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研究 日本稻作研究论文综合摘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拾禄编译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3
  • ISBN:16119·496
  • 页数:224 页
图书介绍:

一、根的形成和组织 1

1.水稻冠根上一次根的形成和所谓“破生通气组织”形成的关系,特别是在考虑土壤还原电位的情况下 1

2.关于水稻根的根毛形成 1

目录 1

(二)健全田与老朽化水田水稻的生长点和花芽的构造生理 2

(二)水稻的碳水化合物的时期变化 2

(三)出穗期水稻止叶的化学成分与产量的关系 2

(四)水稻、小麦及苏丹草的碳水化合物的时期变化 2

(五)水稻无机成分的时期变化——以穗肥为指标的叶片氮素含量以及磷和钾的缺乏部位 2

(六)氮磷钾肥料影响下水稻无机成分的时期变化 2

(七)表现水稻氮磷钾要素缺乏的叶中界限浓度 2

(八)水稻叶及秆中氮磷钾要素的平衡 2

五、稻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2

(一)水稻生长点的构造变化 2

(一)水稻叶片分析的肥料条件与营养状态的关系 2

(三)温度条件对于水稻生长点的构造与生理的影响 2

(四)氮磷钾对于水稻生长点的构造与生理的影响 2

(七)水田状态与旱地状态对水稻生长点的构造与生理的影响 2

(七)花粉管原形质流动与温度的关系(1)、 2

(六)花粉管的原形质流动 2

(五)幼穗发育过程中给予低温对于花粉发芽的影响 2

(四)稻品种花粉发芽的温度界限 2

(三)花粉发芽及花粉管伸长方式与温度的关系 2

(二)花粉管伸长方式及其品种间差异 2

(一)稻花粉人工发芽法 2

3.稻根皮层空隙的发生机制 3

4.水稻、小麦、裸麦的所谓“浮根”的预备观察 5

5.水稻根粗度的组织学解析 7

6.在水稻节上叶维管束与根排列之间的关系 9

7.水稻根的形态及其生理生态 12

(一)水稻地上部与根生育的相关 17

(二)水稻根和分蘖的生育与叶鞘内淀粉的消长 17

(三)水稻和小麦不同节位根的生理形态的异同 17

(四)水稻枝根的发育 17

8.从根的特性看栽培稻的品种 17

(四)关于根的铁被膜量 21

9.水稻根生理活性的研究 21

二、稻根的生理 21

(三)不同生育时期细胞膜成分含有率的变化及干物构成成分的综合研究 21

(三)根径、发根及其他特性 21

(二)放置秧田稻的几种生态 21

(一)放置秧田稻的根与其他形质的关系 21

10.作物根的生理研究 27

(二)不同生育时期机能态有机成分含有率的变化 27

新旧不同的水稻根的特性及其对无机养分的吸收(第一报) 27

(一)不同生育时期无机成分含有率的变化 27

11.灌水条件下水稻根的呼吸生理机制的研究 29

(四)矿泥对水稻生育的影响 32

(一)对于水稻幼植物呼吸的几点管见 32

(二)水稻根外氢氧化铁的沉积 32

(三)健全、秋落型水稻叶鞘内贮藏淀粉消长的比较 32

(三)灌溉水地下渗透对于水稻生育的影响 32

12.水稻叶发育经过的研究 32

三、稻叶的形成和组织 32

(五)水田渗透的土壤溶液对水稻生育的影响 32

13.肥料三要素对水稻叶形及叶的生活期间的影响 35

(一)叶片及叶鞘的发育经过 35

(二)叶鞘积蓄淀粉的时期变化 35

(一)肥料三要素对水稻叶形的影响 37

(二)肥料三要素对稻叶生活期间的影响 37

14.通气系的发达与耐湿性的关系 37

(三)水田及旱地状态下生育的水旱稻的通气压(第七报) 37

(四)水陆生植物的通气系与通气压(第八报) 37

(五)早期栽培稻与普通栽培稻通气压的比较(第九报) 37

(六)地上部有无与根的硝酸还原力的关系(第十报) 37

(七)地上部有无与根呼吸强度的关系;地上部有无与根的呼吸形式(第十一报) 37

四、稻叶的生理生态 37

15.多肥多产性作物品种的生育特性的研究 47

(二)本田期的水稻通气压(第四报) 47

(一)关于稻的通气组织(第一报) 47

(二)各叶及各分蘖茎间的物质随着营养环境变化而变动(第七报)(三)营养环境对水稻微细构造的影响(第八报)(四)各叶位叶的钙、镁、硫的消长及磷与钙移动性的比较(第九报)(五)各叶位叶碳水化合物的积蓄消失状态(第十报) 51

16.不同叶位稻叶的生理机能特性的研究 51

(六)叶的配置状态 51

(五)叶面的倾斜角度 51

(四)叶面的大小与形状 51

(三)叶片的面积重量比例 51

(二)叶面积与全植物体重的比例 51

(一)叶面积大小与品种的生产力 51

(七)同化姿态与叶色 51

17.水稻叶的营养生理学(1)、(2)、(3) 55

(一)下位叶与上位叶生理状态的比较(第五报) 55

18.叶分析的研究 57

(七)水稻品种生育前期受光能率与干物质生产的关系(第十一报) 65

19.水稻光合成的研究 65

(一)田间光合成能力构成因子及其时期的变化(第四报) 65

(二)水稻品种的光合成特性(第六报) 65

(三)肥料条件及栽植密度改变时的水稻光合成作用(第七报) 65

(四)肥料条件及栽植密度改变时,水稻干物质生产与田间光合成、它的构成因子及其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第八报) 65

