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导言 1
大事记 4
第一篇 建置区划 28
第一章 建置沿革 28
第一节 沿革 28
第二节 县境 29
第三节 县治 29
第一节 明清时期 31
第二章 区划演变 31
第二节 民国时期 3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3
第三章 区镇乡简况 35
第一节 华阳区(镇) 35
第二节 赛口区 36
第三节 鸦滩区 38
第四节 长岭区 39
第五节 太慈区 41
第六节 漳湖区 43
第七节 集镇 44
第二篇 自然概貌 49
第一章 地质地貌 49
第一节 地质 49
第二节 地貌 53
第二章 气候物候 54
第一节 气候 54
第二节 物候 58
附:几种预示天气的自然现象 60
第一节 县境长江段 61
第三章 江河湖泊 61
第二节 河流 62
附:古雷水 64
第三节 泊湖 64
第四节 沟渠 65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65
第一节 土壤 65
第二节 植被 69
第五章 自然资源 69
第一节 土地 69
第二节 水 70
第三节 植物 71
第四节 动物 73
第五节 矿物 74
第六章 自然灾害 75
第一节 水灾 旱灾 75
第二节 风、雹、虫灾 地震 75
自然灾害录 76
第一节 人口变动 80
第一章 人口规模 80
第三篇 人口 80
第二节 人口分布 82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3
第一节 民族构成 83
第二节 性别构成 83
第三节 年龄构成 84
第四节 文化构成 85
第五节 职业构成 86
第六节 姓氏构成 87
第一节 晚婚节育 89
第三章 人口控制 89
第二节 优生优育 91
第四章 人民生活 92
第一节 收入 92
第二节 消费 94
第四篇 农业 96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96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96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97
第三节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98
第二章 农业劳动力 104
第一节 总量和文化结构 104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105
第三章 农机具 105
第一节 农具 105
第二节 农机 106
第四章 农业区划 107
第一节 沿江洲区 108
第二节 丘陵低岗区 108
第五章 农技农艺 109
第一节 农技推广机构 109
第三节 湖圩区 109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10
第三节 作物品种 110
第四节 改良土壤 113
第五节 肥料 114
第六节 作物保护 115
第七节 栽培技术 118
第六章 种植结构 作物产量 119
第一节 种植结构 119
第二节 作物产量 120
第七章 国营农场 129
第一节 望江县棉花原种场 129
第二节 望江县良种示范繁殖场 130
第三节 望江县青草湖农场 130
第五篇 水利 132
第一章 水利建设 132
第一节 江堤 132
第二节 花凉亭灌渠 137
第三节 河道开凿、治理 140
第四节 河湖圩堤 141
第五节 塘堰水库 144
第六节 机电排灌工程 146
第七节 涵闸 148
第八节 水土保护 150
第二章 水利管理 150
第一节 堤防管理 151
附:合成圩分段堤防管理简介 151
第二节 花凉亭渠灌管理 152
第四节 水库管理 153
第五节 机电排灌管理 153
第三节 涵闸管理 153
第六节 综合经营管理 154
第三章 防汛抗旱 154
第一节 组织措施 154
第二节 器材准备 155
第三节 防汛抗旱纪实 155
第六篇 围垦 159
第一章 沿河围垦 159
第一节 概况 159
第二节 主要圩口 160
第二节 主要圩口 161
第二章 沿江围垦 161
第一节 概况 161
第三章 围湖造田 162
第一节 概况 162
第二节 主要圩口 163
第三节 移民定居 164
第四节 围湖造田纪略 165
第七篇 水产 168
第一章 资源 168
第一节 水域 168
第二节 水生动物 169
第三节 水生植物 174
第二章 捕捞 174
第一节 捕捞埠位与作业划分 174
第二节 渔汛 175
第三节 渔船 175
第四节 渔具渔法 175
第五节 捕捞量 177
第三章 养殖 177
第一节 鱼类养殖 177
第二节 特种水产品养殖 180
第三节 水生植物栽培 181
第四章 渔民 182
第一节 分布 182
第二节 渔民组织 182
第三节 生活状况 183
第四节 斗争纪略 183
第五章 养殖企业 183
第一节 私营养殖企业 183
第二节 集体养殖企业 184
第三节 国营养殖企业 185
第六章 渔政 1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7
第二节 水面权属 187
第三节 管理措施 187
第八篇 林牧业 190
第一章 林业 190
第一节 林木资源 190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92
第四节 林业体制 195
第三节 林木保护 195
第一节 畜禽品种 197
第二节 畜禽饲养 197
第二章 畜牧业 197
第三节 饲料 饲草 199
第四节 疫病防治 200
第九篇 工业 202
第一章 工业经济成份 203
第一节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 203
第二节 集体工业 203
第一节 食品制造业 204
第三节 国营工业 204
第二章 工业门类 204
第二节 饮料制造业 208
