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篇 4
一、古代汉语修辞学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关系 4
二、研究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和意义 4
三、古代汉语修辞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四、关于本书的框架 16
总论篇 21
第一章 本质论 21
第一节 修辞的本质 21
一、“修辞”二字意义纵横谈 22
二、修辞的依据 28
三、修辞的原则 33
第二节 修辞学的性质 37
一、什么是修辞学 37
二、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40
三、修辞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区别 42
四、修辞学的类型 48
第一节 辩证语用 52
第二章 方法论 52
第二节 优选、调配、变通、炼意 55
一、优选 55
二、调配 58
三、变通 61
四、炼意 63
第三节 辞格 67
第四节 辞格的分类 71
一、词语型辞格 74
代称 74
藏词 83
举隅 89
移就 91
设彩 92
节缩 95
倒置 99
旋造 105
同异 106
同语 108
非别 108
别白 113
并提 115
连及 121
变文同义 127
析数 130
双关 131
避讳 137
回环 147
转类 149
镶嵌 151
二、句子型辞格 155
譬喻 155
夸饰 161
呼告 173
示现 175
集句 177
对偶 178
互文 189
点化 195
引用 200
排除 210
存真 210
折绕 214
顿挫 215
抑扬 217
舛互 220
三、篇章型辞格 221
跳脱 221
点染 224
回文 229
四、三栖型辞格 233
委婉 233
阶进 241
隐语 246
倒反 250
顶真 254
列锦 257
仿拟 260
错综 266
避复 271
省略 273
自释 277
改窜 280
第三章 美学观 283
第一节 以少总多的精约美 284
第二节 声韵跌宕的音乐美 287
一、叠音运用的乐律美 289
二、平仄交替的跌宕美 294
三、押韵的回环美 296
四、双声叠韵的音韵美 299
五、音节整齐、节奏匀称的调谐美 302
第三节 形式对称的和谐美 303
分论篇 315
第四章 语境论 315
第一节 什么是语境 315
第二节 语境的分类 317
一、语内环境(小语境) 317
二、语外环境(大语境) 322
一、给恰切巧妙的修辞语用提供契机 324
第三节 语境的修辞功能 324
二、语用和谐美的度量衡 325
三、变谬误为真理,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 326
四、提供言语的背景因素,增强表达力度 328
第四节 语用须切境 329
第五章 语体论 334
第一节 语体的概念 334
第二节 语体的类别 338
一、口头语体 339
二、书面语体 341
第六章 风格论 345
第一节 “风格”的含义 345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汉语语体风格研究 347
第三节 风格的类别 350
一、语言的时代风格 351
二、语言的民族风格 353
三、语言的个人风格 354
第四节 表现风格 357
一、什么是表现风格 357
二、表现风格的类别 358
三、表现风格分述 360
四、表现风格的综合体现 412
第七章 关系论 418
第一节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复音词形成的关系 419
第二节 同义词的运用与修辞表达的关系 428
第三节 反义词的运用与修辞表达的关系 434
第四节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的运用与词义发展演变的关系 439
馀论篇 449
第八章 修辞学的发展观 449
第一节 先秦两汉是汉语修辞学的萌芽、开创期 450
一、先秦 450
二、两汉 45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至金元是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期 459
一、魏晋南北朝 459
二、隋唐五代 465
三、宋代 467
四、金、元 470
第三节 明、清是汉语修辞学的奋发期 473
一、明代 473
二、清代 476
第四节 “五四”以后是汉语修辞学的革新期 477
主要参考书目 481
后记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