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作者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伍爱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306009036
  • 页数:6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基本原理、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质量法制等17章。

目录 1

第一章革命导师及国家领导人对质量的论述 1

一、革命导师对质量的论述 1

二、国家领导人对质量的论述 2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理论 6

一、管理的性质及各种学派 6

1.管理 6

2.管理的二重性 6

3.科学管理 7

4.管理科学 8

5.现代管理 9

6.管理现代化 9

7.现代管理理论的几个主要学派 9

二、管理的一般原理与原则 11

1.管理的系统原理 11

2.管理的整分合原理 11

5.管理的弹性原理 12

3.管理的相对封闭原理 12

4.管理的反馈原理 12

6.管理的能级原理 13

7.管理的动力原理 13

8.客观原则 13

9.预防性原则 14

10.例外与重点原则 14

三、企业管理的职能及领导制度 14

1.企业 14

2.法人 14

3.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15

4.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 15

5.我国企业领导制度的演变 16

6.厂长(经理)负责制 17

7.职工代表大会制 18

3.现代企业的法人制度 19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9

1.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19

四、现代企业制度 19

4.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 20

5.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 20

6.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20

7.公司治理结构的表现 21

五、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 22

1.直线管理制 22

2.职能管理制 22

3.直线职能制(生产区域制) 22

4.事业部制 23

5.矩阵组织形式 23

6.管理跨度 23

7.管理层次 24

六、企业经营的各种形式 24

1.承包经营责任制 24

3.股份制 25

2.租赁经营 25

4.股份 26

5.股本 26

6.股票 26

7.股利 27

8.有限公司 27

9.无限公司 27

11.有限责任公司 28

12.控股公司 28

10.股份有限公司 28

七、涉外企业的形式 29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9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29