第三节 饲料工业 208
第四节 纺织业 209
第五节 电业 212
第六节 建材工业 217
第七节 机械工业 218
第八节 化学工业 219
第十节 印刷业 221
第九节 采掘业 221
第十一节 其他工业 223
第三章 企业管理 229
第一节 计划管理 229
第二节 销售管理 229
第三节 生产管理 229
第四节 质量管理 230
第五节 财务管理 230
第一节 科研机构 231
第一章 科研机构 科技队伍 231
第十篇 科技 231
第二节 科技队伍 232
第二章 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 233
第一节 科技成果 233
第二节 科技推广应用 234
第三章 科技活动 236
第一节 科普宣传 236
第二节 科技咨询 236
第一节 气象测报 237
第四章 气象测报 地震测防 237
第三节 科技培训 237
第二节 地震测防 238
第十一篇 交通 239
第一章 水路交通 239
第一节 航道 239
第二节 渡口 240
第三节 港口 码头 过船闸 242
第四节 运输工具 244
第五节 运输 245
第一节 道路 247
第二章 陆路交通 247
第二节 桥梁 249
第三节 运输工具 251
第四节 运输 252
第三章 装卸搬运 254
第一节 搬运组织 254
第二节 搬运业务 254
第四章 交通管理 255
第一节 路政管理 255
第二节 港口、码头、航道管理 256
第三节 运输管理 257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 258
第五节 交通事故纪要 259
第十二篇 邮电 260
第一章 邮电机构 260
第一节 驿站 递铺 260
第二节 邮政局 邮电局 电信局 260
第二章 邮政 261
第一节 邮政业务 261
第三节 邮件投递 263
第二节 邮件运输 263
第三章 电信 264
第一节 电话 264
第二节 电报 266
第十三篇 商业 267
第一章 商业体制 269
第一节 组织系统 269
第二节 管理权限 270
第三节 所有制形式 275
第四节 横向经济联合 277
第五节 经营责任制 278
第二章 市场结构 279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279
第二节 集体商业 279
第三节 国营商业 280
第四节 集市贸易 281
第三章 商品经营 283
第一节 粮油 283
第二节 棉花 288
第三节 水产品 289
第四节 猪禽蛋 291
第五节 蔬菜 293
第六节 土产杂品 294
第七节 医药 295
第八节 日用工业品 296
第九节 石油 299
第十节 煤炭 300
第十一节 木材 301
第十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 303
第十三节 金属材料 机电设备 化工建材 305
第一节 货源 307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07
第二节 出口产品 308
第五章 饮食服务 310
第一节 饮食业 310
第二节 服务业 311
第十四篇 财税 312
第一章 财政体制 312
第一节 县级财政 312
第二章 财政收支 314
第二节 乡(镇)财政 314
第一节 预算内收支 315
第二节 预算外收支 316
第三节 财力平衡状况 316
第三章 税收 318
第一节 农业税 318
第二节 工商各税 323
第四章 财税管理 328
第一节 财政管理 328
第二节 税收管理 332
第一章 金融企业 334
第一节 当铺 银匠店 钱庄 334
第十五篇 金融 334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335
第三节 银行 335
第四节 保险、信托公司 337
第二章 货币 338
第一节 币种 338
第二节 货币流通 340
第一节 单位存款 341
第三章 存款 341
第二节 个人储蓄 342
第四章 贷款 343
第一节 民间借贷 343
第二节 当铺与钱庄贷款 344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贷款 344
第四节 银行贷款 345
第五章 保险 金库 债券 350
第一节 保险 350
第二节 金库 351
第三节 债券 352
第六章 金融管理 353
第一节 金银管理 353
第二节 现金管理 355
第三节 结算 355
第十六篇 经济综合管理 357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审计 358
第一节 计划 358
第二节 统计 362
第三节 审计 364
第二章 物价 365
第一节 物价管理体制 365
第二节 物价演变 366
第三节 价格监督检查 367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370
第一节 企业登记 370
第二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370
第三节 市场管理 371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 371
第一节 计量 372
第四章 标准计量 372
第二节 标准化 374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 374
第十七篇 城建 环保 375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75
第一节 城垣 375
第二节 城房 378
第三节 街道巷道 380
第四节 桥梁涵洞 381
第五节 供水排水 382
第六节 照明 383
第七节 绿化 383
第八节 环境卫生 383
第二章 集镇乡村建设 384
第一节 集镇建设 384
第二节 乡村建设 385
附:新村简介 385
第三章 建筑业 386
第一节 队伍 设备 386
