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
1.1.1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
1.1.2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
1.1.3宏观经济学的奠基——凯恩斯革命 3
1.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
1.2.1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5
1.2.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5
1.2.3宏观经济学关心的现实问题 6
1.2.4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和工具 7
1.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8
1.3.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8
1.3.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9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2
2.1国民收入核算概况 12
2.1.1国民收入核算的产生 12
2.1.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14
2.2 GDP及其核算 16
2.2.1 GDP 16
2.2.2实际GDP与名义GDP 18
2.2.3价格指数 19
2.2.4 CPI与GDP紧缩指数 19
2.2.5潜在GDP 19
2.2.6奥肯定律 20
2.3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21
2.3.1支出法 21
2.3.2收入法 23
2.3.3支出法与收入法的一致 24
2.4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25
2.4.1 GNP 25
2.4.2宏观经济学的其他四个总量 28
2.5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弥补 32
2.5.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 33
2.5.2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缺陷的弥补 33
第3章 国民收入均衡理论 37
3.1国民收入恒等式 37
3.1.1国民收入之间的恒等关系 37
3.1.2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 37
3.1.3三部门国民收入均衡 39
3.1.4四部门国民收入均衡 41
3.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43
3.2.1均衡产出 43
3.2.2消费函数 45
3.2.3消费曲线 47
3.2.4储蓄函数 48
3.2.5储蓄曲线 50
3.2.6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51
3.3运用消费函数法和储蓄函数法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53
3.3.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 53
3.3.2储蓄悖论的经济学解释 56
3.3.3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 58
3.3.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 59
3.4乘数理论 62
3.4.1投资乘数 62
3.4.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64
3.4.3税收乘数 65
3.4.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67
3.4.5平衡预算乘数 67
3.4.6对外贸易乘数 68
第4章 总需求分析——IS-LM模型 72
4.1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72
4.1.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72
4.1.2 IS曲线的代数推导 73
4.1.3 IS曲线的图形推导 74
4.1.4 IS曲线的特点 75
4.1.5 IS曲线的斜率 75
4.1.6 IS曲线的移动 75
4.1.7三部门下的IS曲线 76
4.2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77
4.2.1 LM曲线的含义 77
4.2.2 LM曲线的代数推导 78
4.2.3 LM曲线的几何推导 79
4.2.4 LM曲线的特点 80
4.2.5 LM曲线的斜率 81
4.2.6 LM曲线的移动 82
4.3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IS-LM模型 83
4.3.1 IS-LM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 84
4.3.2 IS-LM模型——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 84
4.3.3两大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及其均衡调整 86
4.3.4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87
4.4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88
4.4.1财政政策的效果 90
4.4.2货币政策的效果 90
4.4.3两种政策的结合使用 93
第5章 总供求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96
5.1总需求曲线 96
5.1.1总需求的含义 96
5.1.2总需求曲线 99
5.1.3总需求的移动 100
5.2总供给曲线 101
5.2.1总供给曲线的一般说明 101
5.2.2宏观生产函数 102
5.2.3劳动市场 102
5.2.4古典总供给曲线 104
5.2.5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05
5.2.6总供给曲线的各种情况 108
5.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09
5.3.1 AD-AS模型 109
5.3.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109
5.3.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112
5.3.4长期宏观总供求均衡 114
5.3.5 AD-AS模型对萧条、高涨和滞涨现象的分析 114
第6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118
6.1失业理论 118
6.1.1失业的含义与衡量 118
6.1.2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120
6.1.3失业带来的影响 124
6.2通货膨胀理论 125
6.2.1通货膨胀含义及其衡量 125
6.2.2通货膨胀的分类 128
6.2.3通货膨胀的原因 131
6.2.4通货膨胀的影响 134
6.2.5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137
6.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37
6.3.1菲利普斯曲线 138
6.3.2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的治理 139
第7章 宏观经济政策 143
7.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143
7.1.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43
7.1.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144
7.1.3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45
7.2财政政策 145
7.2.1财政政策内容 145
7.2.2赤字财政政策 146
7.2.3财政政策的运用 147
7.2.4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 148
7.2.5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49
7.3货币政策 150
7.3.1货币与银行 150
7.3.2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150
7.3.3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152
7.3.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5
7.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156
7.4.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 156
7.4.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57
第8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162
8.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 162
8.1.1经济增长的定义 162
8.1.2经济增长的分类 164
8.1.3经济增长的源泉 164
8.1.4经济发展内涵 166
8.2经济增长模型 167
8.2.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67
8.2.2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168
8.2.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70
8.2.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72
8.3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174
8.3.1新古典理论的缺陷 174
8.3.2新经济增长理论简述 175
8.4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177
8.4.1经济周期的概念 177
8.4.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178
8.4.3经济周期的分类 180
8.4.4经济周期理论概说 181
8.4.5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182
第9章 汇率与国际贸易理论 191
9.1国际贸易理论 191
9.1.1绝对优势理论 191
9.1.2相对优势理论 193
9.1.3要素禀赋理论 194
9.2国际贸易组织 195
9.2.1贸易冲突 195
9.2.2区域贸易组织 196
9.2.3世界贸易组织 198
9.3汇率与国际收支 199
9.3.1汇率 199
9.3.2国际收支 207
9.4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效应 210
9.4.1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 211
9.4.2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212
9.4.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调节 214
参考文献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