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信息技术 提取、分析和预测》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伯勋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1603496X
  • 页数:1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储层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取地震特征信息的其他方法;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原理、方法;储层参数分析与预测的若干数学方法等。

第1章 储层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1弹性体简介 1

1.1 引言 1

目 录 1

1.2 常用的5个弹性系数简介 2

1.3弹性波方程 3

1 4.1纵波和横波 4

1.4.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 4

1.4 纵波和横波及其速度 4

1.5 地震方法研究的主要对象 5

§2储层 6

2.1 储层的概念及其性质 6

2.2 储层参数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 7

2.2.1引言 7

2.2.2地震反射波的振幅 8

2.2.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9

2.2.4速度与孔隙度、泥质含量的关系 10

2.2.5速度与深度、岩石年龄、压力的关系 12

2.2.6品质因子Q值与吸收系数和速度的关系 13

2.2.7速度和泊松比的关系 15

2.2.8速度、密度与波阻抗、孔隙度和弹性系数的关系 16

2.2.9密度与孔隙度、泥质含量、饱和度、深度和速度的关系 18

2.2.10渗透率与孔隙度、密度的关系 19

2.2.11饱和度 20

1.1 引言 22

1.2反褶积 22

§1地震道反演 22

第2章地震道反演、AVO技术 22

1.2.1子波为最小相位时的最小平方滤波方法 24

1.2.2子波为非最小相位时仍用最小平方滤波法的解决办法 26

1.3 反演 33

1.3.1 线性反演定义、例子及解法 33

1.3.2地震道反演 34

1.3.3 震井结合或多参数约束反演 39

§2 AVO 技术 51

2.1 引言 51

2.2 基本原理 51

2.3 简化的Zoeppritz方程中反射系数与岩石物理参数的关系 52

2.4 简化Zoeppritz方程中截距P和斜率G 56

2.5 AVO技术处理后获得的主要属性剖面 57

2.6 AVO资料解释意义 58

2.7 AVO处理 59

第3章提取地震特征信息的其他方法 65

§1解析信号分析 65

1.1 引言 65

1.2 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 65

1.3 希尔伯特变换的条件 66

1.4 解析信号的定义和性质 68

1.5 解析信号在地震记录上的应用 68

1.6 三瞬参数的地震解释 70

§2烃类指示 71

2.1 烃类概念与油气藏的关系 71

2.2 亮点、暗点、平点和极性反转的成因 72

2.3 目前烃类指示的内容 73

§3地震波形的形态分析 73

3.1 引言 73

3.2 地震波、地震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关系 74

3.3 确定性地震信号的波形分析和频谱分析 75

3.4 随机地震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描述 76

3.4.1随机信号的时域描述 76

3.4.2随机信号的频域描述 79

3.5 地震波形的主要形态参数 86

1.2 信噪比的多种定义 93

1.2.2地震数据处理中信噪比的几种定义 93

1.2.1地震仪器上信噪比定义 93

1.1 引言 93

§1 提高信噪比的原理、方法 93

第4章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原理、方法 93

1.3 提高信噪比的途径和方法 95

1.3.1引言 95

1.3.2时差或视速度的差异 95

1.3.3可预测性的差异 96

1.3.4频率和波数的差异 97

1.3.5射线参数r、p的差异 103

1.3.6相干性的差异 106

§2提高分辨率的原理、方法 114

2.1 引言 114

1.3.7其他特征的差异 114

2.2纵向分辨率 115

2.2.1概述 115

2.2.2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116

2.3有关垂向分辨率的讨论 116

2.3.1用地层顶、底界面的反射波到达时差来定义薄层 119

2.3.2 Rayleigh准则 119

2.3.3 Ricker准则 119

2.3.6原苏联顾尔维奇的研究结果 122

2.3.4 Widess准则 122

2.3.5 Kallweit等用可控震源研究结果 122

2.3.7严格垂直分辨率的定义(Knapp) 123

2.4横向分辨率 126

2.5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127

2.5.1地震子波的主频与频带宽度 127

2.5.2信噪比 129

2.5.3时间、空间采样率 131

2.5.4子波的形状 132

2.6改善分辨率的措施 133

2.5.5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 133

第5章储层参数分析与预测的若干数学方法 135

§1线性回归分析 135

1.1 引言 135

1.2 常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 135

1.2.1多元线性回归及其主要步骤 135

1.2.2逐步回归 136

§2 主成分分析法与K-L变换法 136

2.1 主成分分析法 136

2.2 KL(Karhunen-Loéve)变换法 137

2.2.1 K-L变换的两个重要性质 138

2 2.2协方差矩阵的奇异值(或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的求法 138

§3模式识别 140

3.1 引言及例子 140

3.2 统计模式识别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41

3.3三种判别方法 141

3.4二个例子 143

3.4.1 利用地震特征参数识别油气层 143

3.4.2地震反射层位的自动拾取 144

4.2 距离 145

§4 聚类分析 145

4.1 引言 145

4.2.1最短距离法 146

4.2.2最长距离法 146

4.2.3重心法 146

4 2.4类平均法 146

4.3相似系数 146

4.3.1 二向量夹角的余弦 146

4.3.2相关系数 146

4.4 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例子 147

5.1 引言 149

§5神经网络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149

5.2神经元的基本模型(感知器) 150

5.3 网络结构 151

5.4 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 151

5.5神经网络分离信噪的例子 154

§6灰色预测方法简介 155

6.1 引言 155

6.2灰色模型 155

6.4 预测模型GM(n,1)的解法 156

6.3地震数据如何适用于灰色模型 156

§7克立格法简介 158

7.1 引言 158

6.5 利用残差建立新模型来提高预测精度 158

7.2 地质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区别 159

7.3 区域化变量 159

7.4 区域化变量的数字特征与变异函数 160

7.5.1二阶平稳假设 162

7.5.2本征假设 162

7.5平稳假设与本征假设 162

7 5.3二阶平稳假设与本征假设的比较 163

7.5.4准二阶平稳假设与准本征假设 163

7.5 5由变异函数定义推得的几个等式 163

7.5.6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公式 164

7.6估计方差 165

7.6.1估计误差与估计方差 165

7.6.2离差方差的定义 165

7.7普通克立格方程组与普通克立格方差 166

参考文献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