3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3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5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9
五、蛋白质的分类 12
第二节 核酸 12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 13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 16
第二章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22
第一节 细胞概述 22
一、细胞的化学组成 22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2
三、真核细胞内部结构体系 23
第二节 细胞膜 24
一、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24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4
第三节 细胞质 29
一、内质网 29
二、高尔基复合体 31
三、线粒体 32
四、核蛋白体 33
五、溶酶体 37
六、过氧化物酶体 39
七、中心粒 39
八、细胞骨架 40
九、细胞质基质 41
第四节 细胞核 41
一、核膜 41
二、核基质 42
三、染色质 42
四、核仁 43
二、间期的特点 44
一、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 44
第五节 细胞的增殖 44
五、细胞核的功能 44
三、丝裂期特点 45
四、细胞周期的调控 46
第六节 减数分裂与配子发生 46
一、减数分裂 46
二、精子的发生 47
三、卵子发生 49
第七节 细胞的整体性 49
一、从形态结构来看细胞的整体性 50
二、从生理功能上来看细胞的整体性 50
第八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50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50
第二节 肾盂肾炎 8 51
二、细胞的受体功能 52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53
第三章 人体胚胎发生概要 57
一、卵裂、胚泡形成及其植入 57
第一节 胚胎早期发育 57
二、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59
第二节 胎膜和胎盘 63
一、胎膜 63
二、胎盘 65
第三节 胚体外形的建立 67
第四节 孪生、多胎和联体畸胎 69
一、孪生 69
二、多胎 69
三、联体畸胎 69
第五节 常见的几种畸形 70
一、唇裂 70
二、腭裂 71
三、无脑儿 71
五、法乐氏四联症 72
四、动脉导管未闭 72
一、分离律 73
第四章 医学遗传学概要 73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 73
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75
三、常染色体隐性遣传 78
四、自由组合律 79
五、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自由组合 80
六、连锁与互换律 80
七、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 82
八、两种基因性状的联合传递 85
第二节 多基因遗传 85
一、多基因遗传的论点和特点 85
二、多基因遗传病 86
第三节 人类的染色体及染色体病 87
一、人类的正常核型 87
二、X染色质和Y染色质 90
三、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91
六、小肠 1 93
一、基因 96
第四节 基因及基因突变 96
二、基因突变 96
第五节 先天性代谢病与异常血红蛋白病 97
一、苯丙氨酸代谢异常与疾病 97
二、异常血红蛋白病 97
第六节 遗传工程 98
三、人体解剖学的方位和术语 103
二、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器官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103
一、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103
第一章 绪言 103
第二篇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 103
四、生命的基本特征 104
五、机体与环境 105
六、人体功能的调节 106
第二章 基本组织 108
第一节 上皮组织 108
一、被覆上皮 108
二、腺上皮和腺 111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113
第二节 结缔组织 114
一、疏松结缔组织 115
二、致密结缔组织 117
三、脂肪组织 118
四、网状组织 118
五、软骨组织 118
六、骨 120
第三节 肌组织 122
一、骨骼肌 122
二、心肌 123
一、神经胶质细胞 125
第四节 神经组织 125
三、平滑肌 125
二、神经元 126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 128
四、神经末梢及其形成的结构 130
第一节 骨学 133
一、概述 133
第三章 运动系统 133
二、躯干骨 136
三、颅骨 140
四、附肢(四肢)骨 143
第二节 骨连结 149
一、概述 149
二、躯干骨的连结 150
四、附肢骨的连结 152
三、颅骨的连结 152
一、概述 159
第三节 肌学 159
二、躯干肌 161
三、头颈肌 164
四、上肢肌 167
五、下肢肌 170
第四章 消化系统 181
第一节 消化管 182
一、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 182
二、口腔 183
三、咽 187
四、食管 188
五、胃 189
七、大肠 195
八、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 198
第二节 消化腺 199
一、肝 199
二、肝外胆道系统 204
三、胰 206
第三节 消化与吸收 207
一、口腔内消化 207
二、胃内消化 208
三、小肠内消化 210
四、大肠内消化 213
五、吸收 214
一、神经调节 216
第四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216
二、体液调节 218
第五节 腹膜 218
一、腹膜与器官的关系 218
二、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220
三、腹膜的功能 222
第五章 呼吸系统 224
第一节 肺外呼吸道 225
一、鼻 225
三、喉 226
二、咽 226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229
五、气管与主支气管的组织学结构 230
第二节 肺 231
一、肺的位置与形态 231
二、肺内支气管和肺段 232
三、肺的组织结构 233
一、胸膜的配布 236
三、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236
二、壁胸膜的分布 236
第三节 胸膜 236
四、肺的血管 236
第四节 纵隔 238
一、纵隔的概念 238
二、纵隔的分区和内容 239
第五节 肺通气 239
一、肺通气的动力 239
二、肺通气的阻力 240
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241
一、气体的交换 242
第六节 气体的交换和血液气体运输 242
二、血液气体运输 244
一、呼吸中枢和呼吸节 律的形成 246
第七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46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47
第六章 维生素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一、维生素的概念 249
二、维生素缺乏病的原因 249
三、维生素的分类 249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249
一、维生素A(视黄醇) 249
二、维生素D 251
四、维生素K 252
三、维生素E 252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253
一、B族维生素 253
二、维生素C(抗坏血酸) 257
第七章 医用酶学 260
第一节 概述 260
一、酶的概念 260
二、酶促反应特点 260
三、酶的命名与分类 261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262
一、酶的分子组成 262
二、酶原及酶原激活 263
三、同工酶 264
四、别构酶 264
第三节 酶作用的机理 264
一、中间产物学说 264
二、诱导契合假说 264
三、邻近效应及定向排列 264
四、酸碱催化 264
第四节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264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65
一、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65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66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66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66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66
第五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268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 268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 269
