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2
第一章 知识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2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代 2
一、农业经济时代 3
二、工业经济时代 3
三、知识经济时代 8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提出 13
一、知识经济概念的酝酿 13
二、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 19
第三节 知识经济产生的必然性 22
一、知识增长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 22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内核 24
三、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知识经济提供了人力资源 26
四、工业经济充分发展,是走向知识经济的基本条件 28
第二章 知识经济的内涵 31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 32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 35
一、知识是生产力的直接因素 36
二、知识的创新 37
三、知识的扩散 42
第三节 伴随知识经济发展提出的经济理论 43
一、“新经济”理论 43
二、新经济周期理论 44
三、新通货膨胀理论 47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 48
第三章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50
第一节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技术特征 50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知识 51
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52
三、人工智能技术 54
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55
第二节 国际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 58
一、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 59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 61
第三节 知识经济提供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能 63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趋势 64
二、技术更新周期缩短 66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68
第四节 创新意识和实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71
一、注意创新 71
二、提高对创新意义的认识 72
三、创新的时代特征 75
第二编 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82
第四章 国家创新体系 82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82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含义 83
二、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体制改革 85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 87
一、国家创新体系各种机构的任务 87
二、增加科技投入 89
三、国家创新体系是开放系统 91
四、建立创新制度 97
五、建设创新基础设施 102
六、国家创新体系的内部分工 104
第三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 106
一、知识创新系统 107
二、技术创新系统 108
三、知识传播系统 113
四、知识应用系统 116
第四节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117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和任务 118
二、国家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 120
第五章 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123
第一节 需求和竞争是推动创新的动力 124
第二节 风险投资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条件 127
一、风险投资产业 128
二、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 132
三、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 134
第三节 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文化对创新的动力作用 137
一、总结历史经验,培育创新精神 138
二、克服历史惰性,消除精神束缚 143
三、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149
第四节 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保证 156
一、积极立法 157
二、严格执法 159
一、青年时期是富有创造性的时期 160
第五节 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160
二、改善年轻人才的工作条件 163
第三编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 168
第六章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168
第一节 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 169
一、我国科技工作成就 170
二、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172
第二节 转变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 176
一、转变意识 177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3
第三节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10
一、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211
二、加强政府决策能力 215
三、做好人才选拔工作 218
四、推动产业科技进步 221
第七章 科教兴国战略与高等教育 224
第一节 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 225
一、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 226
二、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8
三、加强素质教育 233
第二节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243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4
二、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252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知识经济的使命 257
一、促进经济发展 258
二、实现产学研结合 262
三、建设思想库 264
四、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 266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77
第四编 知识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 277
第八章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 277
第二节 主要高科技简介 281
一、信息科学技术 282
二、生命科学技术 289
三、能源技术 293
四、新材料技术 296
五、环保技术 299
六、空间技术 301
七、海洋技术 303
八、管理技术 304
第九章 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 307
第一节 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307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308
二、地区发展类型 311
三、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 315
第二节 中国的十个经济热点区域 319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 320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 321
三、环渤海地区 323
四、哈尔滨—长春地区 325
五、武汉和黄石地区 326
六、南昌和九江地区 327
七、成渝地区 328
八、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329
九、环北部湾地区 331
十、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 332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下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系统 333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34
二、建立政策支持系统 337
第十章 知识经济与现代管理 343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宏观管理 344
一、管理要适应国家创新系统 344
二、高技术管理的特点 346
第二节 企业管理思想 347
一、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 348
二、实行个性化生产 350
三、实行水平管理 352
四、创新模式的转变 354
第三节 知识管理方法 358
一、系统化管理 358
二、矩阵管理 358
三、价值管理 361
四、电脑管理 361
五、国际化管理 362
六、管理咨询 363
主要参考资料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