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 1945-199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斯德,钱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040040158
  • 页数:5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为止的世界当代史。

目 录 1

导言 1

一、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战争 51 6

一、非洲诸国的民族独立运动 22 7

第一章两大阵营对立的战后世界 8

第一节 概述 9

第二节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10

一、西欧、日本经济军事实力下降 10

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12

三、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最初步骤 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8

一、苏联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强国 18

二、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9

第四节 两大阵营全球对峙 25

一、美苏“冷战” 25

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25)伊朗与土耳其问题(25)丘吉尔富尔顿演说(27)美国“遏制战略”(28)杜鲁门主义(29)“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32

二、美国全球性进攻姿态 37

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相互依赖的加强 1 41

马歇尔计划(37)布鲁塞尔条约组织(40)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3

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 47

第四点计划(46)美国《1951年共同安全法》(48)美洲国家组织(50)美国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 53

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政策 55

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55)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56)“经互会”的建立(57)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5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58)中朝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斗争 59

第二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62

第一节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 63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军备竞赛的刺激(63)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64)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创造的条件 65

一、科学技术取得划时代的成就 67

第二节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67

三、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1 68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67)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68)空间技术的发展(70)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72)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73

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新特点 75

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75)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77)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 77

第三节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79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79

二、引起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的重大变化 81

三、促使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83

第三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87

第一节 美国 88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88)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和经济重心的西移(89)混合联合型企业的兴起(91)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 91

二、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93

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与“就业法”(93)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95)“新边疆”和“伟大社会” 96

三、美国的政治状况 97

大财团对国家政治干预的加强(97)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 98

反劳工的立法和工人运动(100)黑人民权运动(101)侵越战争与美国社会的动乱 103

第二节 西欧诸国 104

一、英国 104

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建立(104)工党政府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105)保守党政府的政策(107)三环外交 108

二、法国 110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建立(110)企业国有化和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113)困扰法国的殖民战争(113)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14

三、联邦德国 116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116)民主化改革和福和政策(117)经济的崛起 119

四、意大利 120

共和国成立和民主化改造(120)“兰党政治”下的意大利政局 121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2

第三节 日本 122

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22

二、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 124

三、战后初期的工农运动 128

四、旧金山体制的建立 132

第四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现象 135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35

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138

三、国际分工体系的新变化 139

四、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动 140

第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开始 144

第一节 南斯拉夫率先迈出改革的步伐 145

一、苏南冲突和情报局开除南共的决定 145

第二节 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 150

一、斯大林逝世前的苏联政治经济状况 150

二、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和赫鲁晓夫执掌党政领导权 161

四、赫鲁晓夫下台 178

第三节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开始 182

一、历史背景 182

二、波兹南事件和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 183

三、十月事件和匈牙利改革的开始 191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201

五、罗、保、民德、阿等国概况 207

第五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212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影响 213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亚洲 213

二、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214

印尼独立(214)缅甸独立(216)马来亚独立(216)菲律宾独立 217

兰、印度和巴基斯坦分立 217

战后初期的独立运动(217)蒙巴顿方案和印、巴分立 218

四、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和抗法民族战争 219

共和国成立(219)抗法民族战争(220)日内瓦协议签订 221

五、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发和民族运动的兴起 222

石油资源的初步开发(222)西亚诸国的独立 223

六、以色列国成立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224

“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224)以色列国成立(225)第一次中东战争 226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非洲和拉丁美洲 227

战后初期北非诸国的独立运动(227)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228

黑非洲的状况(229)茅茅运动 231

“七月革命”(232)共和国成立 232

二、埃及“七月革命” 232

三、美国对拉美的掠夺和拉美人民的斗争 233

美国对拉美的掠夺(233)拉美人民的反美斗争 235

四、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改革和玻利维亚人民起义 236

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改革(236)玻和维亚人民起义 237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和南亚 238

一、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238

美国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238)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 239

二、老挝和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 240

老挝抗美救国战争(240)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 242

三、东南亚国家联盟 243

东盟的成立(243)外交和经济 243

四、印度的内政和外交 244

经济和外交政策(244)印度共产党分裂 247

第四节 五六十年代的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247

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247

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斗争(247)第二次中东战争 248

二、1958年伊拉克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第三次中东战争 249

1958年反帝反封建斗争(249)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249)第三次中东战争 250