三、酶与疾病的治疗 269
二、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271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271
第八章 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271
第一节 概述 271
三、与生物氧化有关的酶类 272
四、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生成的方式 273
第二节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274
一、呼吸链的组成 274
二、重要的呼吸链及其排列顺序 277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278
一、高能键及高能化合物 278
二、ATP的生成及碉节 279
三、能量的转换 280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281
一、微粒体氧化体系 281
二、过氧化物酶体氧化体系 282
第一节 三羧酸循环 283
一、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283
第九章 物质代谢 283
二、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286
三、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286
第二节 糖代谢 287
一、糖的生理功用 287
二、糖在体内的一般动态 287
三、糖的分解代谢 287
四、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293
五、糖异生作用 294
七、血糖及其调节 296
六、糖醛酸途径 296
第三节 脂类代谢 298
一、脂类的生理功用及分布 298
二、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299
三、血脂 299
四、脂肪的代谢 302
五、磷脂的代谢 309
六、胆固醇代谢 311
第四节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314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314
二、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315
三、个别氨基酸代谢 325
第五节 核酸代谢及蛋白质生物合成 327
一、核酸的代谢 328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35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343
第十章 体温 343
第一节 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343
一、人体体温的测量 343
第二节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344
一、产热过程 344
二、散热过程 344
第三节 体温调节 345
一、温度感受器 346
二、体温调节 中枢 346
三、发热 347
二、血液的组成及一般理化特性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第十一章 血液 348
一、体液与内环境 348
第三节 血细胞 350
一、红细胞 350
第二节 血浆 350
二、白细胞 353
三、血小板 354
第四节 凝血与止血 355
一、血液凝固 355
二、纤维蛋白溶解 357
三、生理止血 357
第一节 概述 359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359
二、血液循环 359
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 359
第二节 心 361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361
二、心腔的构造 361
三、心壁的结构 363
四、心的传导系统 365
六、心包 366
五、心的血管 366
一、各类血管的微细结构 367
第三节 血管 367
三、体循环的血管 369
二、肺循环的血管 369
第四节 淋巴系统 390
一、淋巴管道 390
二、淋巴器官 391
三、人体各部主要淋巴结群 392
四、淋巴器官的微细结构 395
第五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397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397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401
三、心音与心电图 405
第六节 血压与血流 406
一、动脉血压 406
二、静脉血压与血流 408
三、微循环、组织液与淋巴 409
第七节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 411
一、神经调节 411
二、体液调节 413
第一节 肾 415
一、肾的形态与位置 415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 415
二、肾的被膜 416
四、肾实质的微细结构 418
三、肾的剖面结构 418
五、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422
第二节 输尿管 422
每三节 膀胱 422
一、膀胱的形态 422
二、膀胱的位置 423
三、膀胱壁的结构 423
第五节 泌尿器官的功能 424
一、尿的生成过程 424
第四节 尿道 424
二、尿液的组成 428
三、尿的浓缩和稀释 428
四、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430
五、尿的排放 431
第十四章 生殖系统 433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433
一、男性内生殖器 433
二、男性外生殖器 435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作用 438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439
一、女性内生殖器 439
二、女性外生殖器 443
三、卵巢的生卵和内分泌作用 445
四、月经 445
第十五章 感觉器 448
第一节 视器 448
一、眼球 448
二、眼副器 450
三、眼的血管 453
第二节 前庭蜗器 453
二、中耳 454
一、外耳 454
三、内耳 456
第三节 感觉器官的功能 458
一、眼的调节 及感光 458
二、听觉器官 461
三、前庭器官的功能 462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 465
第一节 概述 465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465
二、反射和反射弧 466
三、神经系统的一些常用术语 466
第二节 中枢神经 467
一、脊髓 467
二、脑干 472
三、小脑 479
四、间脑 480
五、端脑 481
第三节 中枢神经传导路 490
一、感觉传导路 491
二、运动传导路 494
第四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 499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499
二、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 501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503
一、脑的血管 503
二、脊髓的血管 505
第六节 周围神经系 507
一、脊神经 507
二、脑神经 517
第七节 内脏神经 526
一、内脏运动神经 527
二、内脏感觉神经 531
第八节 神经纤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531
一、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531
二、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531
第九节 反射中枢 532
四、神经的营养性效应 532
五、神经纤维的分类 532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532
一、突触 533
二、反射中枢的活动 535
第十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538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538
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 539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540
四、痛觉 540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42
第十一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42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544
三、小脑调节 运动的功能 545
四、基底神经节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46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46
第十二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47
一、自主神经的信息传递 548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549
第十三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 551
一、条件反射 551