3.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 29

4.外商独资企业 31

5.补偿贸易 31

6.三来一补 31

7.来料加工 31

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2

9.来样加工 32

8.来件装配 32

八、企业管理的一些经济概念及经济指标 33

1.商品 33

2.价值 33

3.使用价值 34

4.价格 34

5.商品产值 34

8.工业性作业 35

7.净产值 35

6.总产值 35

9.现行价格 36

10.不变价格 36

11.出厂价格 36

12.批发价格 36

13.零售价格 37

14.国民生产总值 37

19.人均国民收入 38

18.国民收入 38

16.国外要素净收入 38

17.国民生产净值 38

15.国内生产总值 38

20.发展速度 39

21.增长速度 39

22.经济核算 40

23.经济责任制 40

3.工作质量 42

2.工业产品质量 42

1.质量 42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42

第三章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理论 42

4.服务质量 43

5.质量控制(QC) 43

6.质量管理(QM) 43

7.质量职能 43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44

10.全面质量管理 44

9.统计质量控制 44

8.质量检验 44

1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45

1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程序) 46

14.质量特性参数 47

15.质量特性值 47

16.真正质量特性与代用质量特性 48

17.适用性 48

18.质量监督 48

20.目标管理 49

19.质量指标 49

21.企业方针目标 50

22.质量方针 50

23.质量目标 50

24.质量计划 50

25.质量方针目标的展开 50

4.质量信息工作 51

3.计量工作 51

1.质量教育工作 51

2.标准化工作 51

二、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51

5.企业内部的质量责任制 52

6.文明生产 52

三、质量体系 53

1.质量体系 53

2.质量管理体系 53

3.质量保证 53

4.质量保证体系 54

5.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原则 54

6.质量体系要素(构成) 54

7.质量体系文件 54

8.质量手册 55

9.质量环(质量螺旋) 56

2.质量审核的特点 57

四、质量审核 57

1.质量审核 57

10.QM(质量管理)、QA(质量保证)、 57

QC(质量控制)的区别 57

3.质量审核分类 58

4.产品质量审核 58

5.工序质量审核 58

6.质量体系审核 59

1.心理 60

2.心理学 60

五、质量心理学常识 60

3.质量心理学 61

4.心理因素 61

5.个体心理 62

6.群体心理 62

7.心理状态 62

8.个性心理特征 62

9.气质 62

13.质量意识 63

12.意识 63

11.素质 63

10.性格 63

14.质量态度 64

15.质量态度的功能 64

16.质量情感 65

17.质量行为 65

18.质量风气 65

19.质量能力 65

20.外界刺激 65

24.无意差错 66

25.有意差错 66

21.物质刺激 66

23.无意识刺激 66

22.精神刺激 66

26.人际关系 67

27.意见沟通 67

28.社会对质量的认可 67

30.动机 68

29.需要 68

31.行为 69

32.需要层次理论 69

33.霍桑试验 70

34.行为科学 71

35.激励 71

36.x理论 71

37.y理论 72

38.z理论 72

39.双因素理论 73

40.期望理论 74

41.公平理论 74

42.强化理论 75

43.挫折理论 75

六、宏观质量管理 75

1.质量认证制度 75

2.标准化管理工作 76

5.保护消费者利益活动 77

4.出口商品的检验与监督 77

3.社会对质量的监督 77

6.消费者协会和用户委员会 78

7.产品责任(Productliability) 78

8.质量管理咨询活动 78

9.质量否决权 78

10.质量法规 79

2.市场分类 80

1.市场 80

一、市场调查 80

第四章市场调查与预测 80

3.我国商品市场发展的三阶段 81

4.市场要素 81

5.市场功能 82

6.市场机制作用 82

7.市场研究 83

8.市场研究的质量职能 83

11.市场调查的分类 84

10.市场调查的作用 84

9.市场调查 84

12.市场调查的内容 85

13.市场环境的调查 85

14.技术趋势的调查 85

18.价格水平的调查 86

21.访问法 86

20.推销手段的调查 86

19.销售状况的调查 86

17.产品信息的调查 86

16.用户情况的调查 86

15.市场容量的调查 86

22.统计分析法 87

23.观察法 87

24.实验法 87

25.市场调查的选样设计 87

26.选样方法 87

2.市场预测的类型 88

1.市场预测 88

27.样本大小的确定原则 88

二、市场预测 88

28.本田调查法 88

3.市场预测的一般步骤 89

4.市场预测方法分类 89

5.定性预测法 89

6.直接调查预测法 89

7.管理人员判断意见法 90

8.销售人员估计法 90

9.订货分析法 90

10.德尔菲(Delphi)法 90

11.定时调查预测法 91

12.百分比增长法 91

13.占有率分析法 92

14.简单平均法 92

15.加权平均法 92

17.加权移动平均法 93

16.移动平均法 93

18.指数平滑法 94

19.定量分析法 94

20.散点图法 94

21.中位数线法 96

22.点子动向法 97

23.相关分析法 98

24.一元线性回归法 99

25.多元线性回归法 100

26.趋势外延预测法 101

27.指数曲线法 101

28.生长曲线法 102

第五章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104

