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货币 1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 1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职能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8
我国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客观基础 8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经典理论 11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机能 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机能和作用 12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1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与价值规律的作用 1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中的作用 16
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与社会主义财政金融体系 1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21
第一节 货币流通及其两种形式 21
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 21
非现金结算与现金结算的相互关系 23
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主要渠道 24
现金流通渠道 25
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 28
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28
非现金流通渠道 28
货币流通规律作用的范围 31
决定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因素 33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目标 34
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34
货币政策的目标 36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 39
计划调节货币流通的可能性 41
第五节 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与现金计划 41
实现货币流通计划化的条件 43
现金计划 47
第三章 社会主义资金与资金运动 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货币与资金 50
社会主义货币与货币资金 50
资金的三种形式和职能 5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资金运动 59
社会主义单个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 59
社会主义总资金运动 64
社会主义货币资金增加量的加入运动 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总过程 72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总过程与社会主义财政金融体系 72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总过程资本主义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区别 79
第四章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中的国家财政 7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79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 79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主要是一种无偿价值分配 85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88
从分配范畴看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8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89
从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看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96
从财政与价值规律的联系看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与其他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 104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与信贷分配 104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与工资分配 107
第五章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中的财政收入 1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商品价值构成 110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商品价值中的V 111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商品价值中的M 114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商品价值中的C 1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财力资源开发--促进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增长 120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运动的起点 122
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124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促进国民收入创造和增长的途径 126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财力资源开发--促进国民收入的实现 128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实现的关系 128
国民收入实现的矛盾 129
社会主义财政促进国民收入实现的途径 130
国民收入向财政收入的转化 134
第四节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的形式 134
社会主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135
利润上激收入 139
税收收入 143
国家债务收入 146
第五节 我国的税制改革 149
我国国营企业的利改税 149
第二步利改税与新税制体系 151
财政支出是形成社会基金的主要渠道 156
第六章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中的财政支出 1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与社会基金的形成 156
财政支出与补偿基金的形成 157
财政支出与积累基金的形成 158
财政支出与消费基金的形成 1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与资源配置 163
财政支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163
财政支出与资源在生产和非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165
财政支出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166
财政支出与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 1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支出安排的原则 171
量入为出的原则 172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 172
服从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目的的原则 174
第四节 社会主义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 175
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175
流动资金支出 178
支援农业支出 178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费用支出 180
行政、国防费用支出 181
债务支出和援外支出 182
价格补贴支出 183
第五节 社会主义财政支出的效果 184
财政支出必须讲求效果 184
衡量财政支出效果的方法与标准 185
提高财政支出效果的途径 187
第七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外资金 190
第一节 国家预算 190
国家预算的概念 190
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 192
国家预算的组成 193
国家预算分配的数量关系 194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 197
预算外资金的形成与发展 197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与特点 199
预算外资金的范围与内容 201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202
第三节 财政平衡 204
社会主义财政平衡的规律 204
国家预算收支的平衡 207
国家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的统一平衡 212
第八章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中的财务(上) 215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的两重性 215
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货币关系体系,表现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15
企业财务既是企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环节,又是社会主义财政金融体系的基础 2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的基本功能 221
