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巨人——世纪之交鲁迅新论 1
目录 1
一、鲁迅的基本特质与本书的总体视角 2
二、人文学科理论的吸收与融合 8
三、人文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更新 13
四、人文学科历史的审视与定位 23
五、人文学科理论、方法、历史的内在关联 26
六、补论 29
第一章鲁迅思想的哲学阐释 41
上编 人文学科理论中的鲁迅阐释 41
一、历史黑暗中的文化乐观 44
二、“在场者”的绝望 54
三、生与死的思考 64
四、存在与虚妄 72
五、“虚妄主义”哲学的文化给定性 79
第二章鲁迅心理行为的人格学阐释 87
一、人格学研究视角的界说 87
二、鲁迅人格范型的特质阐释 101
三、鲁迅人格范型的整体描述 114
第三章鲁迅道德思想的伦理学阐释 136
一、民族危机催生的道德思想 136
二、道德的批判 140
三、批判的道德 156
第四章鲁迅心智结构的思维学阐释 169
一、现代思维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69
二、现代思维学视野中的鲁迅研究 174
三、鲁迅的现代思维品格 177
四、鲁迅的现代思维方式 196
第五章鲁迅精神特质的宗教学阐释 223
一、“信之失当,嘲之则大惑” 223
二、“苦行的佛神”与“受难的基督” 232
三、文化批判的宗教学背景 244
第六章鲁迅文学创作的主题学阐释 268
一、乡土:都市侨寓者的精神之旅 270
二、童年:自我人格生成的文化反思 278
三、启蒙:历史话语与个人话语的碰撞 293
第七章鲁迅审美风格的艺术学阐释 313
一、艺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有待开拓 313
二、美术视野中的鲁迅艺术趣味 316
三、美术视野中的鲁迅艺术精神 320
四、探寻鲁迅与爱德华·蒙克之间的精神通道 327
第八章鲁迅主编书刊的编辑学阐释 334
一、鲁迅编辑生涯概述 335
二、鲁迅编辑思想扫描 343
三、鲁迅编辑精神抉微 356
四、鲁迅编辑风格摭拾 363
中编人文研究方法的鲁迅解读 369
第九章社会学方法的鲁迅解读 369
一、以社会学方法深化鲁迅研究的沉思 369
二、求索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体意识 380
三、映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物化文本 402
第十章传记学方法的鲁迅解读 428
一、传记学方法辨析 428
二、鲁迅传记学批评的思想与实践 432
三、鲁迅研究与传记学方法 437
四、《呐喊》的声音与关怀 451
五、《彷徨》寻路彷徨的叠影 466
六、《野草》——“中间物”的哲学 475
七、《故事新编》——“油滑”与“复仇” 484
第十一章心理学方法的鲁迅解读 495
一、心理学方法简述与鲁迅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 495
二、鲁迅童年的记忆和经验 499
三、弃医从文的心理诠释 504
四、婚姻与爱情中的鲁迅心理解读 508
五、兄弟失和中的鲁迅心理阐释 517
六、“一个都不宽恕”的心理因由 521
七、鲁迅左转的心理探源 526
八、鲁迅悲剧创作的心理基础 530
九、鲁迅创作的喜剧心态诠释 534
十、个性心理制约下的鲁迅创作 536
第十二章 比较文学方法的鲁迅解读 546
二、比较文学方法解读鲁迅的回顾与反思 547
一、比较文学方法解读的意义 547
三、中国比较文学之父——鲁迅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 551
四、将彼俘来,为我所用——世界文学乳汁所养育的鲁迅[影响研究] 561
五、发明古典,奠立“现代”——20世纪世界级文学大师鲁迅[平行研究] 604
第十三章叙述学方法的鲁迅小说解读 642
一、鲁迅小说叙述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642
二、鲁迅小说文本的外部关系考察 647
三、鲁迅小说文本的叙述视角考察 653
四、鲁迅小说文本的隐喻模式考察 669
五、鲁迅小说文本的时空结构考察 677
六、鲁迅小说文本的叙事顺序考察 681
七、鲁迅小说文本的节奏韵律考察 691
八、《孔乙己》解码:鲁迅小说叙述学的个案考察 696
第十四章象征论方法的鲁迅解读 710
一、鲁迅对象征的理解 710
二、鲁迅创作中的象征设置 727
三、鲁迅象征的意象资源及个人独创性 741
一、接受学方法解读的意义 756
第十五章接受学方法的鲁迅解读 756
二、中国鲁迅接受的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 758
三、国外对鲁迅的接受与解读透析 788
四、鲁迅接受中的误读与曲解、攻击与辱骂现象 819
五、鲁迅接受与解读的接受学阐释 829
六、鲁迅接受与解读的反思及启示 833
第十六章文体史中的鲁迅评估 839
一、文体与鲁迅文体 839
下编人文学科历史中的鲁迅评估 839
二、鲁迅文体研究的历史回顾 844
三、历史视域中的鲁迅文体 859
四、鲁迅文体的现代性和经典性 882
第十七章文学批评史中的鲁迅评估 902
一、对一种文学批评的重新认识 902
二、鲁迅文艺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912
三、鲁迅文艺批评的文体论特征 929
第十八章美学史中的鲁迅评估 938
一、历史文化情景中的美学思想演变 939
二、审美与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中的美学思想 953
三、鲁迅美学思想中的审美形态范畴论 972
第十九章翻译史中的鲁迅评估 985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史的逻辑发展 986
二、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的一翼:鲁迅翻译及翻译批评 992
功利观的确立 992
三、“直译”:鲁迅对外国文化原质性的寻求 1000
四、复译、间接译和“剜烂苹果”的翻译观:鲁迅对于多元的文化需要和新生事物的支持 1013
第二十章汉语史中的鲁迅评估 1018
一、鲁迅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层文化思考 1018
二、鲁迅对文学语言问题的探讨 1039
第二十一章学术史中的鲁迅评估 1055
一、专著与杂文 1055
二、清儒家法 1059
三、文学感觉 1068
四、世态人心 1077
五、学界边缘 1085
一、研究现状与方法论的思考 1092
第二十二章文化史中的鲁迅评估 1092
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结构 1099
三、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儒家文化 1103
四、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法家文化 1116
五、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道家文化 1125
六、中国古代的和平主义理论:墨家文化 1141
七、中国古代的精神宗教:佛家文化 1157
八、中国古代的生命学说:道教文化 1171
九、中国古代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 1178
十、鲁迅对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批判 1187
十一、鲁迅对儒法合流的批判 1196
十二、鲁迅对佛家、墨家、道教思想文化的吸收与批判 1203
结语 21世纪的鲁迅研究预想 1215
一、21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展望 1215
二、21世纪:鲁迅研究发展前景 1223
三、多元构造的鲁迅研究 1238
后记 1270
本书作者简介 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