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概述 1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1
目录 1
二、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3
三、犯罪心理学的方法 8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2
一、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12
二、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
一、犯罪心理学的产生 15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15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8
三、国外关于犯罪原因的几种理论分析 21
四、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30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因素 31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学问题 31
一、旧社会遗毒的影响 32
二、社会结构的不完善 33
三、领导者的官僚主义 34
四、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35
五、各种淫秽读物的影响 36
一、家庭的职能 37
第二节 家庭环境与犯罪 37
二、溺爱在教育上的危害 41
三、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危害 44
四、家庭教育上的失误与犯罪 45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犯罪 47
一、学校教育与人的行为的形成 48
二、错误的教育措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 50
三、教育质量低下与偏离行为的形成 52
四、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划分给学生心理上的创伤 54
第一节 特殊的认知结构 56
一、认知结构及其形成 56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因素 56
二、认知结构在接受外界刺激中的作用 58
三、犯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59
第二节 不良的个性品质 62
一、个性的情感品质不良 63
二、个性的意志品质不良 66
三、不良的性格特征 69
四、犯罪者的能力特征 70
五、气质方面的弱点 71
六、不良的行为习惯 73
第三节 特殊情景中的心理状态 74
一、激情状态下的犯罪 74
二、应激状态下的犯罪 75
一、变态心理及其与犯罪的关系 76
第四节 变态心理与犯罪 76
二、变态人格与犯罪 79
第四章 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和犯罪态度 85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 85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85
二、犯罪动机的结构 90
三、犯罪动机的形成 94
四、犯罪动机的转变 99
第二节 犯罪的目的 102
一、犯罪目的的概念 103
二、犯罪目的的结构 105
三、犯罪目的的形成 108
四、犯罪目的的转变 111
第三节 犯罪的态度 113
一、犯罪态度的概念 113
二、犯罪态度的结构 115
三、犯罪态度的形成 118
四、犯罪态度的转变 123
第五章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127
第一节 犯罪预谋阶段的心理 127
一、犯罪预谋的心理因素 128
二、犯罪计划的形成 131
三、犯罪经验对预谋的作用 133
第二节 犯罪实施阶段的心理 134
一、犯罪实施的心理因素 135
二、犯罪实行的类型 138
三、犯罪实施中的心理变化 140
第三节 犯罪得逞后的心理 142
一、惊恐紧张的反常心理 142
二、侥幸得逞的喜悦心理 143
三、欲望满足的自慰心理 143
四、销赃灭迹的防守心理 144
五、悔恨交加的矛盾心理 144
第六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46
第一节 反革命犯的心理特征 146
一、反革命犯罪的种类 147
二、反革命犯的心理特点 149
三、反革命犯的行为特征 151
第二节 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153
一、杀人犯的动机种类 153
二、杀人犯的心理特点 154
三、杀人犯的行为特征 158
第三节 抢劫犯的心理特征 160
一、抢劫犯的心理特点 161
二、抢劫犯的行为特征 163
三、抢劫犯的作案条件 165
第四节 强奸犯的心理特征 167
一、强奸犯的心理特点 167
二、强奸犯实施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 170
三、强奸犯的行为特征 172
一、盗窃犯罪目标的指向类型 174
第五节 盗窃犯的心理特征 174
二、盗窃犯罪的心理特点 176
三、盗窃犯罪恶习的发展过程 178
第六节 诈骗犯的心理特征 180
一、诈骗犯的心理特点 181
二、诈骗犯实施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 182
三、诈骗犯的行为特征 185
第七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188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类型 188
一、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概述 188
二、青少年期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191
三、青少年的犯罪类型 198
四、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204
第二节 少女犯罪的心理特点 209
一、少女犯罪的类型 210
二、少女犯罪的特点 214
三、少女犯罪心理矫正的特殊性 216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活动的组织形式 218
一、青少年犯罪的活动形式 218
二、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 221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 242
一、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要积极引导 242
二、搞好综合治理 246
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250
第一节 初犯的心理特征 250
第八章 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分析 250
二、初犯的行为特征 254
第二节 累犯、惯犯的心理特征 255
一、累犯、惯犯的犯罪动型 255
二、累犯、惯犯的心理特点 257
三、累犯、惯犯的行为特征 262
第三节 作案前后罪犯的心理特征 264
一、犯罪活动的准备期 264
二、犯罪活动的实施期 265
三、犯罪活动的终结期 265
第一节 现场侦查中的心理特点 267
第九章 侦查心理 267
一、现场保护的心理作用 268
二、现场勘查中的心理 268
三、现场访问心理 272
第二节 搜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274
一、搜查准备的心理作用 275
二、搜查过程中应注意的心理因素 275
三、影响搜查的心理因素 277
第三节 跟踪、守候心理 277
一、跟踪心理 278
二、守候心理 279
第四节 缉捕心理 280
一、缉捕对象的心理特点 281
二、缉捕对象的心理变化 283
三、实施缉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284
第五节 辨认心理 286
一、组织辨认的心理策略 286
二、影响辨认的因素 287
第十章 证人心理 290
第一节 知情人的心理 290
一、知情人的情况分析 290
二、知情人证言的价值 292
三、知情人的心理特点 293
第二节 被害人的心理 295
一、被害人证言的特殊性 296
二、被害人心理分析的意义 297
三、被害人的心理特点 299
第三节 证人的心理 301
一、证人不愿作证的心理 301
二、影响证人证言的心理因素 302
三、对证言的心理分析 305
四、询问证人的心理对策 307
第十一章 审讯心理 312
第一节 审讯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12
一、讯问的技术 313
二、审问中的心理变化 314
第二节 审讯策略的选择 319
一、审讯工作的心理依据 319
二、审讯策略的运用 322
三、注意方法,保证策略的正确实施 326
第三节 预审人员的心理素质 328
一、强烈的责任心 329
二、强烈的法制观念 329
三、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 330
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30
五、要有坚定的信心 331
六、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332
七、要有较强的注意力 332
八、要有较强的自制力 333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预测 334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的预测 334
第十二章 犯罪心理的预测和预防 334
二、犯罪心理预测的根据 336
三、犯罪心理预测的方法 339
四、犯罪预测的心理分析 342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预防 346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意义 347
二、使犯罪意识消除在预谋中 348
三、预防旧动型的重新活动 351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矫正 352
一、犯罪矫正的心理依据 353
二、等级情感的产生 355
三、返回效果的证明 363
附录: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