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制通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晋藩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30001321X
  • 页数:832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第一章 原始文化形态与官制的起源 23

第一节 农牧文化与远古官制 24

一、九州农牧文明与官的出现 24

二、天体神话与五行之官 27

第二节 设官分职与模拟官制 28

一、尧的三任水官与“设官分职” 29

二、模拟官制与官位蝉联 31

第一节 内服与外服官制 34

第二章 商朝官制 34

一、内服官制--殷正百辟 35

二、外服官制--殷边侯甸 39

第二节 职官管理体系与制度 41

一、“三宅三俊”的形式与内容 41

二、职官考绩与惩治官罪 42

第三章 西周官制 44

第一节 有关西周官制的讼争 44

一、六官体系说的逆向 44

二、内服外服说的驳议 45

一、封邦建国与宗法分封 46

第二节 西周的宗族政权与奴隶制官制的更替 46

二、内服官制--卿事寮和太史寮 48

三、外服官制--侯、甸、男 52

第三节 西周册命金文与周礼官制的比较 56

一、金文中的西周官制 56

二、金文官制与周礼官制的异同 58

第四节 地方政权的官制 60

一、地方行政官制 61

二、基层行政组织官制 61

一、乡举里选 62

第五节 职官管理体系与制度 62

二、职官考绩 64

三、法纪监察 66

四、惩治官罪 67

第四章 春秋战国官制 70

第一节 春秋的官制 70

一、蛮夷与中原两大官制 70

二、中原官制的兴衰 71

三、齐鲁官制的异同 74

四、南楚官制的异化 75

第二节 战国的官制 78

一、设相执政--相邦制 79

二、置将率兵--将军制 79

三、百官分职--中央官制 80

四、守令辅边--郡县官制 81

五、独有千秋的齐国官制 81

第五章 秦汉官制 84

第一节 秦王朝建立及封建官僚体系的形成 84

一、秦王朝建立的文化特质及其对官制的影响 84

二、皇帝权位的确立 88

三、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 94

四、中枢机构的官制及其权能 98

五、地方政权机构及其官制 112

六、秦代官吏的选拔及秩禄 120

七、专制主义的怪胎--宦官 125

第二节 西汉时代官制的发展 128

一、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的官制系统 128

二、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后的官制变化 135

三、仕进制度的新内容 163

第三节 东汉时代官制的重要变化 167

一、“退功臣、进文吏”后的官制变动 168

二、监察系统官制的变化 175

三、东汉的军制及军事系统的官吏 179

四、东汉选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 182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官制 189

