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堂镇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东莞市中堂镇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18076799
  • 页数:870 页
图书介绍:本志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东莞市中堂镇有史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建、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堂镇地方志书,重点了记录了中堂镇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反映了中堂镇的特色与时代风貌。

概述 1

大事记 9

专记 51

中国龙舟之乡——中堂镇 51

第一篇 建置 70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70

第一节 位置 70

第二节 境域 70

第二章 沿革 71

第三章 行政区划 72

第四章 行政村(社区) 78

第一节 潢涌村 78

第二节 三涌村 81

第三节 湛翠村 82

第四节 凤冲村 84

第五节 袁家涌村 85

第六节 吴家涌村 87

第七节 鹤田村 88

第八节 东泊社区 90

第九节 中堂村 91

第十节 蕉利村 92

第十一节 一村村 94

第十二节 东向村 95

第十三节 斗朗社区 96

第十四节 江南社区 97

第十五节 槎滘村 99

第十六节 下芦村 101

第十七节 马沥村 102

第十八节 四乡村 103

第十九节 红锋社区 105

第二十节 中心社区 106

第二篇 自然地理 108

第一章 地貌 108

第二章 河流 潮汐 109

第一节 河流 109

第二节 潮汐 110

第三章 自然资源 112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12

第二节 动物资源 113

第三节 植物资源 114

第四节 土特产 115

第五节 盐矿 河沙 115

第四章 气候 116

第一节 四季特征 116

第二节 气温 116

第三节 降水 117

第四节 日照和霜期 119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120

第五章 自然灾害 121

第一节 水灾 121

第二节 风灾 122

第三节 旱灾 123

第四节 虫灾 124

第五节 寒潮 124

第六节 霜冻 125

第三篇 居民 126

第一章 人口发展 126

第一节 人口规模 126

第二节 分布与密度 132

第二章 人口变动 135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35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36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37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37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38

第三节 文化构成 139

第四节 职业构成 141

第五节 年龄构成 142

第四章 姓氏 144

第一节 部分姓氏源流 144

第二节 姓氏人口分布 146

第三节 寿星 152

第五章 计划生育 156

第一节 机构 156

第二节 政策 158

第三节 宣传 158

第四节 效果 160

第四篇 城乡建设 162

第一章 机构 162

第二章 规划 163

第三章 街道 163

第一节 中心区街道 163

第二节村(社区)街道 165

第四章 供水 排水 166

第一节 供水 166

第二节 排水 169

第五章 供电 供气 170

第一节 供电 170

第二节 供气 177

第六章 照明 绿化 公园 178

第一节 照明 178

第二节 绿化 179

第三节 公园 180

第七章 民居 182

第一节 形制 182

第二节 施工 184

第三节 农民公寓 184

第八章 建筑业 185

第一节 机构 185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 186

第三节 楼盘选介 187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189

第九章 环境保护 190

第一节 机构 190

第二节 污染 190

第三节 治理 193

第四节 排污费征收 197

第五篇 经济综述 198

第一章 经济发展历程 19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状况 19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状况 200

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 201

第一节 集体经济 202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 203

第三章 生产总值 205

第一节 三大产业结构 205

第二节人均生产总值 206

第四章 居民生活 208

第一节 分配 208

第二节 消费 214

第六篇 农业 216

第一章 机构 218

第一节 农业办公室 218

第二节 农科站 218

第三节 兽医站 218

第四节 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219

第五节 水利管理所 219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219

第一节 封建土地占有制 219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20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223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24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226

第六节 农村股份合作制 227

第三章 生产条件 228

第一节 耕地 228

第二节 劳动力 231

第三节 肥料 232

第四节 农机具 234

第四章 生产技术 236

第一节 耕作技术 236

第二节 土壤改良 238

第三节 推广良种 239

第四节 田间管理 240

第五节 病虫害及鼠害的防治 242

第五章 种植业 244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44

第二节 经济作物 249

第六章 养殖业 254

第一节 家畜、家禽饲养 254

第二节 禽畜防疫 259

第三节 渔业 260

第四节 其他养殖 262

第七章 林果业 263

第一节 林业 263

第二节 果业 263

第八章 规模化农业 267

第一节 “三高”农业 267

第二节 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 268

第九章 水利 269

第一节 水利设施建设 269

第二节 防风 防旱 防汛 273

第三节 河涌整治 273

第七篇 工业 274

第一章 机构 277

第一节 经济贸易办公室 277

第二节 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 278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 279