有计划地筹集和组织资金,保证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221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财务监督,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并保证上缴财政任务的完成 222
经济核算制的基本特征 223
主动出击,协同攻关,参与决策,开辟财源 2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的组织基础与经济核算制 223
国营企业财务的组织基础是经济核算制 225
企业财务组织的基本原则 226
第四节 工业企业的固定资金 229
企业固定资金的形成及其所体现的货币关系 229
固定资产的损耗和折旧计划 230
提高固定资金利用效果的政策措施 235
财务决策的利息因素 239
流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周转 246
第五节 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 246
流动资金的构成与分类 247
企业流动资金的形成来源及其体现的货币关系 252
流动资金定额的核定 254
流动资金利用效果的评价与考核 258
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经济意义和途径 259
第九章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中的财务(下) 262
第一节 工业产品的成本与降低成本的财务监督 262
工业产品成本及其功能 262
工业产品成本的开支范围 263
降低产品成本的经济意义和主要途径 265
生产费用的分类 266
产品成本的预测 267
成本计划的编制与财务监督 269
成本计划的执行与财务监督 272
第二节 工业企业的货币积累 275
工业企业货币积累及其组织形式 275
税金计划和利润计划 276
盈亏平衡分析 278
利润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279
工业企业利润的分配 283
财务收支计划的作用 284
财务收支计划的结构 284
第三节 工业企业财务收支计划 284
第十章 社会主义资金运动中的信贷机制与结算管理 2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信用的本质、职能与形式 287
社会主义信用的本质 287
社会主义信用的职能 289
社会主义信用的形式 291
各项存款 295
第二节 信贷资金的来源 295
自有资金 295
结算中资金 298
发行中货币 298
信贷资金来源的客观界限和虚假性 299
第三节 信贷资金的运用 301
贷款的基本原则 301
流动资金贷款 304
固定资金贷款 313
外汇贷款 318
外汇、金银占款 319
第四节 转帐结算的管理 320
转帐结算的意义与原则 320
转帐结算的方式 324
第五节 信贷计划 331
信贷计划的作用 331
信贷计划的内容 332
第六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息 334
社会主义利息的本质 334
社会主义利息的作用 335
社会主义利息率 33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银行 3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338
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 338
社会主义银行的职能 340
第二节 社会主义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42
全国的信贷中心 342
全国的现金出纳中心 343
全国的结算中心 3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345
聚集和分配资金 346
调节宏观经济比例 347
调节货币流通 349
作为国民经济的“寒暑表”和“气象台” 349
第四节 社会主义银行体系 350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建立 350
我国社会主义的银行体系 353
保险的定义 361
第一节 保险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361
第十二章 保险 361
保险的基本特性 362
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364
我国的保险业 368
第二节 保险基金与专业保险 373
保险基金的主要形式 374
保险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 375
我国保险同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关系 377
保险的基本职能 379
我国社会主义保险的作用 379
第三节 保险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379
第四节 保险和风险管理 382
风险的含义 382
可保风险 383
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在保险中的意义 384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385
第五节 保险的种类 387
保险的一般分类 387
保险的险种 390
我国已开办的保险业务 393
第十三章 我国的涉外金融关系 394
第一节 国际收支 394
国际收支一般 394
我国的国际收支 396
第二节 我国的外汇行市 399
人民币对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汇价 399
人民币对协定国家货币的汇价 403
人民币对苏联卢布等货币的汇价 404
第三节 我国的外汇管理 407
我国的外汇管理及其方针 407
我国外汇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409
第四节 我国的对外结算 415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结算业务 416
对苏联、东欧等国的出口贸易结算业务 419
第五节 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 421
出口信贷 421
银行信贷 422
补偿贸易 422
合资经营 423
政府信贷 423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424
发行债券 424
第十四章 财政金融与价格 426
第一节 价格的一般概念 426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26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发挥作用 428
价格由生产成本和盈利构成 430
价格的形成 434
第二节 财政、税收与价格 436
财政与价格 436
税收与价格 442
财政价格补贴 446
第三节 金融与价格 455
货币流通与价格 455
信贷与价格 457
外汇与价格 459
第十五章 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外汇资金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462
第一节 资金、物资综合平衡的意义 462
资金、物资综合平衡及其意义 462
保持“四平”的重要意义 464
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区别与联系 466
第二节 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平衡 466
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综合平衡 471
第三节 外汇收支与财政信贷平衡的关系 473
外汇收支与财政平衡的关系 474
外汇收支与信贷平衡的关系 475
第四节 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外汇资金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477
建国以来财政、信贷、物资平衡的实践经验 477
预算收支与物资平衡 480
信贷投放与物资平衡 483
外汇储备增减和物资平衡 485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信贷管理体制 487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方针 487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487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方针 488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489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489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492
国家财政与国营企业之间货币关系的组织形式 495
第三节 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 495
国家财政与国营企业之间财务管理体制的演变 497
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500
第四节 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 503
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关系的特点 503
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505
正确处理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关系 507
第五节 社会主义信贷管理体制 509
信贷管理体制及其基本内容 509
我国现行信贷管理体制 513
信贷管理体制的沿革 514
第六节 我国信贷管理体制的发展 514
现行信贷资金管理办法,是银行资金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516
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518
第十七章 财政银行监督 520
第一节 财政银行监督的必要性 520
财政银行监督的意义 520
财政银行监督的地位 521
财政银行监督的作用 522
财政银行监督的任务 523
我国财政银行监督工作的发展 524
第二节 财政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526
财政监督的内容 526
财政监督的一般方法 529
第三节 银行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530
银行监督的内容 530
银行监督的一般方法 536
第四节 严肃财经纪律 538
严肃财经纪律的必要性 538
财经纪律的基本内容 539
加强财政金融监察工作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