三、黑非洲的觉醒 251

加纳独立(251)几内亚独立(251)1960年“非洲年”及其后的独立运动(252)刚果共和国成立(253)非洲统一组织成立 254

四、古巴革命和加勒比地区诸国的独立 254

“七·二六”运动(254)古巴革命胜利(255)吉隆滩事件和60年代的改革(255)多米尼加的反美斗争(256)加勒比地区诸国独立 256

第五节 第三世界的兴起 257

一、亚非会议 257

会议的召开(257)会议的意义 259

二、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 260

运动的兴起(260)运动的发展(261)“七十七国集团”形成 262

对第三世界的意义 262

第六章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 266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267

第一节 美国霸权的衰落,帝国主义阵营解体 267

战后欧洲联合的趋向(267)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268)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269

二、戴高乐的独立外交 270

法国实力的加强与外交政策的调整(270)独立的核力量政策 271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271)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活动 272

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273

新东方政策的提出(273)勃兰特的外交活动 274

四、英美特殊关系的结束 275

英国外交转向欧洲的趋势(275)英国加入共同市场 276

五、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 276

六、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279

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279)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机(280)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281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 282

瓦解 282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和论战 282

国际共运内部分歧的由来(282)《莫斯科宣言》(283)从批判南共到中苏关系的恶化(285)中苏两党的公开大论战 289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291

第三节 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和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293

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293

联合国大国控制状况的改变(293)南南合作的发展(294)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95

二、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发展 298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98)中美关系正常化(299)中日建交和《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301)中苏关系正常化谈判(302)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303)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304

第四节 西欧一体化的发展 305

一、西欧一体化的目标 305

联邦主义与邦联主义(305)罗马条约的近期和长远目标 306

二、西欧一体化的进展 306

关税同盟的实现(306)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306)共同市场的第一次扩大(307)协调外交政策的“哥本哈根报告” 308

三、西欧一体化对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308

促进西欧的稳定(308)提高西欧对世界的影响(309)共同体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对话和合作 309

第五节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310

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310

二、自民党政府及其政策 312

三、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15

四、日本的人民运动 317

四、日本的人民运动 317

一、美苏合作与争夺 319

第六节 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319

一、美苏合作与争夺 319

第六节 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319

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319)肯尼迪时期的美苏关系 323

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319)肯尼迪时期的美苏关系 323

二、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327

二、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327

尼克松主义(327)美苏“缓和外交”(331)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334

尼克松主义(327)美苏“缓和外交”(331)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334

第七章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40

第七章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40

一、1974—1975年经济危机 341

第一节 概述 341

第一节 概述 341

一、1 974—1975年经济危机 341

石油危机诱发的经济危机(341)动荡的70年代(342)“滞胀”——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 342

石油危机诱发的经济危机(341)动荡的70年代(342)“滞胀”——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 342

二、形形色色的解救危机的对策 343

二、形形色色的解救危机的对策 343

对凯恩斯需求理论的新批评(343)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344)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潮流 345

对凯恩斯需求理论的新批评(343)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344)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潮流 345

第二节 美国 346

第二节 美国 346

一、从尼克松到卡特 346

一、从尼克松到卡特 346

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346)水门事件—美国的“宪法危机”(347)从福特到卡特 349

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346)水门事件——美国的“宪法危机”(347)从福特到卡特 349

二、从里根到布什 350

二、从里根到布什 350

所谓“里根经济学”(350)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351)布什入主白宫(353)美国经济衰退深化 354

所谓“里根经济学”(350)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351)布什入主白宫(353)美国经济衰退深化 354

第三节 西欧 355

一、英国 355

第三节 西欧 355

一、英国 355

保守党希思政府(355)撒切尔主义(356)撒切尔改革的成效 357

保守党希思政府(355)撒切尔主义(356)撒切尔改革的成效 357

梅杰上台 358

梅杰上台 358

二、法国 359

二、法国 359

蓬皮杜——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359)从德斯坦到密特朗政府(360)密特朗的社会经济政策(360)密特朗蝉联总统职位 361