第一节 国营工业 279

第二节 集体工业 282

第三节 民营工业 287

第四节“三资”企业 292

第五节“三来一补”工业 302

第三章 工业门类 305

第一节 建材业 305

第二节 造纸业 309

第三节 食品、饮料业 311

第四节 机械、造船业 312

第五节 电子信息制造业 313

第六节 纺织、服装业 313

第七节 玩具制造业 314

第四章 名牌产品及驰名商标 314

第五章 工业园区 315

第一节 北海仔造纸产业园 317

第二节 槎滘工业园 317

第三节 潢涌电子工业园 318

第四节 南北路工业园 318

第八篇 商业 319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 321

第一节 国营商业 32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324

第三节 个体(私营)商业 330

第二章 粮油购销 332

第一节 粮油征购 332

第二节 粮油供应 336

第三章 集市贸易 339

第四章 泛珠三角农交会 344

第一节 首届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东莞)交易会 344

第二节 第二届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东莞)交易会 345

第五章 服务业 345

第一节 饮食 345

第二节酒(旅)店 349

第三节 旅游 352

第四节 理发 照相 352

第五节 其他服务业 353

第九篇 交通 邮电 355

第一章 交通 355

第一节 机构 355

第二节 水上交通 358

第三节 陆路交通 362

第二章 邮电 380

第一节 邮政 380

第二节 电信 386

第十篇 财政 税收 金融 390

第一章 财政 390

第一节 机构 390

第二节 财政体制 391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92

第四节 财政收支 394

第五节 资产 398

第二章 税收 400

第一节 机构 400

第二节 税额 401

第三节 征管 402

第三章 金融 405

第一节 银行业 405

第二节 保险 414

第三节 证券 416

第十一篇 经济管理 417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417

第一节 机构 417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418

第三节 案件查处 419

第四节 商标管理 419

第五节 广告管理 420

第六节 市场管理 420

第二章 土地管理 421

第一节 机构 421

第二节 土地征用 422

第三节 土地执法 425

第四节 土地规划 425

第三章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426

第一节 机构 426

第二节 打假工作 427

第三节 特种设备管理 428

第四节 指导申报名牌免检产品 429

第五节 质监宣传 430

第四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431

第一节 机构 431

第二节 监督管理 432

第三节 宣传教育 435

第五章 劳动管理 437

第一节 机构 437

第二节 劳动就业 438

第三节 涉外就业审批 440

第四节 劳动管理 441

第十二篇 党派群团 44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中堂地方组织 44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组织 445

