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贸易惯例简介 5
(一)国际贸易惯例的涵义 5
(二)国际贸易惯例的形成 6
(三)国际贸易惯例的特点 8
(四)国际贸易惯例的作用 9
(五)国际贸易惯例的分类 11
(六)国际贸易惯例与合同条款的关系 12
(七)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应遵循的原则 15
(八)在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主要惯例 17
二、商品术语的惯例与案例 19
(一)基本理论 19
(二)案例分析 21
【案例2—1】出口商品品名不一致被海关罚款 21
【案例2—2】“老外”赔老外 21
【案例2—3】过头的质量承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2
【案例2—4】出口商品目录差错引发的纠纷 23
【案例2—5】“进口”国产设备 27
【案例2—6】弄虚作假的“先进技术” 28
【案例2—7】出口备货不慎而多交货 31
【案例2—8】“理论重量”的论理 31
【案例2—9】不懂包装条件造成的失误 34
【案例2—10】外方提供包装时间不确定造成的损失 35
三、国际贸易术语的惯例与案例 38
(一)基本理论 38
(二)案例分析 39
【案例3—1】CFR条款下到港货物包装引起的纠纷 39
【案例3—2】货越船舷不能退货 45
【案例3—3】CIF条件下责任不清而错赔 47
【案例3—4】DES下延迟到港是否违约 48
四、国际货运与保险的惯例与案例 52
(一)基本理论 52
(二)案例分析 52
【案例4—1】比货价还高的运费 52
【案例4—2】找准索赔对象追回被骗货款 53
【案例4—3】倒签提单构成违约 58
【案例4—4】一件“案中案” 63
【案例4—5】租船不适航 67
【案例4—6】世界名案“阿姆斯泰斯洛特”轮案 73
【案例4—7】一笔漏保损失18万 77
【案例4—8】风险损失与险别不一致 80
【案例4—9】推定全损的索赔 83
五、国际贸易支付的惯例与案例 88
(一)基本理论 88
(二)案例分析 90
【案例5—1】防范外汇风险的措施 90
【案例5—2】发货后收不到款 95
【案例5—3】由跟单信用证改为跟单托收时的失误 98
【案例5—4】托收方式下遭拒收 99
【案例5—5】伪造单据被识破 102
【案例5—6】伪造租船提单的骗局 106
【案例5—7】开证人与承运人勾结诈骗案 109
【案例5—8】凭提单追回被骗款 116
【案例5—9】信用证展期被拒绝后 122
【案例5—10】按信用证条款还是按合同条款办 125
【案例5—11】信用证过期货款皆失 129
【案例5—12】修改信用证必经书面确认 134
【案例5—13】弄混签约对象丢失货款 138
【案例5—14】“软条款”引起的损失 143
【案例5—15】外方企业倒闭我方丢失定金 148
【案例5—16】中“连环计”预付金被骗 151
【案例5—17】议付单据不符点的处理 158
六、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的惯例与案例 164
(一)基本理论 164
(二)案例分析 166
【案例6—1】一字之差险失50万元 166
【案例6—2】改变商品检验标准之后 167
【案例6—3】出具商检证书后的索赔 168
【案例6—4】品质检验索赔期过短无法索赔 171
【案例6—5】买卖双方以不同商检证书提交仲裁 172
【案例6—6】申请仲裁不能拖延 177
【案例6—7】延迟交货谁之过 180
【案例6—8】中国法院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187
【案例6—9】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仲裁裁决 190
【案例6—10】我国仲裁裁决在境外执行 191
【案例6—11】是否属“公约裁决” 193
【案例6—12】借“不可抗力”拒绝延迟交货罚款 195
【案例6—13】因自然灾害而延误交货的索赔 198
【案例6—14】不小心索赔变成理赔 200
七、交易磋商的惯例与案例 202
(一)基本理论 202
(二)案例分析 203
【案例7—1】发盘与还盘的实例 203
【案例7—2】发盘展期过长遭损失 207
【案例7—3】还盘不慎失去货源 209
【案例7—4】利用对方措词含糊终止误报发盘 211
八、其他实务的惯例与案例 219
(一)基本理论 219
(二)案例分析 222
【案例8—1】包销专营权引发的争议 222
【案例8—2】境外侵犯我商标权一案 226
【案例8—3】“秀马”商标的注册 229
【案例8—4】美国对我国一公司的反“倾销”案 231
附录 238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