三、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51
二、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 552
三、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553
四、觉醒与睡眠 554
第十七章 内分泌系统 555
第一节 概述 555
一、内分泌的组成和生理意义 555
二、激素生理作用的一般特征 555
四、激素的作用原理 556
三、激素的分类 556
第二节 甲状腺 557
一、甲状腺的形态位置 557
二、甲状腺滤泡的组织结构 557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558
四、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559
第三节 甲状旁腺 560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 560
二、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 560
三、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560
二、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561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位置 561
第四节 肾上腺 561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562
一、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564
二、垂体的组织结构 564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564
五、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564
第五节 垂体 564
三、腺垂体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566
四、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 567
五、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568
第十八章 免疫学基础 569
第一节 抗原 569
一、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569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570
二、决定免疫抗原性的条件 570
四、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 571
五、免疫佐剂 573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573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573
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 575
三、抗体的血清型 577
四、人工制备的抗体 578
五、免疫球蛋白异常 578
第三节 补体系统 578
一、补体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579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579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582
四、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583
第四节 免疫系统 584
一、免疫器官 584
二、免疫细胞 586
第五节 免疫应答 590
一、概述 590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91
三、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92
四、免疫耐受 594
五、免疫调节 594
第六节 变态反应 596
一、Ⅰ型变态反应 596
二、Ⅱ型变态反应 598
三、Ⅲ型变态反应 600
四、Ⅳ型变态反应 601
五、四型变态反应的比较 603
第七节 免疫学应用 603
一、免疫学预防 603
二、免疫学治疗 606
三、免疫学诊断 607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617
第三篇 医学病原 617
第一章 病原微生物 617
第一节 细菌总论 617
二、细菌的生理 621
三、环境和细菌 623
四、消毒和灭菌 623
五、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624
六、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菌免疫 626
第二节 细菌各论 629
一、球菌 629
二、肠道杆菌 633
三、弧菌属 637
四、厌氧性细菌 638
五、白喉棒状杆菌 642
六、分枝杆菌属 644
七、动物源性细菌 647
八、其他细菌 649
第三节 病毒 650
一、病毒概述 650
二、呼吸道病毒 654
三、肠道病毒 656
四、肝炎病毒 658
五、虫媒病毒 662
六、疱疹病毒 664
七、其他病毒 666
第四节 其他致病微生物 668
一、支原体 668
二、立克次体 670
三、衣原体 672
四、螺旋体 674
五、放线菌 677
六、真菌 679
第二章 医学寄生虫 683
第一节 概述 683
一、寄生现象 683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684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685
第二节 医学蠕虫 686
一、概述 686
二、线虫 686
三、吸虫 694
四、绦虫 701
第三节 医学原虫 706
一、概述 706
二、叶足虫 707
三、鞭毛虫 709
四、孢子虫 712
第四节 医学节 肢动物 718
一、概述 718
二、疥螨 720
三、蠕形螨 721
四、蝇蛆 722
五、虱 722
第三章 环境与疾病 724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724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724
二、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724
一、空气污染与疾病 725
第二节 生活环境与疾病 725
二、水污染与疾病 726
三、地质环境与疾病 727
第三节 生产环境与疾病 729
一、职业病概述 729
二、职业中毒 730
三、噪声性耳聋 731
第四章 心理社会因素疾病 732
第一节 心理因素与疾病 732
一、经验医学阶段的有关记述 732
二、当代心理致病因素的含义 733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 733
三、心理应激的致病作用 735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与疾病 737
二、社会经济 738
一、社会制度 738
三、社会文化 738
五、生态环境 739
四、生活方式 739
六、职业因素 740
七、生活事件 740
第四篇 病理 745
第一章 绪论 74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746
一、健康 746
二、疾病 746
三、病理过程 746
四、病理状态 746
第二节 疾病的原因 746
一、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747
六、遗传性因素 748
二、生物性因素 748
五、营养性因素 748
四、化学性因素 748
三、物理性因素 748
七、先天性因素 749
八、免疫性因素 749
第三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749
一、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749
一、潜伏期 750
四、转归期 750
三、症状明显期 750
二、前驱期 750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750
第四节 疾病的分期 750
二、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 750
第五节 衰老 751
一、衰老时机体的变化 752
二、衰老的原因与机制 752
第二章 组织的损伤、修复、代偿与适应 754
第一节 组织的损伤 754
一、萎缩 754
二、变性 755
三、坏死 759
第二节 组织的修复 761
一、再生 761
二、创伤愈合 763
三、影响再生的因素 767
第三节 代偿与适应 768
一、代偿 768
二、适应 768
二、静脉性充血 770
一、动脉性充血 770
第一节 充血 770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770
第二节 出血 772
一、出血的分类和原因 772
二、病理变化 772
三、后果 772
第三节 血栓形成 772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773
三、血栓的结局 773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774
第四节 栓塞 775
二、栓塞的类型和后果 775
一、栓子运行途径 775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776
第五节 梗死 776
一、梗死的原因 776
第四章 炎症 778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778
一、生物性因子 778
二、物理性因子 778
三、化学性因子 778
四、免疫反应 778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779
一、变质 779
二、渗出 780
三、增生 785