一、设计 104

1.设计 104

2.产品设计 104

3.产品设计的质量职能 104

5.设计质量 105

4.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 105

6.设计程序 106

7.产品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 106

8.过分设计 107

9.设计工作责任制 107

10.试验 107

11.试验设计 107

16.容差设计 108

15.参数设计 108

14.系统设计 108

13.三次设计法 108

12.正交试验设计 108

17.功能——成本设计 109

18.工程设计 109

19.优化设计 109

20.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109

21.优化设计基础与方法 109

26.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程序 110

25.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 110

23.工业造型艺术设计的原则 110

24.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要素 110

22.工业造型艺术设计 110

27.工业产品的装潢设计 111

28.自动设计 111

29.自动化设计 111

30.计算机辅助设计 111

31.自动设计步骤 111

32.设计决策 112

33.设计决策原则 112

34.设计决策阶段 112

35.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文件 112

36.技术任务书 113

37.技术设计书的编制 113

2.工艺设计 114

1.工艺 114

二、工艺 114

38.工作图设计 114

3.工艺过程 115

4.工艺流程 115

5.工艺方案 115

6.工艺规格 115

7.典型工艺 116

8.工艺纪律 116

9.成组工艺 116

10.成组生产 116

11.工艺性能 117

12.工艺美术 117

13.工艺标准化 117

14.工艺管理 117

15.工艺装备 117

19.工艺装备标准化 118

18.工艺装备管理 118

20.结构工艺性 118

17.工艺装备设计 118

16.工艺装备系数 118

21.工艺方案评价 119

22.工艺改进 119

三、新产品与新技术 119

1.新产品 119

2.现代产品 119

4.新产品开发程序 120

3.新产品开发 120

5.新产品开发方式 121

6.新产品开发规划 121

7.新产品试制 122

8.新产品鉴定 122

9.新产品经济预测 122

10.新产品开发方案评价 122

11.新产品的寿命周期 122

15.新技术 123

14.新产品试制基金 123

12.新产品产值率 123

13.新产品开发成功率 123

16.新技术革命 124

17.新技术开发 124

18.新技术推广 124

19.技术经济定额 124

20.技术测定法 124

21.生产技术准备 124

25.技术能力 125

27.技术革新 125

26.技术预测 125

23.生产技术规程 125

24.技术规范 125

22.技术法规 125

28.技术进步 126

29.技术革新小组 126

30.技术经济论证 126

31.技术合作 126

32.技术引进 126

33.技术引进合同 127

35.技术储备 128

36.技术诀窍 128

34.技术改造 128

37.适用技术 129

38.先进技术 129

39.新技术有偿转让 129

40.专利 129

41.专利权 130

42.专利法 130

43.商标法 131

44.商标专用权 131

45.专利技术情报 132

46.知识产权 132

四、可靠性工程 132

1.可靠性 132

3.可靠性工程 133

4.可靠性设计 133

2.可靠性理论 133

9.可靠性验证实验 134

13.可靠性预测 134

11.可靠性数据 134

10.可靠性测定实验 134

12.可靠性增长 134

8.可靠性方框图 134

7.可靠性保证 134

6.可靠性分配 134

5.可靠性分析 134

14.可靠性的度量指标 135

15.可靠度 135

16.瞬时失效率 135

17.可靠寿命 135

18.系统可靠性 135

19.失效率曲线——浴盆形曲线 135

24.平均修理时间 136

23.平均故障时间 136

21.平均维修间隔时间 136

22.平均首次故障时间 136

20.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136

25.使用寿命 137

26.寿命实验 137

第六章采购供应及生产辅助过程质量管理 138

一、采购订货 138

1.采购订货 138

2.采购的质量职能 138

3.传统采购与现代采购的对比 139

4.供应手册 140

5.生产企业与供应厂商的关系 140

6.订货点 141

7.订货点法 142

8.订货合同 142

1.原料 143

二、材料的合理使用 143

10.订货合同完成率 143

9.订货合同管理 143

2.材料 144

3.原材料 144

4.原材料利用率 144

5.原材料损失率 144

6.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144

1.物资 145

三、物资的管理 145

7.辅助材料 145

2.物资的分类 146

3.物资消耗定额 146

4.工艺消耗定额 146

5.材料供应定额 146

6.物资储备定额 147

7.经常储备定额的计算 147

8.经济订购批量 147

12.物资的验收入库 148

11.物资的ABC分类管理法 148

10.季节储备定额 148

9.保险储备定额 148

13.物资的保管 149

14.物资的清仓盘点 149

四、设备的维修保养 149

1.设备 149

2.设备管理 150

3.工艺装备 150

4.设备的生产效率 150

5.设备完好率 150

6.设备数量利用率 150

7.设备时间利用率 150

8.设备的维护保养 151

9.设备的检查 151

10.设备的修理 151

13.综合设备管理 152

12.设备计划预防修理制度 152

11.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152

