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K14111·84
  • 页数:500 页
图书介绍:

绪言 1

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学上的位置 1

微生物的作用 1

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的学习目的和内容 2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3

解放以来我国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与成就 4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4

与医学有关细菌的类、科、属、种分类表 6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12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学和形态学检查法 1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2

一、细菌的大小 12

二、细菌的形态与排列 12

三、细菌的结构 13

(一) 细菌的基本结构 13

(二) 细菌的特殊结构 15

四、细菌的非典型形态与结构 18

第二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18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19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19

(一) 常用染料 19

(二) 常用染色法 19

1. 革兰氏染色法 19

2. 抗酸染色法 20

3. 细菌特殊结构的染色法 20

4. 细菌的荧光染色法 21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和生理学检查法 21

第一节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 21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21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22

二、细菌和营养类型 23

一、营养物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方式 23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23

三、细菌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 24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26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7

一、细菌的酶 27

二、细菌的呼吸 28

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30

四、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32

第四节 细菌的生理学检查法 33

一、人工培养细菌的条件 33

二、细菌的生理学检查法 34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 35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细菌 36

第二节 正常人体常见的细菌 37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9

一、温度 40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0

二、干燥 42

三、光线 43

四、过滤 43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4

一、消毒剂 44

二、防腐剂 46

三、化学疗剂 46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7

一、抗菌素 48

二、中草药 48

三、噬菌体 50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 52

第一节 病原菌的致病因素 52

一、毒力 52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54

二、菌量 54

三、侵入门户 54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56

第一节 细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56

第二节 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 56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56

二、生理的变异 57

三、细菌菌落的变异 57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理论 57

一、细菌遗传性的物质基础 57

二、细菌变异产生的原因 58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性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 62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63

第七章 非特异性免疫 63

第二节 吞噬作用 64

第一节 屏障作用 64

第三节 正常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65

一、补体 66

二、溶菌酶 67

三、干扰素 68

第八章 抗原 68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性质 68

第二节 抗原的种类 69

一、完全抗原 69

二、不完全抗原 69

第三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70

一、病原微生物 70

〔附〕佐剂 71

七、其他抗原 71

五、自身抗原 71

六、异嗜性抗原 71

四、同种异体血细胞和组织细胞 71

三、异种动物血清 71

二、毒素和酶 71

第九章 特异性免疫 72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72

一、中枢免疫器官 72

二、周围免疫组织 73

三、免疫活性细胞 73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反应 75

一、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般进程 75

二、细胞性免疫 75

三、体液性免疫 77

(一) 抗体的性质 77

(二) 抗体的种类 77

(三) 抗体的形成 77

(四) 抗体的作用 79

第十章 免疫球蛋白 8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80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81

一、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81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82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82

第三节 检查免疫球蛋白的意义 84

第十一章 变态反应 84

第一节 概念 84

第二节 分型和发病机理 85

一、第Ⅰ型变态反应 85

二、第Ⅱ型变态反应 86

三、第Ⅲ型变态反应 86

四、第Ⅳ型变态反应 87

第三节 防治原则 87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 88

第十二章 临床免疫(简介) 88

第三节 免疫增殖病 90

第四节 移植免疫 90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90

第五节 肿瘤免疫 91

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91

第一节 人工免疫的种类与特点 92

第二节 生物制品的种类与应用 92

第十四章 免疫学诊断 95

第一节 血清学检查 95

一、血清学试验的一般特点 95

二、凝集反应 98

(一) 直接凝集反应 98

(二) 间接凝集反应(被动凝集反应) 99

(三)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100

(三) 免疫扩散 101

1.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01

(一) 环状沉淀试验 101

(二) 絮状沉淀试验 101

三、沉淀反应 101

2.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02

3. 对流电泳 103

4. 火箭电泳 103

(四) 免疫电泳 103

四、补体结合反应 103

〔附〕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105

五、中和试验 105

六、使用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方法 105

(一) 免疫荧光法 106

(二) 免疫酶法 106

(三) 放射免疫法 107

三、外周血T细胞数的检查(E-玫瑰花形成试验) 109

二、外周血B细胞数的检查(EAC-攻瑰花形成试验) 109

一、免疫球蛋白的检查 109

第二节 免疫功能检查 109

四、外周血T细胞数转化率的检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10

五、致敏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查(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110

