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引言 1
目次 1
第一章 大革命运动与岭南新文学 3
一 史涛的开端 3
二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 5
第二编岭南现代文学的成长 7
(1928—1937. 7
第三编岭南现代文学的发展 9
(1937.7—1949. 9
三 文学社团及刊物 11
第二章 早起者的足迹 20
一 杂文最早出现 20
二 小品初试成功 23
三 报告文学的雏形 28
四 小说的启蒙之作 29
一 从“诗界革命”到新诗运动 34
第三章 多种尝试的新诗 34
二 梁宗岱独具风格的诗 37
三 黄药眠的自由抒情诗 40
四 冯铿的抒情小诗 44
五李金发的象征派诗 46
六冯乃超富有浪漫气息的诗 49
七最早的革命歌谣 53
第四章新文学浪潮的南进 56
一全国作家由北而南迁徙 56
二文学巨子鲁迅 57
三郭沫若、茅盾及其他作家 62
第五章左翼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71
一革命文学的倡导 71
二荒漠中的第一株绿草 74
三高潮是被逼出来的 77
四广州“左联”的成立和活动 81
五对“万人文学论”的批判 87
六走向新的征程 90
第六章小说的迅速成长 93
一从“至情文学”到写实文学 93
二最早描写前线战争的小说 101
三看取真的社会与人生 106
四都市的动乱与觉醒 111
五三部描写广东农民运动的长篇 118
第七章革命文学和前驱者的血 122
一新兴文学的特出者 123
二在失败中重新起来 128
三不写恋爱的普罗作家 132
第八章新诗的探索和突破 136
一暴风雨中的呐喊 136
二 “艺术美”的追求 141
三现实主义的高歌 149
一钟敬文的散文小品 157
第九章散文的成熟与困顿 157
二刘思慕的国外游记 159
三杜埃和其他作家的散文 162
第十章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 169
一抗战初期的活跃局面 169
二 《中国诗坛》诗派的出现 173
三党对文艺运动的领导 174
四作家转战桂林、香港 176
五战后的文艺动向 181
第十一章 《中国诗坛》诗派的诗 184
一总体的抒情格调 184
二蒲风,刚健激越的歌者 186
三黄宁婴,亲切细致的抒情 190
四陈芦荻,热情豪放的诗风 195
五陈残云,朴实中见凝重 199
六李育中,情感亢奋而不浮躁 201
七黄药眠,气势恢宏的《桂林大撤退》 203
八楼栖,乡土气息浓烈的《鸳鸯子》 205
九鸥外鸥,颇具怪味的政治诗 207
十雷石榆,誓死抗敌的怒吼 211
十一何芷、野曼和其他诗人的诗 213
十二政治讽刺诗的兴起 219
第十二章报告文学和杂文的兴盛 225
一抗战史上的灿烂篇章 226
二浴血苦斗的悲壮画页 230
三动乱激荡的海外风烟 235
四锐利有力的匕首投枪 241
第十三章艰难挺进的话剧运动 252
一话剧运动的历程 252
二在战火中成长 254
三颇算丰硕的剧作 259
第十四章长篇创作的热潮 264
一他们“完成了文学的力作” 266
二知识者的心灵历程 269
三描写战争的新篇章 273
四新的写作作风 277
第十五章茅盾和南来作家的创作 282
一 《腐蚀》及其它作品 282
二许地山的创作 289
三萧红和东北作家 293
四 灿若星座的诗歌 298
五 《野草》的一群 303
第十六章文艺大众化与通俗小说 308
一文艺大众化的倡导 308
二短小形式的通俗作品 312
三黄谷柳的《虾球传》 315
四 《穷巷》和侣伦的小说 318
五其它的通俗小说 322
后记 328
(1919— 1927
第一编岭南现代文学的萌发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