14.全员生产维修制 153

15.设备更新 153

16.设备改造 154

17.设备的自然寿命 154

18.设备的技术寿命 154

19.设备的经济寿命 154

20.设备的最优更新周期 154

第七章生产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155

一、生产制造过程的有关概念 155

1.生产 155

2.生产制造过程 155

3.生产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155

4.生产能力 156

5.生产计划 156

6.生产作业计划 156

8.生产组织 157

7.生产调度 157

9.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158

10.工艺专业化组织形式 158

11.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 158

12.混合组织形式 158

13.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159

14.顺序移动方式 159

15.平行移动方式 159

17.期量标准 160

16.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160

18.生产批量 161

19.生产周期 161

20.生产提前期 162

21.生产间隔期 162

22.生产控制 162

23.在制品 163

24.在制品定额 163

27.工票 164

25.投入期 164

26.出产期 164

28.工艺 165

29.工艺流程 165

30.生产线 165

31.流水生产 165

32.流水生产线 166

33.自动化生产线 166

35.劳动定员 167

34.劳动定额 167

36.劳动纪律 168

37.劳动强度 168

38.劳动组织 169

39.劳动保护 169

40.劳动生产率 169

二、工业企业现场质量控制 170

1.现场质量控制 170

3.工业企业现场质量控制内容 171

4.质量缺陷及预防 171

2.工业企业现场质量控制 171

5.质量维持 172

6.质量改进 172

7.质量改进的程序 172

8.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 172

9.偶发性故障 173

10.经常性故障 173

11.质量评定 173

12.工序 174

13.工序质量 174

14.工序质量分析 174

15.工序质量控制 174

16.工序质量波动 175

17.产品质量正常波动 175

18.产品质量异常波动 175

20.机器设备因素控制 176

19.操作人员因素控制 176

21.原材料因素控制 177

22.工艺方法因素控制 177

23.环境因素控制 178

24.不合格品 178

25.不合格品的控制 179

26.质量控制点 179

28.实施质量控制点的步骤 180

27.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 180

29.工艺管理 181

30.工艺纪律 181

31.工艺路线 181

32.在制品管理 181

33.在制品定额的制定 182

34.在制品占用量的控制 182

35.均衡生产 183

2.定置管理 184

1.定置 184

3.定置管理的内容 184

三、定置管理 184

36.质量检验 184

4.定置管理性质 185

5.定置管理类型 185

6.定置管理设计 186

7.定置管理设计原则 186

8.定置管理规则 187

10.定置设计方案 188

9.定置管理设计程序 188

11.定置管理图 189

12.定置管理技法 190

13.定置率 190

第八章服务业现场质量控制 192

一、服务现场质量有关概念 192

1.服务 192

2.劳务 192

3.劳务活动 192

4.服务质量及其特性 193

5.服务质量的特点 194

7.服务对象 195

8.服务者 195

9.服务设备设施 195

6.服务现场 195

10.商品、货物和材料 196

11.服务场所 196

二、服务现场质量控制 196

1.服务现场质量控制 196

2.服务物资供应质量管理 197

4.服务安全质量管理 198

3.服务设备设施质量管理 198

5.服务卫生质量管理 199

6.服务环境质量管理 199

7.服务质量信息管理 200

8.服务标准化 200

9.服务标准化管理 201

10.服务人员的管理 202

11.服务人员思想素质 203

12.职业道德 203

14.服务人员技术素质 204

13.服务质量意识 204

15.服务艺术 205

16.服务现场质量控制方式 206

17.质量控制点控制 206

18.“三检三控”制 206

19.定置管理 207

20.服务质量共性指标 207

1.质量检验 209

2.质量检验的种类 209

一、企业生产检验 209

第九章质量检验 209

3.质量检验的方式 211

二、抽样检查的基础知识 213

1.单位产品 213

2.单位产品的不合格 213

3.合格品与不合格品 214

6.批量 215

5.检查批 215

4.单位产品质量的衡量方法 215

7.批质量的衡量方法 216

8.样本单位、样本、样本大小 216

9.计数抽样方案 216

10.计量抽样方案 217

11.抽样方案类型 217

12.简单随机抽样 217

14.分层随机抽样 218

13.系统随机抽样 218

15.分段随机抽样 219

16.整群随机抽样 219

三、计数抽样方案 219

1.计数标准型抽样方案 219

2.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 219

3.计数标准型二次抽样方案 220

4.菲利浦“SSS”标准 222

5.计数序贯抽样检验方案 224

2.检验水平 228

四、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标准——GB2828-87 228

1.GB2828-87是调整型抽检标准 228

3.合格质量水平 229

4.样本大小字码表 230

5.主抽检表 230

6.转移规则 231

7.抽样方案的求法 232

五、计数周期抽样检查标准 233

1.GB2829-87 233

4.不合格质量水平 234

2.周期检查 234

3.检验周期 234

5.主抽检表 235