(五)密植多肥条件下水稻的光合成作用与干物质生产(第九报) 65

(六)水稻品种的光合成特性与干物质生产(第十报) 65

20.稻的光合成研究(英文) 69

(三)水稻的干物质生产与日照量的关系,以及对于弱光的适应机制(第四报) 72

21.主要作物产量预测的研究 72

(一)大田条件下水稻的光合成作用及其随着生育而推移(第一报) 72

(二)以光合成作用为中心的水稻生育相的分析(第三报) 72

22.水稻的碳水化合物生产及其行动的研究 76

(三)环境条件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发生和行动的影响 76

(四)利用日长效果分析生长发育 76

(五)氮素对于结实的影响 76

(二)器官内淀粉量随着生育而消长 83

(八)水稻群落的光要求度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第九报) 83

(一)各器官的主要成分含量随生育进展而推移 83

23.作物气体代谢作用的研究 83

(二)同化、呼吸量随着水稻发育而消长(第二报) 83

(三)日照度与秧苗密度对稻苗光合成的影响(第三报) 83

(四)在水稻登熟期间各种同化器官对于结实的贡献(第四报) 83

(五)日照度与栽秧密度对移栽后水稻的光合成影响(第六报) 83

(六)移栽时水稻秧苗的同化、呼吸作用与氮素代谢的关系(第七报) 83

(七)自然光线的法线强度及水平强度与自然状态下水稻光合成的关系(第八报) 83

(二)水稻体内的气体,特别是根组织内的气体(第三报) 91

(八)排水良否对水稻根的生理活力及水稻生育产量的影响(第十报) 91

(一)水稻体各部的呼吸量随发育而消长(第二报) 91

24.作物呼吸作用的研究 91

六、稻的内部形态 91

(三)移栽及直播栽培水稻体的呼吸作用(第五报) 91

(四)从地上部对水稻根供给氧气(第六报) 91

(五)二价铁因水稻根的酶的作用而氧化(第七报) 91

(六)水稻根呼吸与氮素吸收的关系(第八报) 91

(一)作物气体代谢作用的测定装置(第一报) 91

(七)硫化氢及几种有机酸对水稻呼吸的影响(第九报) 91

25.水稻生长点的研究 95

(五)氮磷钾对于水稻幼穗分化和出穗的影响 99

(四)播种深度对于分蘖原基及分蘖芽发育的影响1.旱地状况(第五报) 99

(六)分蘖原基及分蘖芽的发育过程(第七报) 99

(五)播种深度对于分蘖原基及分蘖芽发育的影响2.水田状况(第六报) 99

(三)分蘖芽的异常发生(第四报) 99

(二)土壤水分对于分蘖原基及分蘖芽发育的影响(第三报) 99

(一)水深对于分蘖原基及分蘖芽发育的影响(第一报) 99

26.水稻幼作物的分蘖原基及分蘖芽的研究 99

(六)水稻生长点的分裂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99

(六)水稻的第一次枝梗与上位叶的相互连络 103

27.稻的内部形态 103

(三)水稻叶原基发育的解剖学研究(第一报 水稻叶原基的发生征候及其发育) 103

(四)水稻叶原基发育的解剖学研究(第二报 叶维管束的发生及其发育) 103

(五)水稻叶原基发育的解剖学研究(第三报 叶维管束的分化) 103

(七)水稻叶的相互间及叶与分蘖间的连络 103

28.稻组织内淀粉的研究 110

(一)水稻的节网维管束 110

(二)水稻生长点的构造 110

(二)遮光及施用氮肥与组织淀粉消长及结实的关系 110

