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关系演变——封闭·“开放”·再封闭·再开放 2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兴盛与衰落 4
一、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 4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0
三、封建社会的衰落 16
第二节 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亚洲的侵略 19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 19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的侵略和亚洲各国的命运 24
第三节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 26
一、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26
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 31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国门(1840—1949年) 36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独立的封建大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1840—1914年) 36
一、从世界全局看五次侵华战争 37
二、五次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什么? 48
第二节 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半殖民地中国向殖民地中国滑行(1914—1949年) 56
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形势的两大特点 56
二、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半殖民地中国向殖民地中国滑行 59
三、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被迫“开放”局面之最终结束 69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被迫封闭与主动开放(1949年—) 82
第一节 70年代前中国被迫相对封闭国门(1949—1970年) 83
一、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83
二、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从合作转为对抗 87
三、苏联与中国从合作转为对抗 97
第二节 70年代后中国主动开放国门(1970年—) 105
一、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世界格局转变,使中国出现了打破封闭状态的机遇 105
二、70年代中期,中国在主动开放国门道路上的大起大落 114
三、从小开放到大开放 125
第二篇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 137
第四章 封建统治阶级在内忧外患中的应变举措 13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 137
一、议论国计民生大事,倡言改革 138
二、研究边疆、海外史地,师夷、制夷 141
第二节“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45
一、外国侵略者对华政策的变化和清政府兴办洋务的意图 145
二、洋务运动中所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的规模和性质 147
三、洋务派“求富”、“求强”活动的破产 151
第三节 颁行新政、宣布预备立宪及“皇族内阁”的出现和军阀政治的形成 152
一、清政府颁行的“新政” 153
二、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156
三、军阀政治的形成 158
第五章 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在近代社会中的处境与抗争 164
第一节 从太平天国到白朗起义,农民群众接连不断的反抗斗争 164
一、太平天国及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 165
二、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 170
三、辛亥革命前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 173
第二节 农民群众斗争的纲领、局限性及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75
一、代表近代中国农民思想水平的两个纲领性文献 175
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农民群众的斗争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79
第六章 新兴资产阶级为实现近代民主社会而奋斗的几种模式 184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184
一、外国在华资本与官僚资本 185
二、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87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 190
第二节 和平的、合法的、从上至下的改革运动 192
一、戊戌维新运动 193
二、立宪运动与进步党的活动 200
第三节 武装的、非法的、从下至上的革命运动 204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出现及其活动 205
二、同盟会的组织与纲领 209
三、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14
四、清皇朝覆灭、南京政府结束、革命派继续奋斗 217
第四节 基础的、国民的、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221
一、严复的启蒙思想及严译名著八种 222
二、梁启超的启蒙活动与《新民说》 227
三、陈独秀办《新青年》及前期新文化运动 231
第三篇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二——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 243
第七章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43
第一节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43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243
二、工人阶级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化 247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49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250
二、“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5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56
一、思想、理论上的奠基礼 257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60
第四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63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264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267
三、蒋介石篡夺领导权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273
第八章 继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轨道上滑行的国民党独裁统治 281
第一节 统一旗帜下的军阀混战和反共内战 282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282
二、统一旗帜下的另一种内战 288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291
一、封建土地关系维持不变 291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垄断 293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文化 298
一、文化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与文化专制主义 298
二、新生活运动 300
第九章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游离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种势力 305
第一节 第三种势力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 305
一、第三种势力的形成 306
二、民族抗争中的第三种势力 308
三、第三种势力的活跃期及其分化和新生 310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纲领和“中间路线”的破产 314
第三节 民主党派的活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17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探索中走向成熟 319
第一节 在曲折中探索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19
一、历史转折时期及其理论反思 320
二、实践的开展和理论的创造: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322
第二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三大法宝 327
一、武装斗争 328
二、统一战线 332
三、党的建设 33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及其实施成效 340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及其特点 341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及其成效 342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思想文化变革 345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制定 346
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文化变革 347
第五节 “两步走”的理论和关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设想 351
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351
二、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设想 353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 356
第一节 两种命运的决战 356
一、和平谈判中的较量 356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359
第二节 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363
一、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6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64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确立 365
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366
二、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作准备 367
第四篇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7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与主观动因 374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 374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观动因 377
第二节 “三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79
一、对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 379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386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386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所存在的问题 38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及建设道路的探索 3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利弊 391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9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成就 397
第二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问题 399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99
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失误 406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问题 409
第十四章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开展的政治斗争与严重失误 412
第一节 反右派、反右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阶级斗争为纲方针的形成 412
一、反右派的严重扩大化 412
二、全党“反右倾”运动 416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的形成 420
第二节 “反修防修”的文化大革命灾难 423
一、“文革”产生的原因、性质和理论 424
二、“文革”的历程和灾难 426
第十五章 思想文化领域的“兴无灭资”及其后果 433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宣传 433
一、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的启蒙教育和《实践论》、《矛盾论》的学习 433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教育和宣传 435
第二节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系列大批判 436
一、建国头七年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和基本经验教训 436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 438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革命大批判” 444
第三节 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449
一、正确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449
二、切实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 453
三、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55
第十六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459
第一节 从真理标准的讨论到正确认识建国后的历史 459
一、破除政治迷信,打碎精神枷锁 459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历史 461
第二节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成熟 464
一、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46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成熟 466
第三节 学术文化上的拨乱反正和繁荣发展 471
一、科学教育文化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471
二、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473
第十七章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防“左”又反右 476
第一节 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基本路线的形成 476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476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坚持 4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482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483
二、改革的历史进程 485
第三节 坚持“两手抓”,既警惕右又防止“左” 491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91
二、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494
第十八章 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497
第一节 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497
一、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 497
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 500
三、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503
第二节 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的宏伟战略目标 505
一、百余年来的强国梦 505
二、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的宏伟战略目标 507
思考题 510
参考书目 512
后记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