第一节 三公与录尚书事 190

第二节 三省 196

一、中书省 196

二、门下省(附集书省) 201

三、尚书省 205

一、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 212

第三节 胡汉分治和北周六官 212

二、北魏前期的“华夷杂糅” 213

三、北周六官 215

第四节 御史台和九卿 218

一、御史台 218

二、九卿 222

第五节 将军 226

一、普通将军 226

二、宿卫将军 234

一、州、郡、县 244

第六节 地方官制 244

二、都督、行台、总管等 253

第七章 隋唐五代官制 257

第一节 集南北朝官僚制度之大成的隋代官制 257

一、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257

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60

三、选举制度 264

四、监察与司法 266

五、地方行政制度 269

一、三省长官组成的宰相集体执政 271

第二节 宰相制度的演变 271

二、唐中后期宰相制度的变化 273

第三节 中枢决策机构 275

一、门下省掌封驳 275

二、中书省主出命 278

三、中书门下政事堂议政 280

四、翰林学士院 281

第四节 行政事务机构 284

一、尚书都省 284

二、六部二十四司 286

三、九寺五监 292

四、使职差遗 298

第五节 以法治官的职官体制 301

一、官吏的选拔--科举制度 301

二、官吏的培养--教育制度 302

三、官吏的任用--铨选制度 304

四、官吏的考绩--考课制度 306

五、官吏的酬劳--俸禄制度 309

六、官吏的假宁--休致制度 312

第六节 监察体系 313

一、台官监察--御史台 314

二、谏官监察--谏诤制度 317

三、勾官监察--勾检制度 320

四、财政监察--比部制度 324

五、使官监察--巡察制度 325

六、监军制度与宦官掌军权 330

第七节 司法机构 333

一、司法部门 334

二、司法监督机构 336

三、三司推事 338

四、地方司法机关 341

第八节 内廷机构 342

一、秘书省 343

二、殿中省 344

三、内侍省 345

四、内官、宫官 349

五、东宫官属 350

第九节 军事系统 353

一、府兵制与十六卫 353

二、募兵制与节度使 355

第十节 地方行政机构 359

一、府、州、县 360

二、都护府 364

第十一节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官制 365

一、突厥 366

二、回纥 366

三、黠戛斯 367

四、吐蕃 368

五、南诏 368

六、渤海 369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 370

第十二节 五代十国官制的演化 370

二、司法制度的变化 374

三、军制的演变 375

四、地方官制的变化 377

第八章 宋辽金西夏的官制 378

第一节 宋朝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官制的影响 378

第二节 官、职、差遣分离固定化的特殊官制 380

第三节 中枢机构的演变 386

一、宋初二府三司体制的形成 386

二、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394

三、适应偏要政局的南宋官制 399

四、宋中枢秘书机构 401

第四节 宋朝的地方官制 403

第五节 宋朝的军事制度 409

第六节 宋朝的司法与监察机构 414

第七节 宋朝官吏的选任与考绩制度 420

第八节 辽的官制 428

第九节 金的官制 434

第十节 西夏官制 438

一、沿袭宋辽传统的西夏早期官制 439

二、1039年改革后的西夏中期官制 441

三、西夏晚期的官制 443

四、西夏法典《天盛改定新律令》与官制改革 444

五、西夏的地方政权体制 447

六、军事机构与官制 448

第九章 元朝官制 450

第一节 蒙古汗国的兴起与官制 450

一、蒙古汗国的早期官制 451

二、蒙古汗国官制的文化特征 452

第二节 中央官制 453

一、行政体系--中书省官制 454

二、财税系统--制国用使司官制 458

三、监察网络--御史台官制 460

第三节 军事官制 463

一、军事中枢--枢密院官制 463

二、地方军事机关--行枢密院官制 466

第四节 地方官制 467

一、四级地方行政体系的官制 468

二、卫戍屯边与军政合一的官制 471

一、科举考试 473

第五节 职官管理体系与制度 473

二、吏员的选拔与出职 479

三、考绩制度 491

四、监察制度 493

第十章 明朝官制 498

第一节 内阁制度 498

一、内阁的职权 499

二、阁权与皇权的关系 508

三、阁权与部权的关系 512

四、内阁大学士的选任 514

第二节 行政机构 516

一、吏部 516

二、户部 517

三、礼部 519

四、兵部 520

五、工部 521

第三节 事务机构 522

一、通政使司 522

四、太仆寺 524

三、光禄寺 524

二、太常寺 524

五、鸿胪寺 525

六、尚宝司 525

七、国子监 525

八、钦天监 526

九、翰林院 527

十、詹事府 527

十一、宦官二十四衙门 528

一、三法司职权及其相互关系 530

第四节 司法监察机构 530

二、厂卫与司法 534

三、科道的监察与司法职权 552

第五节 军事机构与制度 564

一、五军都督府与统兵官 564

二、卫所军 565

三、京卫与京营 568

第六节 地方官制 569

一、省 569

二、府(直隶州) 574

三、县(散州) 575

四、里甲 576

第十一章 清朝前期官制 579

第一节 建州国的建立与早期官制 579

一、建州国的建立 579

二、创建汗位独尊,诸贝勒议政的体制 580

三、八王共治的构想与实施 583

四、创建八旗与八旗官制 584

五、设立都堂与理政听讼大臣 587

一、由八王共治到皇权独尊 589

第二节 后金至清的官制 589

二、文馆与内三院的建置及其官制 592

三、六部二院的建置及其官制 597

四、八旗官制的发展 609

五、满洲贵族等级名号的确立与世职制度 611

六、对职官的考绩 616

第三节 顺治至道光前期官制的发展与完备 618

一、皇帝专制权 进一步集中 618

二、地方官制的革新与发展 636

三、八旗、绿营官制 642

一、中央官制的发展与完备 645

第四节 雍正、朝隆时期官制的发展与完备 645

二、地方官制的健全与完善 652

三、军队官制的加强与完善 657

第五节 嘉庆至道光中期官制的调整与颓弛 660

一、嘉庆至道光中期对中央官制的调整 661

二、嘉庆至道光中期对地方官制的调整 662

三、嘉庆至道光中期军队官制的调整 663

四、嘉庆至道光中叶各级官制的颓驰 665

一、蒙古、青海地区官制 671

第六节 少数民族地区官制 671

二、新疆地区官制 674

三、西藏地区官制 676

四、各地区土官制度 678

第十二章 晚清官制 679

第一节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官制的变化 679

一、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679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官分职 680

三、南北洋通商大臣 685

四、总税务司的建立 687

一、改革官制的构想 689

第二节 戊戌变法期间改革官制的构想与实施 689

二、百日维新期间的官制改革及其斗争 692

第三节 慈禧推行新政和立宪时期的官制改革 694

一、推行新政时期的官制改革 694

二、立宪时期的官制改革 697

三、资政院与各省谘议局的议政之官 706

四、新内阁官制 710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前期的官制(1911年--1927年) 718

第一节 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制 718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718

二、湖北军政府的官制 719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721

四、《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722

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制 723

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29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北京政府的官制 730

一、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730

二、《临时约法》规定的官制 732

三、《临时约法》的破坏和“法统”存废对官制的影响 749

四、地方官制 755

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 762

第三节 广州“护法”军政府的官制 762

二、广州“护法”军政府的官制 763

第四节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官制 765

一、革命统一战线和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765

二、广州国民政府的官制 766

三、武汉国民政府的官制 767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后期官制 769

第一节 “训政”时期的官制 769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 769

三、中央官制 770

二、政权建设的基本理论 770

四、地方官制 778

五、军队官制 782

六、公务员的任用和惩戒 785

第二节 抗日战期官制的变化 788

一、国防最高委员会 788

二、国民政府组织机构的变化 791

三、国民参政会 793

四、地方官制的变化 795

第三节 “宪政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 799

一、国民大会 800

二、总统、副总统 801

三、五院 803

第四节 国民党与中华民国政府 807

第十五章 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组织与干部制度 811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政权组织与干部制度 811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811

二、中央和地方苏维埃政权机关 813

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817

四、检察、司法机关 818

五、国家政治保卫局 819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组织与干部制度 821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三三制组织原则 821

二、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 822

三、县参议会和县政府 824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民主政权组织与干部制度 826

一、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826

二、大行政区人民政府的组织形式 827

三、新解放城市的军事管制委员会 829

四、内蒙古自治政府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