第一节 公房管理 387
第二节 设计 施工技术 38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387
第二节 私房改造 388
第三节 房屋开发 388
第四节 土地管理 389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89
第一节 染污现象 390
第二节 污染治理 391
第三节 污染事故 391
第一节 组织 392
第十八篇 党派群团 392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39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93
附 394
1.汪伪国民党 394
2.中国青年党 39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39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94
第二节 党务 396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402
第四节 重大活动纪要 405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19
第一节 农民团体 419
第二节 工人团体 420
第三节 妇女团体 422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424
第五节 工商团体 426
第六节 文艺团体 427
第七节 其他团体 428
第一节 历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29
第九篇 人大 政府 政协 429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429
第二节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431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33
第二章 政府 434
第一节 县署 434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 435
附:汪伪县政府 438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439
第一节 历届县政协委员会 445
第三章 人民政协 445
第二节 组织机构 446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47
附:县参议会 448
第二十篇 公安司法 449
第一章 公安 449
第一节 治安机构 449
第二节 治安管理 450
附:道会门组织 452
第三节 罪犯改造 453
第四节 户口管理 454
第五节 消防 454
第二章 检察 456
第一节 检察机构 45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56
第三节 法纪检察 457
第四节 经济检察 458
第五节 监所检察 458
第二节 审判制度 459
第一节 审判机构 459
第三章 审判 459
第三节 刑事审判 460
第四节 民事审判 461
第五节 经济审判 462
第六节 刑事申诉复查 462
第四章 司法行政 463
第一节 法制宣传 463
第二节 人民调解 463
附:大要案选介 464
第三节 公证 464
第四节 律师 464
第二十一篇 民政 467
第一章 拥军 优抚 安置 467
第一节 拥军 467
第二节 优抚 468
第三节 烈士褒扬 469
第四节 复退军人安置 469
第一节 养老敬老 470
第二章 社会福利 470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 471
第三节 孤儿收养 471
第四节 收容遣送 471
第五节 救灾 472
第六节 救济 473
第七节 扶贫 474
第三章 婚葬管理 474
第一节 婚姻登记 474
第二节 推行火葬 475
第二十二篇 人事劳动 476
第一章 人事 476
第一节 干部队伍 476
第二节 干部管理 477
第三节 行政人员编制 481
第二章 劳动 484
第一节 工人队伍 484
第二节 劳动就业 485
第三节 劳动力管理 488
第四节 劳动安全监察 489
第一节 工资 490
第三章 工资福利 490
第二节 福利 492
第三节 退职、退休、离休待遇 493
第二十三篇 军事 495
第一章 驻军及地方武装 495
第一节 清政府驻军 495
第二节 太平天国驻军 495
第三节 国民党方面驻军及地方武装 496
2.日军暴行 497
1.日伪军队 497
附 497
第四节 共产党方面驻军及地方武装 498
第二章 兵役 499
第一节 招募制 499
第二节 征兵制 499
第三节 志愿兵制 500
第四节 义务兵制 500
第五节 预备役登记 500
第一节 组织 501
第二节 训练 501
第三章 民兵 501
第三节 活动 502
第四章 军事机构与设施 503
第一节 军事机构 503
第二节 军事设施 504
第五章 战事 505
第一节 雷水之战 505
第二节 明末农民军攻城 505
第三节 金鸡山暴动 505
第四节 十月暴动 505
第七节 壬辰占截日艇 506
第八节 沿江游击大队力挫日伪军 506
第五节 县城保卫战 506
第六节 夜袭驻城日军 506
第九节 桃花庙前歼日军 507
第十节 湖区新四军反封锁、反围剿 507
第十一节 太阳山下阻击战 507
第十二节 刘公庙之战 508
第十三节 十一游击纵队围剿大刀会 508
第十四节 解放县城 508
第十五节 渡江战斗 509
附:赛角事件 510
第十六节 平安大刀会石灰山暴乱 510
第二十四篇 文化 511
第一章 社会文化 511
第一节 文化馆、站 511
第二节 工人文化宫 512
