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论 1
第一编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体育 12
第一章 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 14
第一节 官方直接控制下的武艺 14
第二节 农民起义武装的练武活动 18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武术门类 22
第四节 各项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变化 30
第五节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 35
第二章 西方体育的初期传播 50
第一节 西方体育的传入 50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兵操 53
第三节 维新运动与西方体育思想的传播 56
第四节 早期教会学校的竞技运动 62
第五节 基督教青年会初期体育活动 65
第三章 近代体育制度的初建 70
第一节 “新政”后学校体育的实施 70
第二节 早期体育人才的培训 76
第三节 体育组织和运动竞赛 81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与体育 8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体育 87
第二节 训练革命武装力量的几所体育学校 90
第三节 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体育团体 95
第二编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 102
第五章 学校体育和体育师资的培养 103
第一节 政府对学校体育的规定 103
第二节 影响学校体育的两种思潮 107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 110
第四节 1922年的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的更新 115
第五节 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 121
第六章 西方近代体育影响下的传统体育 127
第一节 新风尚旧习俗的冲突与不忘传统体育的呼声 127
第二节 传统健身术的改造利用及对“静坐”的争论 130
第三节 武术的演进 135
第七章 体育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 146
第一节 国内的重大竞赛活动 146
第二节 参加远东运动会及其他国际体育活动 154
第三节 部分优秀运动员简介 157
第四节 全国性体育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60
第五节 与体育有关的著名人士 163
第八章 “五四”运动前后体育运动的发展 167
第一节 体育学术思想的新研究与论争 169
第二节 “五四”运动后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变化 17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对体育的倡导和关怀 180
第三编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体育 189
第九章 学校体育 191
第一节 学校体育概况 191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193
第三节 高等学校体育 202
第四节 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以后的学校体育 206
第十章 体育的专业教育 210
第一节 概况 210
第二节 中央大学体育系(科)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科) 216
第三节 其他体育系(科)与体育专科学校 225
第四节 体育训练班 233
第十一章 社会体育和运动竞赛 239
第一节 政府当局对社会体育的统制 239
第二节 社会体育活动 245
第三节 规模较大的运动会 253
第四节 参加国际体育活动 260
第十二章 传统体育持续发展 265
第一节 民间武术 265
第二节 国术馆及其主要活动 273
第三节 缓慢进步的其他传统体育 286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著名武术家 292
第十三章 体育行政管理与体育法规 297
第一节 体育法规的制定 297
第二节 体育管理机构的建立 301
第三节 体育管理的一些措施 308
第十四章 体育思想和体育的研究 312
第一节 几种主要的体育思想 312
第二节 体育研究与体育论著 324
第三节 著名体育家 337
第十五章 日伪统治下的殖民地体育 341
第一节 日伪对沦陷区体育的统制 341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的学校体育和体育专业教育 345
第三节 日伪统治下的社会体育 354
第四节 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殖民地体育的斗争 360
第四编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体育 364
第十六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体育 366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体育 366
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 367
第三节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体育 387
第四节 红军长征途中的体育活动 389
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体育 392
第一节 共产党和革命政府对体育的关怀和领导 395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的体育活动 393
第三节 八路军、新四军中的体育活动 404
第四节 八路军驻重庆、西安办事处的体育活动 411
第五节 其他抗日根据地及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体育运动 413
第五编 一些近代体育运动项目 418
第十八章 球类运动 419
第一节 篮球 419
第二节 足球 426
第三节 排球、乒乓球运动 434
第四节 网球、棒垒球运动 440
第十九章 其他各项运动 446
第一节 田径 446
第二节 游泳 452
第三节 体操 456
第四节 举重、自行车运动 459
第五节 滑翔、跳伞、无线电运 462
编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