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绪言 1
二、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2
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 6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0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0
一、细胞膜 10
二、细胞质 12
三、细胞核 13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14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14
二、染色体的结构 16
三、染色体的数目 20
四、染色体组型 22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24
第三节 有丝分裂 24
二、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27
三、原核细胞的分裂 27
第四节 减数分裂 29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29
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33
第五节 动、植物的生活周期 34
一、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34
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36
三、低等植物的生活史 40
四、无融合生殖 41
五、不定胚和多胚现象 42
第二章 分离规律 44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45
第一节 一对因子的杂交试验 45
一、相对性状 45
第二节 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47
一、分离现象的解释 47
二、分离规律实现的条件 49
三、表现型和基因型 49
四、纯合体和杂合体 50
五、分离规律的验证 51
第三节 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53
第四节 分离规律的普遍意义 54
第五节 显隐性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影响 56
一、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 56
二、共显性 57
三、显隐性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58
第六节 分离规律的应用 59
第三章 自由组合规律 62
第一节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62
第二节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64
一、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64
二、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66
第三节 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70
第四节 多对性状的遗传 72
一、三对性状的遗传 72
二、多对性状的遗传 74
第五节 概率原理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75
一、概率 75
二、二项式展开 78
三、“适合度”测定 80
第六节 基因互作 84
一、F2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 85
二、F2代中出现三种表现型 88
第七节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91
第八节 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93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96
第一节 连锁遗传现象及其解释 96
一、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96
二、相引相和相斥相的概念 98
三、连锁遗传的解释 98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及其细胞学证据 102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 102
二、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105
第三节 交换值测定及基因定位 107
一、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107
二、基因定位 110
三、连锁图 115
第四节 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 119
一、性别决定 119
二、伴性遗传 122
第五节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125
第五章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131
第一节 缺失 131
一、缺失的类别 131
二、缺失的细胞学鉴定 132
三、缺失的遗传效应 133
第二节 重复 136
一、重复的类别 136
二、重复的细胞学鉴定 137
三、重复的遗传效应 137
一、倒位的类别 140
第三节 倒位 140
二、倒位的细胞学鉴定 141
三、倒位的遗传效应 143
四、倒位和进化 146
第四节 易位 147
一、易位的类别 147
二、易位的细胞学鉴定 149
三、易位的遗传效应 149
四、易位与进化 153
五、易位的应用 154
第五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 156
第六章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160
第一节 染色体组及其倍数性变异 160
一、染色体组的概念 160
二、整倍体的同源性与异源性 161
三、非整倍体 163
第二节 同源多倍体 164
一、同源三倍体 164
二、同源四倍体 167
第三节 异源多倍体 175
一、异源多倍体的发生和形成 175
二、异源多倍体和物种的进化 176
三、多倍体的诱发 179
第四节 单倍体 181
第五节 非整倍体 184
一、单体、缺体及其应用 186
二、三体及其应用 195
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201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01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201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202
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207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和自我复制 209
一、DNA和RNA的化学成分 209
二、DNA和RNA的分子结构 210
三、DNA的半保留复制 216
四、RNA的复制 220
第三节 DNA与遗传密码 221
一、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221
二、遗传密码 222
第四节 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及中心法则 225
一、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225
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32
一、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233
第五节 基因的概念及基因作用的调控 233
二、基因作用的调控 236
第六节 基因工程 240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240
二、基因工程的步骤 240
三、遗传工程的意义和成就 251
第八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56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256
一、作为实验材料的细菌和病毒 256
二、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258
三、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259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260
一、转化 260
二、接合 262
三、性导 274
一、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277
第三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277
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278
三、转导 280
第九章 基因突变 287
第一节 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287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289
一、突变的稀有性和独立性 289
二、突变的随机性 289
三、突变的可逆性和重演性 290
四、突变的多方向性 291
五、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294
第三节 突变发生的时期和性状表现 295
第四节 突变率的测定 297
第五节 生化突变 300
一、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鉴定方法 300
二、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遗传分析 302
第六节 突变的诱发 303
一、物理因素诱变 304
二、化学诱变 307
第七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308
一、突变的分子机制 308
二、化学诱变的分子机制 311
第八节 突变的修复 315
一、光修复 315
二、暗修复 315
三、重组修复 316
第十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319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319
一、变异的连续性 320
二、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320
一、多基因假说 321
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321
二、超亲遗传 327
三、修饰基因 329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330
一、平均数 330
二、变异程度的表示法 332
第四节 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336
一、遗传率的概念 336
二、广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339
三、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342
四、数量性状遗传和遗传率研究在育种上的应用 349
第十一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352
第一节 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 352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352
二、回交的遗传效应 357
第二节 纯系学说 360
第三节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遗传理论 362
一、杂种优势的现象 362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364
第四节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应用 370
一、近亲繁殖的应用 370
二、杂种优势的应用 371
第十二章 细胞质遗传 375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375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375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376
三、母性影响 377
第二节 细胞质遗传的表现 378
一、叶绿体的遗传 378
二、线粒体的遗传 381
三、其他细胞质颗粒的遗传 383
一、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383
第三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机理 388
二、雄性不育性的发生机理 394
第四节 质核型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396
一、雄性不育性与杂种优势利用 396
二、三系与“三田” 397
三、三系的选育 397
第十三章 遗传与进化 401
第一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发展 401
一、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传学说” 402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02
三、新拉马克学派和新达尔文学派的进化理论 404
四、现阶段关于生物的“进化综合理论” 405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407
第三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410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10
二、遗传平衡定律 413
第四节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416
一、突变 416
二、选择 417
三、遗传漂移 421
四、迁移 422
第五节 物种的形成 423
一、物种的概念 423
二、隔离的机制 423
三、物种形成的方式 424
主要参考文献 428
后记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