六、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查(硝基兰四氮唑还原试验) 110

七、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查 111

八、血清中补体含量的测定 111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 113

第十五章 病原性球菌 113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13

〔附〕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117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18

第三节 肺炎球菌 122

第四节 奈瑟氏菌属 126

脑膜炎奈氏菌 126

淋病奈氏菌 129

卡他球菌 130

干燥球菌 130

黄色球菌 130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131

第一节 埃希氏菌属 133

〔附〕爱德华氏菌属 137

枸橼酸杆菌属 137

第二节 沙门氏菌属 138

第三节 志贺氏菌属 148

第四节 克雷伯氏菌属 154

〔附〕肠杆菌属 155

哈夫尼亚菌属 155

沙雷氏菌属 156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 156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159

第十七章 其他革兰氏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159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 161

第二节 产碱杆菌属 161

第四节 莫拉氏菌属 162

第十八章 弧菌属 162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62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70

第十九章 嗜血杆菌属 17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杆菌 174

第二节 杜克氏杆菌 176

第二十章 包特氏杆菌属 177

第一节 百日咳杆菌 177

第二节 付百日咳杆菌 179

第二十一章 鼠疫杆菌 179

第二十二章 布氏杆菌属 184

第一节 炭疽杆菌 191

第二十三章 需氧芽胞杆菌属 191

第二节 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195

第二十四章 厌氧芽胞杆菌属 196

第一节 破伤风杆菌 196

第二节 气性坏疽病原菌 198

第二十五章 厌氧无芽胞杆菌类 204

第二十六章 棒状杆菌属 206

第一节 白喉杆菌 206

第二节 类白喉杆菌群 211

第二十七章 分枝杆菌属 212

第一节 结核杆菌 213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 219

第三节 肉毒杆菌 220

第三节 麻风杆菌 220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222

第二十八章 病毒概论 222

第四篇 病毒 222

第二节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 228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230