一、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 786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786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786
第四节 炎症的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787
一、按病程分类 787
二、按炎症局部基本病变分类 787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790
一、痊愈 790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790
三、蔓延扩散 790
一、肿瘤的概念 792
二、肿瘤的形态学表现 792
第一节 概述 792
第五章 肿瘤 792
三、肿瘤的代谢特点 794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794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95
七、肿瘤的命名原则 796
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96
八、肿瘤的分类 797
九、癌前病变和原位癌 803
第二节 我国常见癌症介绍 803
一、肺癌 803
二、胃癌 804
三、原发性肝癌 805
六、乳腺癌 806
五、大肠癌 806
四、食管癌 806
八、白血病 807
七、子宫颈癌 807
九、恶性淋巴瘤 809
第三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811
一、肿瘤的病因 811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812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813
第一节 风湿病 813
一、风湿病概论 813
二、急性风湿性心脏病 814
三、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815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17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817
四、心脏外的风湿病变 817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18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 819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19
二、基本病理变化 820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822
第四节 高血压 82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25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826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830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830
一、慢性支气管炎 830
二、肺气肿 831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832
第二节 肺炎 833
一、大叶性肺炎 833
二、小叶性肺炎 835
三、间质性肺炎 837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839
第一节 慢性胃炎 839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39
二、病理变化 839
三、临床病理联系 839
第二节 溃疡病 840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40
二、病理变化 840
三、临床病理联系 840
四、结局及并发症 840
二、病理变化 841
第三节 阑尾炎 841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41
第四节 肝硬变 842
一、门脉性肝硬变 842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 844
三、胆汁性肝硬变 844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845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84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45
二、肾小球肾炎的分类 84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51
二、分类 851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855
二、病理变化 855
第一节 慢性子宫颈炎 855
第十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855
第二节 纤维囊性乳腺病 856
一、乳腺组织增生 856
二、乳腺腺病 856
三、囊肿病 857
第十一章 传染病 858
第一节 结核病 858
一、概述 858
二、各器官系统结核病 860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86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65
二、基本病理变化 865
三、临床病理类型 867
四、临床病理联系 868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69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869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869
三、临床病理联系 870
第四节 伤寒 870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70
二、病理变化 871
三、并发症 872
四、临床病理联系 872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72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72
二、病理变化 872
四、结局 873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873
三、临床病理联系 873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74
二、病理变化 874
三、临床病理联系 875
第七节 性病 876
一、梅毒 876
二、淋病 877
三、爱滋病 877
四、尖锐湿疣 878
第十二章 地方病 879
第一节 克山病 879
一、病理变化 879
二、临床病理联系 880
第二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 880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880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 881
第三节 大骨节 病 882
第十三章 缺氧 884
第一节 血氧指标 884
一、血氧分压 884
二、血氧容量 884
三、血氧含量 884
四、血氧饱和度 884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885
一、低张性缺氧 885
二、血液性缺氧 885
三、循环性缺氧 886
四、组织性缺氧 887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 888
一、代偿性反应 88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888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890
一、缺氧的类型、速度和持续时间 890
二、年龄和环境温度 890
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和机体的代谢状况 890
第十四章 发热 891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891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891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 891
二、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891
三、内生致热原 892
四、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893
五、内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893
二、高峰期 894
一、体温上升期 894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894
三、退热期 895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895
一、生理机能改变 895
二、代谢改变 895
第十五章 水肿 897
第一节 概述 897
一、水肿的概念 897
二、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897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 900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900
第二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及发病机制 901