(三)出穗期剪除叶片并间引枝梗与结实及秆内淀粉的关系 110

(四)倒伏抵抗性一要素的淀粉含量(预报) 110

(五)关于粳糯性 110

(六)关于高节位侧芽的生长 110

29.水稻组织汁液的氧化还原电位(1~7) 115

(一)淀粉粒的形态随着组织发达而变化 115

七、水稻的营养生理 119

30.水稻生育与氮素动态 119

31.水稻生育相,特别关于营养生理特性的地域性 123

32.再论水稻施用石灰的效果 125

(四)钙浓度对三要素吸收的影响(第六报) 125

(三)石灰对稻分蘖及出穗的影响(第五报) 125

(二)钙离子对稻生育及出穗的影响(第四报) 125

(一)石灰对水稻谷实硬度及茎秆韧性的影响(第二报) 125

(四)下叶上枯与稻谷/稻草比例的关系 125

(三)随着水稻在水田生育三要素含有量的消长 125

(二)秧苗素质与本田移栽条件的地域性 125

(一)生育状况及气候条件 125

33.水稻发生不实粒的一机制 129

34.干湿田水稻的生理生态学的研究 131

(三)淀粉性质的差异及几种肥料要素与登熟的关系(第四报) 131

(四)湿田早植栽培和根的机能(第五报) 131

(六)落水处理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八、株型、分蘖及倒伏 135

(四)以水稻幼穗形成期为中心的水管理 135

(二)后期落水对于水稻生育及稻体养分吸收的影响 135

(五)落水时期不同对于稻根的外部形态及内部形态的影响 135

(一)灌溉排水操作不同对于水稻生育及土壤状态的影响 135

35.灌溉排水操作的研究 135

(二)根腐的发生与无机成分的吸收(第二报) 135

(一)生育与谷内贮藏养分的消长(第一报) 135

(三)湿田干田化的研究 135

(五)关于水稻栽植密度的个体群生态学的研究(第六报) 140

(四)施肥量、栽植距离及每丛秧数的相互作用(第五报) 140

(三)随着施肥量、栽植密度的变化,水稻诸形质发生变动的株型特异性(第四报) 140

36.水稻株型的研究 140

37.栽植密度对水稻分蘖构成的影响 142

(二)剪除分蘖对于水稻诸形质的影响(第二报) 142

(一)限制分蘖对于水稻诸形质的影响(第一报) 142

38.影响水稻倒伏的几种栽培条件(1)、(2) 145

39.水稻的倒伏原因及其对策(1)、(2) 150

九、水稻的幼穗形成和出穗 155

40.水稻幼穗形成机制的研究(英文) 155

41.水稻出穗的生态研究 157

(四)用变温探究水稻的温度感应期 157

(三)催芽种子的温度处理 157

(二)高温促进幼穗形成的水稻生育时期的测定 157

(一)高温对促进出穗的作用 157

42.长日处理对水稻感光性品种的主秆叶数及出穗期的影响(1)、(2)、(3) 161

(二)日本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感光性与感温性 161

(一)几种条件与出穗日数 161

十、水稻的登熟生理 163

43.水稻登熟过程中物质动态的研究 163

(一)无机成分的动态 168

(二)有机成分的动态 168

44.水稻登熟的研究 168

(九)出穗前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出穗后积蓄的碳水化合物及出穗时氮素含量对水稻登熟率和产量的关系 172