6.抽样方案的求法 236

六、不合格品率的计量一次抽样检查标准 236

1.GB8053-87 236

2.合格质量与极限质量 237

3.抽样检查方案的类型 237

5.判断规则 238

4.抽样方案的确定 238

七、平均值的计量一次抽样检查标准 240

1.GB8054-87 240

2.合格质量与极限质量 240

3.抽样检查方案的类型 240

4.抽样方案的确定 240

5.判断规则 241

八、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方案设计 243

1.商品检验抽样的主要特点 243

2.划分检查批的原则 243

3.制订抽样方案的原则 244

4.随机抽样的原则 244

5.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方案设计 244

九、不合格品的控制 247

1.不合格品的控制、审定和处理 247

2.纠正措施 248

3.销售工作的主要内容 250

2.销售管理 250

第十章销售与使用过程质量管理 250

一、销售 250

1.销售 250

4.销售部门的质量职能 251

5.销售渠道 251

6.销售渠道的形式 251

7.销售渠道的选择 252

8.销售收入 252

9.销售合同 252

12.销售利润率 253

13.销售反馈工作 253

10.合同评审 253

11.销售费 253

14.销售方式的选择 254

15.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255

16.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255

二、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255

2.市场细分化 256

三、市场策略 256

1.市场定位 256

3.无差别市场策略 257

4.有差别市场策略 257

5.集中市场策略 257

6.市场进入策略 257

7.市场时机策略 258

8.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258

9.企业应付环境威胁的策略 258

10.调节市场需求的策略 259

四、价格 260

1.价格 260

2.价格策略 260

3.新产品定价策略 260

4.薄利多销策略 261

5.差别价格策略 261

11.缺额定价策略 262

10.心理定价策略 262

12.组合定价策略 262

7.批量定价策略 262

8.名牌保护价策略 262

6.阶段定价策略 262

9.低价倾销策略 262

13.安全定价策略 263

14.期望订价策略 263

15.降价策略 263

16.价格需求弹性 263

五、促销与服务 264

1.促销策略 264

2.厂告 264

3.商标 264

4.包装 265

5.包装标准化 265

6.装潢 265

7.三包三保 265

10.销后服务 266

8.销前服务 266

9.销中服务 266

第十一章质量信息的管理及运用 267

一、质量信息及其类型 267

1.质量信息 267

2.质量信息的内容 267

3.质量信息的特点 268

4.质量信息的类型 269

5.质量信息的作用 270

二、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270

1.质量信息收集的要求 270

2.企业内部质量信息的收集 271

3.企业外部质量信息的收集 271

4.企业质量信息网络 272

5.正常质量信息的利用 272

1.质量信息管理的特点 273

三、质量信息管理的形式和任务 273

6.异常质量信息的处理 273

2.手工的质量信息管理 274

3.机械的质量信息管理 274

4.电子处理的质量信息管理 274

5.质量信息管理的任务 274

6.质量信息管理定量考核指标 275

四、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275

3.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要素 276

2.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类型 276

1.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276

4.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277

5.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 277

6.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程序 277

五、质量信息管理现代化 278

1.质量信息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278

2.质量信息管理中电子计算机的功能 278

3.质量信息管理中电子计算机应用的类型 279

4.质量信息管理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280

5.电子计算机的质量信息系统建立 281

第十二章质量管理方法 283

一、常见的质量管理方法 283

1.质量数据 283

2.数据的分类 283

3.数据的收集 283

5.正态分布 284

6.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284

4.数据处理 284

7.频数直方图法 285

8.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287

9.频率直方图 292

10.分层法 293

11.排列图法 293

12.因果分析图法 295

13.统计调查分析表法 296

16.旧“七种工具”的综合应用 297

15.旧“七种工具” 297

14.散点图法(相关图法) 297

二、常用的控制图 298

1.工序能力 298

2.工序能力指数 298

3.工序能力的测定 299

4.工序能力指数的修正 299

5.工序能力的级别 300

6.用工序能力估计不合格率 300

9.计数值情形的Cp值 303

7.单侧公差限时的Cp值 303

8.工序能力的分析与处置 303

10.机械能力指数 304

11.成品合格率与Cp值的关系 304

12.产品质量波动的绝对值 304

13.系统性因素 304

