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液细胞 1
第一节 造血 1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 2
第三节 血细胞的发育、成熟、释放、衰老 4
第四节 组织细胞及其它细胞 10
第五节 粒细胞系统 14
第六节 红细胞系统 22
第七节 巨核细胞系统 28
第八节 淋巴细胞系统 34
第九节 单核细胞系统 39
第十节 浆细胞系统 43
第十一节 病理异常细胞 46
第二章 骨髓检验 54
第一节 骨髓穿刺 54
第二节 骨髓有形成份测定 58
第三节 染色技术 60
第四节 骨髓涂片细胞检查 62
第五节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 64
第七节 血液涂片检查 65
第六节 粒红比例 65
第三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 67
一、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RC) 67
二、简易过氧化酶染色(POX) 69
三、碱性磷酸酶染色(ALP) 71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74
五、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 76
六、铁染色(Fe) 78
七、苏丹黑B染色(SB) 81
九、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 83
八、热盐水溶解试验(DAN热溶水解试验) 83
十、酯酶染色法 85
十一、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法(Mueller) 88
十二、墨汁吞噬试验 90
第四章 骨髓检查诊断常用术语解释 92
第一节 关于造血组织、细胞发育、成熟、释放、衰老方面术语解释 92
第二节 关于细胞池、危象方面的术语解释 111
第三节 关于小体术语解释 113
第四节 关于遗传、干细胞方面术语解释 114
第五节 关于输血方面术语解释 116
第六节 关于红细胞疾病方面术语解释 119
第七节 关于白细胞疾病方面术语解释 128
第五章 骨髓象检查结果分析 137
第一节 骨髓增生程度的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37
第二节 粒、红比例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40
第三节 粒细胞系统增生、成熟、释放、形态病理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42
第四节 红细胞系统增生、成熟、释放、形态病理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54
第五节 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成熟、功能、释放、形态病理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66
第六节 淋巴细胞系统增生、成熟、衰老病理形态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74
第七节 单核细胞系统增生、成熟、衰老病理形态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80
第八节 组织细胞增生、成熟、衰老病理形态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84
第九节 浆细胞系统增生、成熟、病理形态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193
第十节 骨髓内特殊异常病理细胞 198
第十一节 血液寄生虫 199
第六章 血象检验结果分析 201
第一节 白细胞系统质与量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201
第二节 红细胞质与量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211
第三节 血小板质与量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 220
第七章 血液病临床分析 224
第八章 骨髓检查结果分析注意事项 230
第九章 病例诊断分析 233
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型) 233
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型) 234
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235
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 235
五、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236
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237
七、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 237
八、恶性组织细胞病 238
九、多毛细胞白血病 239
十、粒细胞减少症 239
十一、类白血病样反应 240
十二、粒细胞缺乏症 241
十三、多发性骨髓瘤 242
十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42
十五、缺铁性贫血 243
十六、巨幼细胞贫血 244
十七、混合性贫血 245
十八、再生障碍性贫血 246
十九、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47
二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48
二十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49
二十二、继发性贫血 249
二十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51
二十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RAEB)转化红白血病M6型 252
二十六、急性粒-巨双相混合细胞型白血病 253
二十七、原发性海蓝色组织细胞增多征 254
二十八、骨髓转移癌 255
第一节 止血与栓塞机制 257
一、凝血因子命名 257
第十章 止血与栓塞机制及实验诊断方法 257
二、正常出血凝血机制 258
三、凝血过程 264
四、纤溶系统 265
五、抗凝血系统 267
第二节 试剂与准备 271
一、抗凝剂 271
