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家驹,虞梅生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210019219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农业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现状和政策 1

第一节 农业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和现状 1

一、对农业长期稳定增长目标的分析 1

二、我国农业增长的回顾 5

第二节 农业长期波动的原因 8

一、对粮食增长波动的因素分析 8

二、对农业增长趋缓和比较利益下降的因素分析 12

第三节 保持农业长期稳定增长的政策 16

一、保护粮食长期稳定增长的政策 17

二、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 20

第二章 农科教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24

第一节 农科教结合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 24

一、农科教结合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24

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 27

第二节 农科教结合的有效途径 31

一、农科教结合的障碍 31

二、农科教结合的有效途径 33

第三节 建立农科教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体制和机制 36

一、建立农科教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体制 36

二、形成有利于农科教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机制 38

第三章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41

第一节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 41

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概念 41

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2

第二节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44

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特点 44

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46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48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48

二、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51

三、全面开发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农业资源 53

四、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54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56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指导 56

第四章 积极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58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58

一、产业分类及我国农业产业化背景 58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60

第二节 夯实基础,分类指导,抓住关键环节 62

一、农村多种经营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生成的基础 62

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类型 63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抓好四个支撑点 65

一、贸工农一体化有效地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68

第三节 进一步加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实施力度 68

二、贸工农一体化能有效地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 69

三、实施贸工农一体化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70

第五章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72

第一节 持续性和持续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72

一、持续性及持续农业的内涵 72

二、持续性与持续能力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74

三、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76

第二节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78

一、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资源环境 78

二、发展高技术农业 80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 82

一、持续农业发展的经验模式 82

二、拓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 85

第一节 市场农业的弱质性及其效应 88

一、市场竞争中农业的弱质性 88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政策 88

二、农业弱质性的效应 91

第二节 农业保护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 96

一、农业保护的国际经验 96

二、我国农业保护的水平 99

第三节 以农业保护政策来稳定和发展农业 101

一、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对农业保护不力 102

二、对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 104

第七章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 108

第一节 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108

一、改革前的县域产业结构演变 108

二、改革开放以来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 111

一、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117

第二节 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原则与优化标准 117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 121

第三节 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 123

一、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 123

二、全力推进“特、新、名、优”战略和人才战略 125

三、在集中力量建立主导产业的同时也要两条腿走路 126

第八章 小城镇建设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128

第一节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 128

一、城市聚集效应与小城镇的作用 128

二、发展农村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 132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135

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工业化城市化进展 135

二、形成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主要历史原因和条件 137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道路选择新的历史要求和机遇 140

四、要搞好我国产业和城市的分工布局 142

一、全国小城镇发展概况 144

第三节 深化改革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44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6

三、发展小城镇的基本原则 147

四、深化改革,促进小城镇建设 149

第九章 农业各类市场的发展和改革 151

第一节 农村各类市场发展的现状 151

一、农村各类市场建设取得进展 151

二、农村各类市场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54

第二节 巩固和扩大农村商品市场 157

一、扩大城市工业品的销售 157

二、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 159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村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162

一、建立健全农村的资金市场 162

二、建立健全农村的技术市场 164

三、建立健全农村的土地市场 166

四、建立健全农村的劳动力市场 167

第十章 农村经济发展与所有制政策 169

第一节 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69

一、进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170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72

第二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74

一、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地位 175

二、深化认识,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扫除思想障碍 177

三、进行组织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 178

四、加强管理,使农村集体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179

五、创造条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180

第三节 积极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 181

一、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81

二、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83

三、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 183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186

第十一章 农村人口增长、流动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化 186

第一节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严峻局面 186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严重局面 189

第二节 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191

一、我国农村人口流动 192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193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及出路 197

一、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客观必然性 197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 198

三、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出路 200

第十二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结构优化 203

第一节 农村社会的分层与结构状况分析 203

一、农业群体的主体——农业劳动者群体 203

二、农民中的亚群体 205

一、提高农村生产专业化程度,优化农村社会分层与结构 209

第二节 优化农村社会分层与结构的途径 209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村社会分层与结构 210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农村社会分层与结构 211

第三节 先富带后富,防止两极分化 212

一、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212

二、允许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 214

三、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216

第十三章 农村家庭组织的演进与建设 218

第一节 家庭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变迁 218

一、解放前我国农村家庭组织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218

二、解放后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家庭组织功能的变迁 221

三、8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家庭组织的功能变迁 222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223

一、农村家庭组织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23

二、农村家庭组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224

三、家庭组织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225

第三节 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家庭组织的现代化 226

一、家庭组织现代化的内容 227

二、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家庭组织的现代化 229

第十四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35

第一节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35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235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 237

三、上级党委要履行党要管党的原则 239

第二节 把村支部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240

一、选好带头人,配好一班人 241

二、农村党支部建设要实现分类指导,重在建设和落实 242

第三节 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增进干群鱼水关系 244

一、要注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44

二、努力调动和保护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245

三、慎重处理农村基层干部的干群关系 247

第十五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51

第一节 农村精神文明现状分析 251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积极、健康发展的态势 251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255

第二节 强化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 258

一、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58

二、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农民的现代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260

第三节 移风易俗,建立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66

一、扫除封建家族意识 266

二、消除封闭意识,确立开放意识 266

三、消除封建迷信思想意识,树立现代文明意识 267

四、消除经验型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型的生活意识 268

一、经济体制转变是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依据 269

第一节 县乡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269

第十六章 转变县乡政府职能 269

二、现实情况需要县乡政府加快职能转变 271

第二节 建立精干高效的县乡政府 272

一、对县乡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探讨 272

二、改进县乡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 274

三、加快县乡政府领导机构的改革 277

第三节 强化县乡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279

一、强化县乡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279

二、强化县乡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281

三、当前强化县乡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措施 284

第十七章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86

第一节 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 286

一、以史为鉴看兴替 286

二、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 288

第二节 农民负担的现状透视 291

一、农民负担的合理性界定 291

二、减轻农民负担的努力 293

三、农民负担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95

第三节 农民负担过重的成因分析 298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298

二、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财税任务过重 299

三、机构臃肿,干部队伍庞大 299

四、腐败行为在农民负担问题上推波助澜 300

五、部门利益膨胀,纷纷向农民伸手 300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 300

一、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301

二、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 302

四、要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303

三、农民要有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303

五、党政干部要奉公守法,廉洁从政 304

六、建立和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 304

第十八章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306

第一节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重大意义 306

一、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06

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307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大战略 307

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市场市场经济的需要 308

五、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改变传统生育观,实行计划生育 308

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资金积累 309

第二节 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09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 309

二、发展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311

三、积极稳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16

第三节 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的探讨 317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17

二、农村养老保险 319

第十九章 农民的现代化 322

第一节 农民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322

一、传统角色农民的特点与缺陷 322

二、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324

第二节 现代农民需具备的条件 326

一、现代农民需具备现代市场经济意识 326

二、现代农民需熟悉并应用科学技术 329

三、现代农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 330

第三节 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331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素质的状况 331

二、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333

后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