14.偶然性因素 305

15.控制图法 305

17.控制图的分类 306

16.两类错判 306

18.单值x控制图 307

19.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Rs图) 307

20.均值?控制图 308

21.均值—极差控制图(?-R图) 309

2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S图) 309

23.中位数(x)控制图 310

24.x—R图 310

25.样本大小不等的控制图 311

26.不合格率(p)控制图 314

27.不合格数(pn)控制图 315

28.单位缺陷数(u)控制图 315

29.缺陷数(C)控制图 316

30.控制图的判别规则 316

31.控制图的制订及使用步骤 317

32.控制图判别规则的概率依据 318

1.新“七种工具” 319

三、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 319

33.控制图的经济设计 319

2.语言资料 320

3.关联图 320

4.KJ法 320

5.系统图 321

6.矩阵图 322

7.PDPC法 323

8.箭头图 323

9.主成分分析法 324

四、优选法与正交试验 325

1.优选法 325

2.0.618法 326

3.分数法 327

4.对分法 327

5.多因素优选法 327

7.正交表 328

8.正交试验设计 328

6.正交试验法 328

9.交互作用 329

10.均匀设计法 329

11.方差分析法 329

五、价值工程(V.E.) 329

1.价值工程 329

2.FE的基本公式 330

3.FE十三条指导原则 330

5.VE的七个工作程序 331

4.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 331

6.选择对象 332

7.搜集情报 332

8.功能分析 332

9.拟定方案 333

10.方案评价 333

11.调整、试验与定案 333

12.实施检查与成果评价 333

13.VE在生产中的应用 333

3.软件包 334

2.计算机软件系统 334

六、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34

1.计算机硬件系统 334

4.计算机语言 335

5.汇编语言与汇编程序 335

6.程序设计 335

7.源程序 336

8.人机对话 336

9.字与字节 336

10.文件 336

13.模块 337

14.数据库 337

11.数据处理 337

12.操作系统 337

15.数据库管理系统 338

16.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338

17.质量管理子系统 338

18.计算机控制工序 338

20.建立质量管理子系统的步骤 339

19.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339

第十三章质量经济分析 340

一、质量经济分析概述 340

1.质量经济学 340

2.质量经济规律与经济效益 341

3.质量差价 341

4.产品质量等级 342

5.质量经济分析 343

6.质量经济分析的作用 343

7.质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45

8.质量经济分析的信息保证 345

二、质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及计算 346

1.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346

2.质、本、利分析 347

3.投入产出分析法 348

4.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349

6.产品决策分析 351

5.设计过程质量经济分析 351

7.产品构成分析 352

8.产品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354

9.产品功能价值分析 356

10.产品附加值分析 356

11.产品质量改进分析 357

12.制造过程质量经济分析 358

13.作业经济性研究 358

14.工序能力与不合格品率 359

15.降低不良品损失工作法 360

16.最低制造成本的废品率 361

17.返修经济分析 362

18.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 364

19.使用过程质量经济分析 366

20.包修期经济分析 366

21.维修服务费用分析 367

2.产品成本计算的改革 369

三、产品成本与质量成本的内容 369

1.产品成本 369

3.产品制造成本 370

4.单位产品成本 371

5.可比产品成本 372

6.不可比产品成本 372

7.目标成本 372

8.质量成本 372

9.运行质量成本 373

10.预防质量成本 374

11.鉴定成本 375

12.内部损失成本 375

13.外部损失成本 376

14.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376

15.质量成本分析 376

16.巴雷托分析法 377

18.质量成本指标分析法 379

17.质量成本趋势分析法 379

19.最佳质量水平分析法 381

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及计算方法 382

1.我国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382

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384

3.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 385

4.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及计算 387

5.目标利润 388

6.铁路运输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88

7.公路运输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0