二、清洁液(洗液)的配制法 272
三、玻璃器皿的硅化、脱硅处理及其它 273
第三节 实验诊断方法 274
一、出血时间测定(BT) 274
二、阿斯匹林耐量试验(ATT) 275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或血小板滞留试验 275
四、血小板聚集试验(比浊法)(PAgT) 276
五、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PF3aT) 279
六、血块收缩试验(CRT) 281
七、血液凝固时间(CT) 281
八、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282
九、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BiggS法 284
十、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期法) 286
十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纠正试验 287
十二、蝰蛇毒磷酯时间(RVVCT) 288
十三、肝脏储备功能检查 289
十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290
二十三、铁粒幼细胞贫血(MDS-RAS) 290
十五、纤维蛋白原定量(比浊法) 291
十九、因子Ⅻ筛选试验 291
十六、Ⅷ:C测定(一期法) 292
十七、VWF:Ag测定(火箭电泳法) 294
十八、VWF:Ag双向交叉免疫电泳 295
二十、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296
二十一、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鞣化红细胞血凝抑制试验) 297
二十二、抗凝血酶Ⅲ的肝素辅因子活性测定(AT-ⅢC) 300
二、正常胆红质代谢 302
一、概念 302
第十一章 溶血性贫血及实验诊断方法 302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 302
三、溶血的部位 303
四、溶血的破坏加速指标 305
五、代偿增生的指标 305
六、异常代偿能力 305
七、红细胞损害性变化的证据 306
八、血管内溶血及管外溶血的鉴别 306
第二节 实验诊断方法 307
一、游离Hb测定(P-Hb) 307
二、结合珠蛋白测定--电泳时(Hp-Hb) 308
三、尿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 309
四、糖溶血试验 310
五、酸溶血试验(Hams) 310
六、红细胞渗透脆性及37℃孵育24小时脆性试验 311
七、红细胞自溶试验 315
八、红细胞过氧化氢溶血试验(PHT) 317
九、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 318
十、改良的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 320
十一、冷凝集试验 321
十二、双相溶血素测定(冷溶血试验,当-兰氏试验) 322
十三、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试验(微量法) 323
十四、异丙醇过筛试验 324
十五、抗硷血红蛋白测定(HbF) 325
十六、Heinz氏小体生成试验 326
十七、异常血红蛋白微量电泳筛选法 326
十八、血红蛋白H包涵体 328
十九、点彩红细胞计数 329
第十二章 特殊检查 330
一、肾上腺素试验(唐氏试验) 330
二、骨髓粒细胞有效储备的测定 330
三、桑氏试验 331
四、改良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331
五、血液浓集涂片、查找异常细胞 333
六、溶菌酶活力测定(比浊法) 333
七、硝基蓝四氮唑试验(NBT) 335
八、血清四铁联合测定 336
第十三章 血液病诊断标准(附录) 339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FAB分型 339
二、关于“白前”的一些建议(参照FAB的建议) 340
三、继发性MDS特征 341
四、关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的修改建议 341
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 343
六、白血病的疗效标准 345
七、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 347
八、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标准草案 348
九、红血病、红白血病和DiGuglielmo氏综合征诊断标准 348
十一、首届中华血液学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出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修订案) 349
十、恶性网状细胞病的诊断标准 349
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352
十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标准 353
十四、血红蛋白病诊断标准 353
十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354
十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诊断及疗效标准 355
十七、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标准 356
十八、放射线病诊断标准 357
第十四章 有关血液指数测定(附录) 358
第十五章 血象骨髓各种检验图表及正常值 362
一、健康成人骨髓细胞分类(1.2) 362
二、我国健康人的血象 364
三、小儿各年龄血液细胞成份的平均正常值 365
四、各种年龄的正常骨髓象 366
五、各种年龄(出生~20岁)周围血象的平均值 367
六、正常淋巴结涂片细胞分类表 368
七、脾脏穿刺涂片的分类正常值 369
八、正常人骨髓增生程度及其与有核细胞比值的关系 370
九、正常人骨髓细胞核分裂 370
十、附录 关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说明 371
血液学常用英语名词 377
十一、红细胞血管内破坏及血红蛋白代谢(血管内溶血) 381
十二、正常红细胞破坏及血红蛋白代谢(血管外溶血) 382
十三、凝血机制(瀑布学说示意图) 383
十四、溶血性贫血实验诊断 384
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