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关于佛学的基本理论.——缘起法则的不同认知之争议 1
第一章 赖耶缘起 5
阿赖耶识的建立 7
法相唯识学说的“赖耶缘起” 15
“唯识无境”之真义 22
第二章 《大乘起信论》与真如缘起 34
如来藏思想的形成 36
《起信论》中的“真如缘起” 47
第三章 天台“一念三千”与华严“法界缘起” 55
“一念三千”的理论架构 58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 65
《巴曼尼得斯篇》的“一” 71
华严宗的“一” 71
第四章 另类缘起与大乘缘起说的本质 76
三论宗的“八不”缘起 78
缘起说中不存在“本体论”学说 81
中篇 关于成佛的根本依据——众生佛性的有无之争议 85
第五章 “一性皆成”与“五姓各别” 88
“五种姓”的远古渊源 89
“一性皆成”与“五姓各别”的经论依据 94
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 98
第六章 “慈恩”与“西明”的交锋 104
引发争议之远因 104
圆测的主张及其理由 107
“慈恩”、“西明”争议的结局 112
第七章 荆溪湛然与“无情有性” 116
荆溪湛然及其时代 116
“无情有性”的提出与动机 119
“无情有性”的理论根据 124
“无情有性”说的评估及影响 128
第八章 所谓“一性皆成”是方便说 133
从人的本性上说 134
佛性说的发展历程 138
经文的依据 140
经验事实的判断 146
平等原则的延伸 149
逻辑上的难题 151
与佛教“无我”的原则相违背 152
下篇 关于成佛的最终实现——修行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之争议 158
第九章 各个成佛阶段设立的异同之辩 160
天台智者的“六即位” 163
法相宗的“五位”次第 167
“华严五教”中的位次安排 171
第十章 如何成佛的方法与途径的论诤 175
天台的止观实践学说 177
法相唯识的“转识成智”理论 183
密教的“即身成佛”思想 189
禅宗“即心即佛”与净土“念佛成佛”之对决 202
“谛观”的“顿得”与“渐得” 215
第十一章 关于成佛方式的不同说法 215
六朝至隋唐“顿”、“渐”之争的三个特征 219
“顿悟”与“渐悟”争论的实质 224
“渐修顿悟”与南宗祖师的修行 226
第十二章 各家宗派修行成道学说评议 234
“五十二位”阶次问题 234
天台、法相、华严三家的特色 236
各有千秋的修行方式与方法 238
禅宗与净土之纷争 241
附录:佛学理论中有“本体论”学说吗? 243
“本体论”与佛教缘起说之异趣 244
在缘起说与“宇宙论”之间 250
从实相论的角度看佛学与“本体论”之不同 258
结语 261
主要阅读参考书目 265
后记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