第三节 图书馆、室 512
第四节 档案馆 513
第五节 书店 513
第七节 剧场 514
第六节 文管所 博物馆 514
第八节 电影队、院、公司 515
第二章 民间文艺 516
第一节 歌谣 516
第二节 音乐 522
第三节 舞蹈 525
第四节 曲艺 525
第五节 工艺 525
第六节 故事传说 526
第七节 民间收藏 529
第一节 文学创作 530
第三章 创作 著述 530
第二节 音乐、美术创作 531
第三节 书法、摄影创作 532
第四节 著述 533
第五节 县志编修 533
第四章 戏剧 534
第一节 弹腔 534
第二节 京剧 535
第三节 黄梅戏 536
第一节 报刊 539
第五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录像 539
第二节 广播 540
第三节 电视录像 544
第六章 文物 古迹 544
第一节 馆藏文物 54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547
第三节 寨址 城址 548
第四节 墓葬 549
第五节 古建筑 551
附:望江十景 553
第七节 革命旧址 553
第六节 雷池 卧冰池 553
第二十五篇 教育 555
第一节 私塾 书院 县学 555
第一节 私塾 555
第二节 书院 556
第三节 县学 55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57
第三章 初等教育 557
第二节 幼儿班 557
第一节 幼儿园 557
第二章 幼儿教育 557
第二节 主要小学 559
第四章 中等教育 561
第一节 普通中学 561
第二节 职业中学(班) 566
第三节 师范学校 567
第四节 水产学校(班) 567
第五章 成人教育 568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568
第六节 卫生学校 568
第五节 “五·七”大学 568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569
第三节 函授教育 569
第四节 电视大学和电视中专教育 570
第五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570
第六章 课程设置 考试制度 571
第一节 课程设置 571
第二节 考试制度 573
第二节 教研 574
第一节 教学 574
第七章 教学与教研 574
第八章 教师 576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76
第二节 教师素质 576
第三节 教师待遇 577
第九章 教育管理 578
第一节 行政管理 578
第二节 学校管理 579
第十章 经费 设备 勤工俭学 581
第一节 教育经费 581
第三节 勤工俭学 582
第二节 校舍 设备 582
第一章 医疗单位 584
第一节 城镇医疗单位 584
第二十六篇 卫生 医药 584
第二节 区乡卫生院 586
第三节 诊所 村医疗室 587
第二章 中西医疗 588
第一节 中医 588
第二节 西医 589
第三章 卫生防疫 590
第一节 人员 设备 590
第四节 头针疗法 59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590
第二节 卫生 591
第三节 防疫 592
第四章 血吸虫病防治 595
第一节 流行概况 595
第二节 防治网点 595
第三节 防治措施 595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97
第一节 人员 设备 597
第五章 妇幼保健 597
第三节 儿童保健 598
第四节 新法接生和孕产妇管理 598
第六章 医疗制度 599
第一节 公费医疗 599
第二节 劳保医疗 599
第三节 合作医疗 599
第一节 中药 600
第二节 西药 600
第七章 药物 600
第三节 药品经营管理 601
第二十七篇 体育 602
第一章 社会体育 602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602
第二节 群众体育 603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605
第二章 学校体育 605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605
第一节 群众性游泳活动 607
第三章 游泳 607
第二节 青少年业余体校 607
第二节 游泳竞赛成绩 608
第四章 体育场地与经费 612
第一节 体育场地 612
第二节 体育经费 612
第二十八篇 民俗 宗教 方言 613
第一章 民俗 613
第一节 时令节日习俗 613
第二节 生产习俗 616
第三节 生活习俗 618
第四节 婚丧喜庆习俗 619
第五节 娱乐习俗 623
第六节 心理习俗 625
第七节 家族、称谓习俗 627
第八节 其它习俗 630
第二章 宗教 632
第一节 佛教 632
第三节 天主教 634
第四节 基督教 634
第二节 伊斯兰教 634
第三章 方言 635
第一节 语音分析 635
第二节 分类词汇 636
第三节 语法例句 644
第二十九篇 人物 647
第一章 人物传记 647
第二章 人物传略 684
第三章 人物名录 710
第一节 望江县革命烈士名录 710
第二节 国民政府军抗日陈亡官兵名录 713
第三节 1949年渡江战役望江点外籍烈士名录 714
第四节 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录 715
第五节 高级职称人名录 718
第六节 望江县历代进士、举人名录 721
附录 723
一、文告选录 723
二、望江县历代县志序言 730
三、古诗文选录 738
四、秩闻选录 748
五、专业志主修、主笔名录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