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
前 言 4
第一编 文学原理论 4
第一章 文艺现象 4
第一节 文艺现象是人类的社会现象 4
第二节 文艺现象是群众的、历史的现象 8
一、文艺现象是群众现象 8
二、文艺现象的个人独创性 12
三、文艺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 14
第三节 文艺现象是精神的、反馈的现象 16
一、文艺现象是人的精神现象 16
二、文艺现象是一种反馈现象 19
第二章文学本质 22
第一节 几种不同的文学观 2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 28
第三节 文学的特殊矛盾 34
第四节 特殊矛盾的统一——语言艺术 37
第五节 形象与典型 41
第六节 文学的审美特质 47
第三章 文学功能 58
第一节 以审美为主导的多功能统一 58
一、文学功能的多重性 58
二、以审美为主导的系统作用 66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70
一、悬浮于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70
二、文学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 73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 77
一、文学的阶级性和人道主义 77
二、文学的党性 84
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87
第四章 文学方法 91
第一节 文学方法的概念 91
一、文学方法的涵义 91
二、文学方法的分类 92
(一)文学创作方法 92
(二)文学接受方法 93
(三)文学批评方法 95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 96
二、文学的心理批评方法 97
一、文学的道德批评方法 97
三、文学的社会批评方法 100
四、文学的结构批评方法 101
五、文学的原型批评方法 106
六、文学的比较批评方法 111
七、文学的接受批评方法 115
八、文学的系统批评方法 119
第三节 创作方法与两大文学潮流 122
一、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与创作方法 122
(一)真实性 124
(二)典型性 126
二、浪漫主义的文学潮流与创作方法 127
(一)主观性 129
(二)传奇性 130
(三)自然性 131
第四节 创作方法的新发展 132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32
二、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135
三、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方法 137
一、历史上的种种推测 142
第五章 文学发生与发展 142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142
二、从社会实践中寻根 145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50
一、与社会生活相应 150
二、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因 154
三、其他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159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163
一、继承与革新 163
二、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 170
三、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175
第二编文学创作论 185
第六章文学作品 185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概念 185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题材 190
一、题材的内涵 190
二、题材的形成 198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基调 202
一、文学作品的主题 202
二、文学作品的基调 206
第四节 文学作品结构的法则 210
第五节 文学语言的特征 215
一、情境性 216
二、暗示性 218
三、贴切性 220
四、口语性 221
五、音乐性 222
六、独创性 224
第六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227
一、诗歌 228
二、散文 231
三、小说 232
四、戏剧文学 234
五、电影文学 236
第七章 文学创作 242
第一节 文学艺术家 242
一、曲折的经历,丰富的阅历 244
二、人民的立场,进步的世界观 247
三、易于感受,善于表现的气质 249
四、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技巧 254
五、顽强的工作意志与事业心 256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257
一、长期积累,偶然触发 259
二、倾之身心,构思孕育 262
三、遣辞造句,灿然成篇 268
第三节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 271
一、典型化的一般规律 271
二、典型化的多种方法与途径 278
第四节 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280
一、思维及其种类 281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 283
三、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92
第八章文学风格与流派 296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含义及其功能 296
一、风格的含义 296
二、风格的表现 297
三、风格的功能 303
第二节 风格特性的分析 305
一、风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305
二、风格的恒常性与变异性 308
三、风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11
一、自发论、决定论、教习论 314
第三节 文学家风格的形成 314
二、作家个性与风格形成 317
三、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与风格形成 319
四、读者与作家风格形成 322
第四节 文学的流派 324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过程 333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点 333
第九章 文学欣赏 333
第三编 文学鉴赏论 333
二、文学欣赏的一般过程 335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 344
一、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 344
二、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348
三、共鸣——文学欣赏的最佳状态 351
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意义 355
一、实现文学功能的途径 356
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手段 357
三、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条件 358
四、推动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 360
第四节 文学欣赏的主体——读者 362
一、读者是文学的真正主人 362
二、关于读者的层次分析 365
三、读者的满足与提高 368
第十章文学批评 372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372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372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375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必要性 382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382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时代性与阶级性 383
三、社会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 387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395
一、文学批评的原则 395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 396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 400
一、批评家的知识结构 400
二、批评家的能力结构 404
三、批评家的品德修养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