蓬皮杜——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359)从德斯坦到密特朗政府(360)密特朗的社会经济政策(360)密特朗蝉联总统职位 361

三、联邦德国 362

三、联邦德国 362

勃兰特政府的成就和挫折(362)联邦德国的经济稳定(363)基督教民主联盟再度执政(363)民德的并入与德国统一 364

勃兰特政府的成就和挫折(362)联邦德国的经济稳定(363)基督教民主联盟再度执政(363)民德的并入与德国统一 364

四、意大利 365

四、意大利 365

危机下的动荡(365)“历史性和解”与意大利的稳定(367)意大利政治体制的新问题 368

一、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 369

第四节 日本 369

二、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政局 371

三、日美同盟前提下的“多边自主外交” 375

四、中日关系的新发展 377

第八章苏联东欧国家及南斯拉夫的改革和剧变 380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和新经济体制改革 381

第一节 苏联的经济政治改革与解体 381

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改革(381)经济战略的发展变化(384)新经济体制改革(386)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390

二、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领导时期的调整措施 392

安德罗波夫时期的整顿和调整(392)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 395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396

执政初期的决策和措施(396)苏共二十七大(398)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和六月全会(401)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403)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406)经济改革和经济危机(417)“八·一九”事件(420)苏联的解体 432

一、南斯拉夫 445

年后的剧变 445

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发展(445)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前进 447

二、匈牙利 449

1968年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449)1973年改革的低落和1978年改革的新高涨 451

三、波兰 454

盖莱克执政时期的经济新战略和新体制(454)动乱的扩大和实行全国军事管制(457)80年代改革的发展和深入 461

四、捷、保、罗、民德、阿等国概况 463

捷克斯洛伐克(463)保加利亚(465)罗马尼亚(468)民主德国(470)阿尔巴尼亚 472

危机下的动荡(365)“历史性和解”与意大利的稳定(367)意大利政五、1989年后东欧诸国和南斯拉夫的剧变 475

波兰(475)匈牙利(479)罗马尼亚(483)捷克斯洛伐克 487

民主德国(491)保加利亚(495)阿尔巴尼亚(498)南斯拉夫 502

第一节 中东地区 506

一、第四次中东战争和埃以和平条约 506

第九章第三世界在斗争中发展 506

第四次中东战争(506)《埃以和平条约》签订 507

二、震撼世界的石油斗争…0 508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508)以石油作武器的反帝斗争 509

三、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 511

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511)两伊战争 512

四、阿富汗建立共和制和抗苏民族战争 514

共和制的建立(514)抗苏民族战争 515

第二节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516

越南控制老挝和入侵柬埔寨(516)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战争 517

二、东盟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 519

80年代新加坡、泰国和印尼的经济(519)80年代印度的经济 521

第三节 非洲 522

一、安哥拉独立、内战和反干涉斗争 522

安哥拉独立(522)苏、古出兵干涉安哥拉内战 524

二、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 525

津巴布韦争取独立的斗争(525)纳米比亚的独立斗争 527

三、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 529

南非的种族歧视制度(529)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529

四、八十年代的非洲经济 531

第四节 拉丁美洲 533

一、智利阿连德政府的改革 533

阿连德政府的改革(533)改革的失败及其教训 534

二、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535

保卫200海里领海权(535)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535

兰、中美洲与阿根廷的民族民主运动 537

巴拿马收复运河主权的斗争(537)尼加拉瓜反独裁斗争(538)阿英马岛之战(540)孔塔多拉集团及其“拉美主义” 541

四、八十年代的拉美经济 542

第十章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 546

第一节 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 546

一、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 546

从“卡特主义”到“里根主义”(546)“星球大战”计划 549

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550

“新思维”的提出(550)苏联调整对外政策 553

第二节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558

一、东欧摆脱苏联控制 558

东欧剧变后苏东关系逆转(558)东欧与西方的新关系 560

二、德国的统一与欧洲的重组 562

德国统一引出的问题(562)华约和经互会的解散(564)《新欧洲巴黎宪章》 566

第三节 旧格局打破后的动荡世界 567

一、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 568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 571

三、南斯拉夫内战与西方国家的干预 573

后记 575

第二节 南斯拉夫、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