第四节 病毒与肿瘤关系 236

第二十九章 病毒各论 237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37

第二节 腺病毒 241

第三节 天花病毒、类天花病毒与痘苗病毒 242

第四节 麻疹病毒 242

第五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46

第六节 肝炎病毒 248

二、有机酸盐及铵盐利用试验 250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52

第八节 狂犬病病毒 255

第九节 出血热病毒 256

第三十章 衣原体 259

第五篇 其他微生物 259

第三十一章 立克次氏体 263

第一节 概述 263

第二节 引起斑疹伤寒的立克次氏体 265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 268

第四节 Q热立克次氏体 270

第三十二章 支原体 271

第三十三章 病原性螺旋体 275

第一节 概述 275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 276

第三节 病原性密螺旋体 279

第四节 回归热螺旋体 281

第五节 奋森氏螺旋体 283

第三十四章 放线菌 283

第一节 伊色列氏放线菌 283

第一节 概述 285

第二节 奴卡氏菌 285

第三十五章 病原性真菌 285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289

一、皮肤丝状菌 289

二、白色念珠菌 291

三、新型隐球菌 292

〔附〕 污染真菌的识别 294

第六篇 细菌学检验技术 296

微生物实验室规则 296

第三十六章 实验室常用仪器和玻璃器皿介绍 297

第一节 常用仪器 297

一、显微镜 297

二、培养箱 299

三、冰箱 300

四、电动离心器 301

五、水温箱 301

六、干热灭菌器 302

七、高压蒸气灭菌器 302

八、阿诺氏灭菌器 303

九、血清凝固器 304

第二节 常用玻璃器皿 305

一、种类及用途 305

二、玻璃器皿清洁法 306

第三十七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 307

第一节 操作中一般注意事项 307

第二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308

一、悬滴法 308

二、压滴法 309

第三节 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309

一、细菌染色的基本步骤 309

二、常用染液及染色法 310

(一) 革兰氏染色法 310

(二)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311

(四) 美兰染色法 311

(三) 潘本汉氏抗酸染色法 311

(六) 细菌鞭毛染色法 312

(七) 荚膜染色法 312

(五) 异染颗粒染色法 312

(八) 芽胞染色法 313

(九) 布氏杆菌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 313

(十) 结核杆菌荧光染色法 313

第三十八章 细菌的培养技术 314

第一节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314

一、常用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准备 314

二、培养基的制备 314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319

(一) 肉浸液(肉汤) 319

(三) 肝浸液 320

(四) 营养琼脂(或称普通琼脂) 320

(二) 肉膏汤 320

(五) 半固体琼脂 321

(六) 血液琼脂 321

(七) 巧克力色琼脂 322

(八) 兔血肉汤 322

(九) 葡萄糖肉汤 322

(十) 硫酸镁肉汤 323

(十一) 胆盐肉膏汤 323

(十二) 胰? 肉汤 324

(十三) 革兰氏阴性杆菌(GN)增菌液 324

(十四) 亚硒酸盐(S.F)增菌液 324

(十五) 四硫磺酸盐(TT)增菌液 325

(十六) 文-腊二氏保存液 325

(十七) 碱性蛋白胨水 325

(十九) 麦康凯琼脂 326

(二十) 中国兰琼脂 326

(十八) 高盐胨水 326

(二十一) 伊红美兰琼脂 327

(二十二) SS琼脂 327

(二十三) HE琼脂平板 328

(二十四) 碱性琼脂平板 329

(二十五) 碱性胆盐琼脂 329

(二十六) 庆大霉素碱性胆盐琼脂 330

(二十七) 双氢链霉素洗衣粉亚碲酸钾琼脂 330

(二十八) 高盐淀粉琼脂 331

(二十九) 高盐卵黄琼脂 331

(三十) 高盐甘露醇琼脂 331

(三十一) 卵黄双抗琼脂 332

(三十二) 巧克力色双抗琼脂 332

(三十三) 血清斜面培养基(吕氏血清斜面) 332

(三十六) 罗氏培养基 333

(三十四) 鸡蛋斜面培养基 333

(三十五) 血液碲盐琼脂 333

(三十七) 血液青霉素琼脂 334

(三十八) 酸性液体培养基 334

(三十九) 百日咳杆菌培养基 335

(四十) 胆碲铜紫琼脂 335

(四十一) 血清葡萄糖胰?琼脂 336

(四十二) 吐温葡萄糖琼脂 336

(四十三) 肉渣培养基(疱肉基) 336

(四十四) 硫乙醇酸钠培养基 336

(四十五) 无胨琼脂 337

(四十六) 双糖铁尿素培养基 337

(四十七) 双(三)糖铁培养基 338

(四十八) 糖发酵培养基 338

(五十二) 枸橼酸盐琼脂 339

(五十一) 葡萄糖蛋白胨水 339

(五十) 蛋白胨水 339

(四十九) 糖(醇)发醇血清水 339

(五十三) 尿素培养基 340

(五十四) 缩苹果酸钠培养基 340

(五十五) 氰化钾培养基 341

(五十六) 苯丙氨酸培养基 341

(五十七) 氨基酸脱羧酶培养基 341

(五十八) 明胶培养基 342

(五十九) 硝酸盐培养基 342

(六十) 七叶苷培养基 342

(六十一) 紫牛乳培养基 342

(六十二) 尿素蛋黄双糖琼脂斜面 343

(六十三) 干燥培养基简介 343

第二节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343

一、细菌的一般接种法 343

(二) 斜面接种法 344

(一) 平板划线接种示 344

(三) 倾注培养法 345

(四) 穿刺接种法 345

(五) 液体接种法 345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 345

(一) 一般培养法 345

(二) 二氧化碳培养法 345

(三) 厌氧培养法 346

(一) 糖(醇)类发醇试验 347

第三十九章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347

一、糖类代谢试验 347

(二) 伏-普二氏试验(V-P试验) 348

(三) 甲基红试验(MR试验) 349

(四) β-半乳糖甙酶试验 349

(五) 七叶苷分解试验 349

(六) 石蕊牛乳试验 349

(一)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350

(七) 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 350

(二) 缩苹果酸盐利用试验 351

三、蛋白质及氨酸代谢试验 351

(一) 靛基质(吲哚)试验 351

(二) 霍乱红试验 352

(三) 硫化氢产生试验 352

(四) 尿素分解试验 352

(五) 明胶液化试验 353

(六)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353

四、呼吸酶类试验 353

(一) 氧化酶试验 353

(二) 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353

(三) 氰化钾抑制试验 354