一、心性水肿 901
二、肾性水肿 901
三、肝性水肿 902
第十六章 应激 903
第一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903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 903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反应 904
三、其他激素反应 904
第二节 应激时代谢变化 904
一、高代谢率(超高代谢) 904
二、糖代谢 904
三、脂肪代谢 905
四、蛋白质代谢 905
第三节 应激和疾病 905
一、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变化 905
二、应激时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905
三、泌尿机能的变化 905
五、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病 906
四、免疫功能的变化 906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07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907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907
二、组织严重破坏 907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907
四、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908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908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908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909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909
四、微循环障碍 909
五、其他 909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910
一、出血 910
一、分期 910
二、分型 910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910
二、微血管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911
三、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911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911
第十八章 休克 912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912
一、休克的原因分类 912
二、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分类 912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理 912
一、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912
二、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914
三、休克时微循环障碍发展过程分三期 914
四、血浆粘度增大 917
三、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917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意义 917
一、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的改变 917
二白细胞粘着和嵌塞 917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的变化以及功能结构的损害 918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 918
二、细胞的损害 918
第五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918
一、心功能的改变 918
二、肾功能的改变 919
三、肺功能的改变 919
四、脑功能的改变 919
五、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 919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 920
一、心瓣膜病时血液动力学改变 921
二、先天性心脏病时血液动力学改变 921
第一节 血液动力学障碍 921
第十九章 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 921
第二节 冠状循环功能不全 922
一、冠状循环功能不全 922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922
第三节 血压的病理生理学 922
一、高血压 922
二、低血压 922
第四节 心力衰竭 924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和分类 925
二、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926
三、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929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改变 931
三、呼吸功能及呼吸功能障碍 934
二、病理情况下的代偿 934
四、防御功能及防御功能障碍 934
第二十章 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 934
一、正常时的代偿能力 934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代偿及功能障碍 934
五、肺的代谢功能及代谢功能变化 935
第二节 呼吸衰竭 936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937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机能变化 939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941
第二十一章 消化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944
第一节 消化道功能障碍 944
一、运动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944
二、分泌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946
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946
第二节 肝性脑病 947
一、肝性脑病的原因和分类 947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948
三、肝性脑病的病理变化 951
第二十二章 泌尿系统的病理生理 952
第一节 肾脏的适应代偿功能 952
一、肾脏的储备能力 952
二、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能力 952
三、肾脏的排酸、产氨能力 952
四、肾脏的肥大和再生能力 952
第二节 肾功能障碍的一般原因 952
一、肾内因素 952
二、肾外因素 952
第三节 肾功能障碍的基本发病环节 953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953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953
一、肾功能障碍时尿液的变化 954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954
第四节 肾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 954
二、机体内环境的变化 956
三、主要系统的改变 956
第五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957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957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ATN少尿型) 958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能代谢变化 958
第六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960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960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阶段 960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961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机能与代谢变化 961
一、发生机制 963
第七节 尿毒症 963
二、尿毒症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964
第二十三章 多系统器官衰竭 966
第一节 概述 966
一、概念 966
二、确定各系统器官衰竭的指标 966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966
一、病因 967
二、发病机制 967
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改变 969
一、肺衰竭 969
二、肾衰竭 969
三、肝衰竭 969
四、胃肠道衰竭 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