8.水运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0

9.民航运输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2

10.邮电通信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5

11.商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7

12.旅游饮食服务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8

2.QC小组的性质与特点 400

1.QC小组的定义 400

第十四章群众性质量管理 400

一、质量管理小组的概述 400

3.QC小组活动的宗旨和作用 401

二、QC小组的由来和发展 401

1.日本的QC小组 401

2.美国的QC小组 403

3.新加坡的QC小组 404

4.韩国的QC小组 405

5.香港的QC小组 406

7.国内QC小组的由来与发展 407

6.台湾的QC小组 407

三、QC小组的组建 411

1.组建QC小组的原则 411

2.QC小组注册登记 412

3.QC小组的分类 412

4.QC小组人数与要求 413

四、QC小组活动的程序 414

五、QC小组活动的步骤 414

1.QC小组活动课题的选择 414

3.设定目标 416

2.现状调查 416

4.原因分析 417

5.制定对策 417

6.实施对策 417

7.效果检查 418

8.巩固措施与遗留问题 418

3.编写成果报告注意的事项 419

2.编写成果报告的方法 419

1.编写成果报告的要求 419

六、QC小组成果报告的编写 419

七、QC小组成果的发表 420

1.做好发表前的准备 420

2.做好发表会的准备 421

3.发表成果注意事项 421

八、QC小组评价与评选 421

1.评价的目的 421

4.优秀QC小组的评选 422

2.评价的原则 422

3.评价的方法 422

九、QC小组的管理 423

1.开展质量教育 424

2.做好管理工作 424

3.推进“三率”提高 424

十、QC小组的奖励 425

1.奖励的作用 425

2.奖励的原则 425

3.奖励的奖项 426

4.奖励的政策 426

第十五章质量法制 427

一、质量法律的基本概念 427

1.法律 427

2.经济法 427

3.质量法制 427

5.质量法律关系 428

6.质量法律关系的主体 428

4.产品质量法规体系 428

7.质量法律关系的客体 429

8.质量法律上的权利 429

9.质量法律上的义务 429

10.质量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保护 429

11.《产品质量法》的基本内容 430

12.《产品质量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430

13.《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 431

14.《产品质量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 431

2.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目的 432

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432

1.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432

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范围 433

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依据 433

5.产品监督检查的形式 434

6.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 434

7.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435

8.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具备的条件 435

10.产品质量检验所、站的主要职责 436

9.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主要职责 436

12.社会质量监督 437

13.消费者(用户)监督 437

11.企业质量监督 437

14.国家技术监督局 438

三、产品责任法律制度 438

1.产品责任 438

2.产品质量责任 438

3.产品责任的构成要素 439

5.产品责任的类型 440

4.产品责任法 440

6.产品质量责任制 441

7.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 442

8.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443

9.生产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443

10.销售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444

11.产品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444

12.产品侵权损害的诉讼时效 444

14.产品责任中的举证责任 445

13.产品责任请求权期间 445

15.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状况 446

16.国际产品责任法律的发展历史 447

四、质量仲裁与质量司法 449

1.仲裁 449

2.质量纠纷仲裁 450

3.质量仲裁的原则 450

4.质量仲裁的机关 451

5.质量仲裁的管辖 451

6.产品质量仲裁的检验 451

7.质量仲裁的程序 451

8.质量司法 453

9.质量司法的原则 453

10.产品质量法律责任 453

12.质量诉讼中的有关当事人 455

13.质量诉讼中的抗辩 455

11.产品质量的行政法律责任 455

14.质量诉讼中的程序 456

第十六章GB/T19000一ISO9000系列标准的实施 457

和认证 457

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457