(八)转移机制特别是温度与转移速度的关系及提高登熟率的方法 172

(十)碳水化合物向子实转移的适温、登熟适温及子实接受碳水化合物能力的降低 172

(二)登熟各期的温度高低、日照强度及其复合条件对于登熟的影响 172

(五)各生育时期的气温高低、日照强弱及其复合条件对水稻登熟的影响 172

(三)基肥多少、出穗期追肥多少、出穗后遮光及其复合条件对于水稻登熟的影响 172

(一)乳熟期碳素同化作用的日变化与碳水化合物转移等关系 172

45.水稻登熟机制的研究 172

(七)碳素同化量和稻体各部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日变化与向穗转移量的日变化的关系 172

(二)遮光对于登熟的影响 172

(一)氮素对于登熟的作用 172

(四)日照不足最易阻碍登熟的时期、风土和栽培时期不同的各品种的登熟速度 172

(六)各生育时期的气温较差对于水稻登熟的影响 172

(四)水稻登熟期的低温处理对种实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 180

(七)水稻登熟期间秆及穗的磷化合物的动态(英文) 180

(八)水稻登熟期间蛋白和氨基酸的检查(英文) 180

(九)温度对磷酸转移的影响 180

十一、米的淀粉细胞组织 180

(五)登熟期稻种实内的Q-酶(英文) 180

46.水稻登熟机制的生理研究 180

(一)磷酸化酶的组织化学检出法及其在作物体内的分布 180

(六)气温对登熟期碳水化合物及其有关数种酶的影响 180

(二)水稻的登熟机制 180

(三)水稻种实内磷化合物的动态(英文) 180

47.米的淀粉细胞组织的研究 188

(二)米的淀粉细胞组织的品种间差异 191

49.米粒的淀粉细胞构造与心白米的特异性 191

(二)心白米的物理性质 191

(一)心白米的发生 191

48.心白米的研究 191

(一)米的淀粉细胞组织的发育 191

50.水稻晚期栽培的分蘖 197

十二、晚期栽培 197

(二)分蘖与结实的关系 198

51.水稻晚栽减产机制的分析 198

(一)分蘖发生的消长 198

(三)播种密度不同秧苗密植的生产力(第四报) 201

(五)不同育秧法的晚栽水稻的不良环境抵抗性 201

(一)秧田的发育干涉(第二报) 201

(二)播种密度不同的秧苗生产力(第三报) 201

(四)秧田日数不同的秧苗生产力(第五报) 201

52.晚栽水稻的生育相 201

(四)不同育秧法的晚栽水稻的体内各部位养分的消长 201

十三、其他方面 201

(二)各部位的氮素、碳水化合物的形态与量 203

(三)各部位的氮素、碳水化合物的形态与量 203

53.水稻秧苗生理生态的研究 203

(一)播种密度不同,秧苗体内成分消长与发根的关系 203

(二)不同肥料条件下培育的秧苗体内成分与发根的关系 203

(一)全氮素、全化合物的消长 203

54.水稻秧苗素质的研究(英文)(1)、(2)、(3) 205

55.不同栽培时期的水稻生育经过 207

(二)水温地温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推移与水稻地下部的变化 207

(三)水稻的出穗、开颖和登熟与地温的关系(第四报) 211

56.地温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211

(一)水稻地上部的生育经过与稻体成分的推移 211

57.稻花粉的人工发芽 214

(二)水稻出叶速度与地温的关系(第三报) 214

(一)不同气温对地温的影响(第一报) 214

58.稻的半数体植物的核学研究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