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基础理论 1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 1
目 录 1
绪论 3
第一章阴阳五行 7
第一节阴阳学说 7
第二节五行学说 9
第三节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11
第一节五脏 12
第二章藏象 12
第二节六腑 17
第三节奇恒之腑 18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8
第三章气血津液 20
第一节气 20
第二节血 22
第三节津液 22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 23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24
第四章经络 24
第二节十二经脉 25
第三节奇经八脉 26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27
第五章病因 28
第一节六淫、疫疠、寄生虫、外伤 28
第二节七情、饮食、劳逸 32
第三节痰饮、淤血 34
第一节发病原理 36
第六章病机 36
第二节基本病机 37
第七章防治原则 42
第一节预防 42
第二节治则 42
课后练习 46
复习思考题 46
自测多选题 63
中 医诊 断 学 68
怎样学习《中医诊断学》 68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69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地位 69
第一章绪论 69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原理 69
第四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70
第二章四诊 71
第一节问诊 71
第二节望诊 77
第三节闻诊 84
第四节切诊 85
第三章八纲 89
第一节表里 89
第二节寒热 89
第三节虚实 90
第四节阴阳 91
第四章辨证 92
第一节病因辨证 92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95
第三节脏腑辨证 97
第五节六经辨证 103
第四节经络辨证 103
第六节卫气营血辨证 105
第七节三焦辨证 106
第五章诊病 107
第一节证候诊断 107
第二节疾病诊断 109
课后练习及阅读资料 112
复习思考题 112
自测多选题 132
填空题 137
古代医家简介 138
名家名言拾萃 140
古今名医名案选录 142
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 144
中 药 学 146
如何学好《中药学》 146
总 论 149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发晨 149
第一节性味 151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151
第二节升降浮沉 152
第三节归经 152
第四节有毒与无毒 152
第三章 中药炮制与制剂 153
第一节炮制 153
第二节制剂 153
第三节用量和用法 154
第二节禁忌 154
第一节配伍 154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154
各 论 155
第一章解表药 155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155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157
第二章清热药 160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60
第二节清热凉血药 162
第三节清虚热药 163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164
第五节清热明目药 166
第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67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167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168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169
第四章芳香化湿药 170
第五章消导药 171
第六章行气药 172
第二节润下药 174
第七章泻下药 174
第一节攻下药 174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175
第八章驱虫药 176
第九章开窍药 177
第十章温里药 178
第十一章平肝药 181
第一节平肝熄风药 181
第二节平肝潜阳药 182
第十二章安神药 184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186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186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187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188
第十四章祛风湿药 189
第一节祛风湿止痛药 189
第二节祛风湿活络药 190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191
第二节凉血止血药 192
第十五章止血药 192
第一节收敛止血药 192
第三节化淤止血药 193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193
第十六章活血化淤药 194
第十七章补益药 197
第一节补气药 197
第二节补血药 198
第三节补阴药 200
第四节补阳药 201
第十八章收涩药 203
第一节止汗药 203
第二节止泻药 203
第三节涩精缩尿止带药 204
第十九章外用药 205
课后练习 206
复习思考题 206
自测多选题 219
怎样学习《方剂学》 225
方 剂 学 225
总 论 227
第一章方剂沿革 227
第一节方剂的形成 227
第二节方剂的发展概况 227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228
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28
第二节治疗大法 228
第二节组成变化 230
第一节组方原则 230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230
第三章方剂分类 230
第五章常用剂型与用法 231
第六章药物剂量 231
各 论 231
第一章解表剂 231
第一节辛温解表 231
第二节辛凉解表 233
第一节寒下剂 234
第二章泻下剂 234
第二节温下剂 235
第三节润下剂 235
第四节逐水剂 236
第三章和解剂 236
第一节和解少阳 236
第二节调和肝脾 237
第三节调和肠胃 237
第四节截疟 237
第二节解表清里 238
第一节解表攻里 238
第四章表里双解剂 238
第三节解表温里 239
第五章温里剂 239
第一节温中祛寒 239
第二节回阳救逆 240
第三节温阳祛湿 240
第四节温经散寒 241
第一节清气分热 242
第二节清营凉血 242
第六章清热剂 242
第三节清热解毒 243
第四节清热祛暑 243
第五节清脏腑热 244
第六节清泄伏热 246
第七章治风剂 246
第一节疏散外风 246
第二节平肝熄风 247
第八章安神剂 248
第二节滋养安神 249
第一节重镇安神 249
第一节凉开 250
第二节温开 250
第九章开窍剂 250
第十章补益剂 251
第一节补气 251
第二节补血 252
第三节补阴 253
第四节补阳 254
第一节固表止汗 255
第十一章固涩剂 255
第二节固精止遗 256
第三节固肠止泻 256
第四节固精止带 256
第十二章消导剂 257
第一节消食导滞 257
第二节消痞化积 258
第十三章理气剂 258
第一节行气 259
第二节降气 260
第十四章理血剂 261
第一节活血祛瘀 261
第二节止血 263
第十五章祛湿剂 264
第一节芳香化湿 264
第二节清利湿热 265
第三节利水渗湿 266
第四节温化水湿 267
第五节祛除风湿 268
第十六章润燥剂 269
第一节轻宣外燥 269
第二节滋润内燥 270
第十七章祛痰剂 271
第一节燥湿化痰 271
第二节清热化痰 272
第三节润燥化痰 272
第五节祛风化痰 273
第十八章涌吐剂 273
第四节温化寒痰 273
第十九章驱虫剂 274
第二十章痈疡剂 275
课后练习及阅读资料 277
复习思考题 277
自测多选题 290
临证经验 298
验方 299
方剂学研究进展近况 300
课后练习及阅读资料 302
医古文选读 302
学习《医古文选读》方法 302
复习思考题 308
自测试题 327
医林典故 338
趣闻 338
古典医籍名释 339
古典医籍文献的检索 341
医家简介 342
医籍简介 343
针 灸 学 344
怎样学好《针灸学》 344
上篇经络腧穴 347
第一章经络总论 347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347
第二节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347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347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作用 348
第一节腧穴的命名与分类 348
第二章腧穴总论 348
第四节经络的临床应用 348
第三节腧穴的定位法 349
第四节特定穴 349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350
第一节十二经脉 350
第二节奇经八脉 351
第三节十五络脉 352
第四节奇穴 352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353
第二节针刺练习 353
第四节毫针刺法 353
中篇针法灸法 353
第一章毫针法 353
第一节毫针的基本知识 353
第二章灸法 354
第一节灸用材料 354
第二节灸法的分类与操作 354
第三节灸法的作用 354
第四节灸法的注意事项 354
第四节火针 355
第四章针刺麻醉 355
第九节头针 355
第七节穴位埋线疗法 355
第六节水针 355
第五节电针 355
第八节耳针 355
第二节皮肤针 355
第一节三棱针 355
第三章其它针法 355
第六节针刺的注意事项 355
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355
第三节皮内针 355
第二节针灸准则 356
第一节内科病证 356
第二章治疗各论 356
第三节配穴处方 356
第一节脏腑经络辨证 356
第一章治疗总论 356
下篇治疗 356
第二节外科病证 358
第三节妇科病证 358
第四节儿科病证 359
第五节五官科病证 359
课后练习及阅读资料 360
复习思考题 360
自测试题 387
针灸名人介绍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