1.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标准 457

2.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发布 459

3.ISO9000系列标准的发展趋势 461

4.实施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的意义 463

二、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的选择与使用 465

1.系列标准的构成 465

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 465

3.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469

4.质量保证模式 473

三、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480

1.质量体系的培训和教育阶段 480

2.建立质量体系组织,制定质量体系计划 481

4.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 482

5.对照标准,开展现状调查,进行质量改进 482

3.质量体系的职能分工 482

6.文件编写、试运行 483

7.质量体系评审、修改文件 483

8.正式运行 483

四、质量体系文件编写 484

1.质量手册的编制 485

2.程序文件的编制 488

3.质量计划的编制 489

1.质量体系认证的概念 490

五、质量体系认证 490

4.质量记录的编制 490

2.质量体系认证的特点 491

3.质量体系认证的意义 492

4.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概况 492

5.质量体系认证的发展趋势 493

6.质量体系认证的实施程序 494

7.质量体系认证合格的表示 496

2.质量检验阶段 497

1.质量管理的历史渊源 497

一、国外质量管理 497

第十七章质量管理发展史与名人、名语 497

3.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498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99

5.当代质量观 500

6.世界质量大会 501

7.当前世界质量管理的特点及趋势 501

8.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503

1.古代中国质量管理 504

二、中国质量管理发展史 504

2.近代中国质量管理 507

3.新中国成立后的质量管理 509

4.两参一改三结合 512

5.鞍钢宪法 513

6.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513

7.质量“五不准” 514

8.国家质量管理奖 514

9.质量管理活动月 515

10.质量品种效益年 516

11.质量万里行 517

12.中国质量战略高层研讨会 51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518

14.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519

15.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 520

三、质量管理的主要国家及世界质量组织简介 520

1.美国质量管理概况 520

2.日本质量管理概况 525

3.法国质量管理概况 527

4.前苏联质量管理概况 528

5.欧洲质量组织 529

6.亚太质量管理组织 529

7.国际标准化组织 530

8.美国质量管理协会 531

9.法国质量协会联席会议 531

10.前联邦德国质量管理协会 531

11.日本科学技术联盟 532

12.世界质量科学院 532

2.戴明 533

1.泰勒 533

13.朱兰质量管理学院 533

四、质量管理名人 533

3.休哈特 534

4.朱兰 535

5.柯劳斯毕 535

6.费根堡姆 536

7.哈灵顿 537

8.桑德霍尔姆 537

9.石川馨 538

10.田口玄一 538

11.久米均 539

五、质量管理名言 539

1.质量大堤 539

2.零的缺陷 540

3.朱兰三部曲 540

4.以质量求繁荣 540

7.质量即适应性 541

5.质量第一,永远第一 541

6.全面质量管理 541

8.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542

9.质量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542

10.质量优先 542

11.质量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543

12.质量第一是一项基本国策 543

14.用户至上,质量第一 544

15.质量兴国 544

13.质量是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一个杠杆 544

附表 546

1.不合格品率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 546

2.一次正常检查抽样方案 556

3.一次加严检查抽样方案 558

4.一次放宽检查抽样方案 560

5.一次特宽检查抽样方案 562

6.判别水平Ⅰ的一次抽样方案 564

7.判别水平Ⅱ的一次抽样方案 566

8.判别水平Ⅲ的一次抽样方案 568

9.判别水平Ⅰ的二次抽样方案 570

10.判别水平Ⅱ的二次抽样方案 572

11.判别水平Ⅲ的二次抽样方案 574

12.“σ”法样本量与接收常数 576

13.“S”法样本量与接收常数 578

14.“σ”法抽样表 580

15.“S”法抽样表 581

17.?分布临界值表 582

16.正态分布数值表 582

18.x2分布临界值表 583

19.符号检验表 584

20.检验相关系数ρ=0的临界值(γa)表 585

21.F分布临界值表(a=0.05) 586

22.F分布临界值表(a=0.025) 589

23.F分布临界值表(a=0.01) 592

24.常用正交表 594

25.均匀设计表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