(四) 触酶试验 354

(五) 硝酸盐还原试验 354

(六) 尿液硝酸盐还原试验 355

(七) 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TTC试验) 355

(二) 链激酶试验 356

(一) 溶血试验 356

(三) 卵磷脂酶试验 356

五 、毒性酶类试验 356

(六) 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 357

(五) 磷酸酶试验 357

(七) 血浆凝固酶试验 357

(四) 卵黄沉淀试验 357

(一) 胆汁(胆盐)溶菌试验 358

(二) 嗜盐性试验 358

六、其他试验 358

一、诊断血清 359

二、被检细菌 359

第四十章 细菌血清凝集试验 359

三、电解质溶液 360

第四十一章 动物试验 361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繁殖 361

第二节 动物实验前的准备 363

第三节 动物接种方法 365

第四节 接种动物的观察 369

第五节 实验动物解剖 370

第六节 动物采血法 371

第四十二章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技术 373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73

第二节 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75

第三节 咽拭、鼻咽拭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78

第四节 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80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83

第六节 穿刺液(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85

第七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85

第八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88

第九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89

第十节 敷料、生物制品、注射剂等标本的无菌检验 390

〔附〕菌种的保存与保管 391

第四十三章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394

第一节 试管稀释法 394

第二节 纸片扩散法 399

第三节 牛津不杯法 401

第四节 平板小沟法 402

第五节 细菌对联合抗菌素的敏感试验 402

十、滤菌器 404

第六节 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 406

第七节 体液内抗菌素浓度的测定 408

〔附〕石炭酸系数的测定 410

第七篇 免疫学及血清学检验技术 413

第四十四章 临床血清学检验 413

第一节 伤寒、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肥达(Widal)氏反应 413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类疾病的血清学检验--外裴(Weil-Feiix)氏反应 416

第三节 布氏菌病的血清学检验-布氏菌病试管及玻片凝集试验 417

第四节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血清学检验-寒冷凝集试验 418

第五节 类风湿乳胶凝集试验 419

第六节 风湿热等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验-抗链球菌溶血素“○”测定 421

第七节 梅毒的血清学检验-康氏和华氏试验 421

第八节 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验-乙肝抗原的检测 428

第九节 原发性细胞性肝癌的血清学检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 435

第十节 免疫荧光间接法检测抗核抗体 436

第四十五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438

第一节 人血清总补体量的测定-50%溶血目测比色法 438

第二节 体液免疫球蛋白G、A、M含量测定(单向免疫扩散法) 439

第三节 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形态学检查法 440

第四节 E--玫瑰花形成试验 443

〔附〕微量全血法 444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 445

第四十六章 其他有关技术 445

第二节 抗体的制备 447

第三节 自身菌苗的制备 450

第八篇 其他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452

第四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检验技术 452

第一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452

第二节 血清学检查 459

一、中和试验 459

二、红细胞凝集试验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462

三、补体结合试验 464

第三节 噬菌体的检验 464

第四十八章 立克次氏体病的检验技术 465

一、立克次氏体的形态染色检查 465

第四十九章 钩端螺旋体病的检验技术 466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的检验 466

二、立克次氏体的分离培养 466

三、立克次氏体病的血清学检查 466

第二节 血清学检查 468

一、凝集溶解试验 468

二、定群凝集溶解试验 469

三、钩体乳胶凝集及抑制试验 469

四、间接血凝试验 470

第五十章 放线菌与真菌病的检验技术 471

第一节 放线菌的检查 471

第二节 病原性真菌的检查 472

一、皮肤丝状菌的检查 472

二、白色念珠菌的检查 474

三、新型隐球菌的检查 475

〔附〕常用真菌培养基 475

第五十一章 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 477

第一节 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477

第九篇 卫生细菌学和食品霉菌检验技术 477

一、水样的采集、保存与运送 478

二、检验程序 478

三、细菌总数的测定 478

四、大肠菌群的检验 480

第二节 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 483

一、一般检验方法 483

二、肉与肉制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486

三、乳与乳制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487

四、冷饮食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488

五、罐头食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490

第三节 食物中毒的细菌学检验 490

第四节 空气卫生细菌学检验 493

第五十二章 食品霉菌检验技术 494

第一节 一般检验方法 494

第二节 常见产毒霉菌 496

〔附〕卫生细菌学和食品霉菌检验常用的培养基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