第二节 中共中堂镇委员会 448

第三节 党员 450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 454

第五节 党委中心工作 460

第六节 中共基层组织 464

第七节 纪检监察 469

第二章 群众团体 473

第一节 工会 473

第二节 农会 476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477

第四节 妇联 483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485

第六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491

第十三篇 政权 493

第一章 权力机构 493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493

第二节 人大常设机构 496

第三节 选举 497

第四节 人大工作 500

第二章 行政机构 502

第一节 明清时期机构 502

第二节 民国机构 50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机构 507

第四节 基层政权设置 512

第十四篇 政务 520

第一章 民政 520

第一节 救济 救灾 520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及烈属优抚 522

第三节 革命老区建设 524

第四节 敬老院 525

第五节 婚姻登记 526

第六节 残疾人工作 527

第七节 殡葬改革 528

第八节 地名管理 529

第九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29

第二章 社会保障 530

第一节 机构 530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业务 530

第三章 侨务 534

第一节 机构 534

第二节 侨务工作 535

第三节 华侨、港澳台胞的分布 536

第四节 华侨、港澳台胞的贡献 536

第四章 信访 档案 537

第一节 信访 537

第二节 档案 538

第十五篇 公安 司法 审判 540

第一章 公安 540

第一节 机构 540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管理 543

第三节 打击犯罪 544

第四节 户政管理 548

第五节 消防 550

第二章 司法 552

第一节 机构 552

第二节 人民调解 553

第三节 法律服务 554

第四节 法制宣传 554

第三章 审判 555

第十六篇 军事 556

第一章 驻军与地方武装 556

第一节 驻军 556

第二节 地方武装 557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559

第二章 兵员征集 560

第三章 民兵 561

第一节 民兵整组 561

第二节 武装训练 562

第三节 武器装备管理 563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 564

第五节 主要活动 565

第四章 战事 566

第十七篇 文化 575

第一章 机构与团体 575

第一节 机构 575

第二节 团体 576

第二章 文化设施 577

第一节 镇文化设施 577

第二节村(社区)文化设施 578

第三章 广播 电影 电视网站 580

第一节 广播 580

第二节 电影 580

第三节 电视 581

第四节 网站 582

第四章 文学艺术 583

第一节 民间文学 583

第二节 文艺创作 585

第五章 史志 谱牒 591

第一节 史乘 591

第二节 地方志 592

第三节 谱牒 594

第六章 文艺活动 596

第一节 戏剧 596

第二节 曲艺 597

第三节 文艺晚会 599

第七章 图书 展览 600

第一节 图书 600

第二节 展览 601

第八章 故事 传说 603

第一节 中堂逸事 603

第二节 民间传说 609

第九章 文化遗产 611

第一节 遗址 612

第二节 古建筑 617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641

第四节 古树名木 642

第十章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648

第十八篇 教育 650

第一章 旧式教育 650

第一节 塾馆 650

第二节 书院 651

第三节 社学 651

第二章 幼儿教育 652

第一节 概况 652

第二节 幼儿园选介 653

第三章 小学教育 654

第一节 历程 654

第二节 学制和学龄 662

第三节 课程设置 663

第四节 公办小学简介 670

第四章 中学教育 674

第一节 普通中学 674

第二节 农业中学 677

第三节 课程设置 678

第四节 中学简介 679

第五章 成人教育 685

第一节 扫盲 685

第二节 成人教育 685

第六章 职业教育 687

第一节 职业高中教育 687

第二节 职业技术培训 688

第七章 教师 688

第一节 来源 688

第二节 待遇 689

第三节 培训 690

第四节 素质 691

第五节 职称评聘 692

第六节 教学研究 693

第八章 教育经费 69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经费 69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经费 694

第九章 教育设施 696

第一节 校舍建设 696

第二节 教学设备 698

第十章 教育管理 699

第十一章 创建省教育强镇 700

第十二章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 701

第一节 概况 701

第二节 特色 706

第三节 成绩 708

第十九篇 卫生 体育 712

第一章 卫生 712

第一节 医疗机构 712

第二节 队伍与设备 714

第三节 医疗 718

第四节 卫生保健 719

第五节 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723

第六节 药品 724

第七节 创建省卫生镇活动 725

第二章 体育 726

第一节 群众体育 727

第二节 学校体育 728

第三节 竞技体育 729

第四节 业余体校 736

第五节 体育设施 737

第六节 管理 740

第二十篇 民俗 宗教 语言 742

第一章 民俗 742

第一节 节日习俗 742

第二节 生活习俗 748

第三节 婚嫁喜庆习俗 753

第四节 丧葬习俗 755

第五节 陋习 757

第二章 宗教 760

第一节 佛教 760

第二节 道教 761

第三节 天主教 761

第四节 庙宇 761

第三章 语言 763

第一节 方言 763

第二节 谚语 歇后语 771

第三节 推广普通话 774

第二十一篇 人物 775

第一章 人物传 775

第二章 人物录 794

第三章 人物表 811

附录 823

附表索引 860

编后记 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