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理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蓝梦九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1954
  • ISBN: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9

(1)许布勒之工作 19

目录 19

第一表 各种土壤之物理性(许布勒1833) 20

附表目次 20

(2)舒马黑之贡献 21

(3)道古查耶夫之贡献 21

(4)柯斯狄奇夫之贡献 21

(5)渥尔尼之研究 22

(6)威廉姆斯之成就 23

(7)肯之工作 23

(8)1900年后土壤物理学之趋向 24

第二章 构成土壤之机械的组成分 25

第一节 土壤为一分散系统 25

第二表 土粒大小与表面之关系 27

第二节 土壤之基骨成分 28

第三节 土壤机械成分之物理通性 29

第四节 粘土 31

附图 目次 31

第一图 工程土壤分组示性图(太沙基) 31

(1)粘土之界说 32

第二图 粒径大小与比面对于土壤代换力之关系(惠特柏文与马肖尔) 32

第三表 各种土壤部份之矿物组成(马肖尔1935,储路奥格1936) 33

(2)粘土之组成 34

第三图 粘土晶格构造(马肖尔何夫曼恩德尔威蒙) 35

(1)根据团块大小形状及性质之分类 38

第三章 土壤结构 38

第一节 土壤结构之分类 38

第四表 土壤结构之分类(察克哈罗夫1927) 39

第四图 土壤结构分类图解(柏文1935) 40

(2)根据孔隙形状及团块形成必需结合物之性质分类 40

第二节 土壤结构之生成 41

(1)结构生成与石灰 41

(2)影响结构生成之胶质 42

第五图 土壤结构之气候性的关系(景尼1934柏文1940) 44

(4)影响结构生成之其他因子 44

(3)结构生成与气候之关系 44

第六图 土壤收缩度为水分含量之一函数(赫恩斯1923) 45

(1)结构显明之程度 46

第三节 有关土壤结构之其他事项 46

第五表 各种土壤剖面之结构(柏文1940) 47

(2)土壤团粒之范围 47

(3)土壤孔隙性 48

第六表 土壤孔隙性对于团粒大小之关系(多雅冷科1931) 49

(4)结构之稳定性 49

(1)镜检法 50

第四节 研究土壤结构之方法 50

(5)土壤性质依靠结构 50

(2)团粒分析法 51

(3)孔隙量测定法 53

第五节 耕种对于土壤结构之影响 54

(1)作物之影响土壤结构 54

第七图 中耕作物对于土壤团粒之影响(帕夫洛夫1933) 55

第七表 棉花与苜蓿对于土壤团粒之影响(黑次尔1934) 56

第八表 各种作物及施肥对于灰土之影响(叶孟久1935) 56

第八图 草类作物对于土壤安定团粒之影响(罗斯托夫塞哇阿哇耶哇1935) 57

(2)耕种对于土壤团粒之影响 57

第九表 耕耙对于土壤团粒之影响(柴格诺夫1938) 58

第六节 土壤结构之农业意义 59

第四章 土壤空气 60

第一节 土壤之容气量 60

(1)容气量与质地及结构之关系 60

(2)容气量与环境之关系 61

(4)容气量与排水间之关系 61

(3)容气量对于植物之需要 61

第一○表 气水容量与排水之关系(科柏克1927) 62

(1)影响土壤空气组成之土壤因子 63

第二节 土壤空气之组成 63

第一一表 粉砂壤土不同深度内之土壤空气中O2与CO2含量(博音顿与雷塞尔1938) 64

(2)影响土壤空气组成之作物因子 64

第一二表 农作与施肥对于土壤空气中CO2含量之影响(罗素与阿卜勒牙1915) 65

(3)影响土壤空气组成之有机质及生物活动 65

(4)影响土壤空气组成之季节因子 66

第三节 土壤空气之更新——气体交换 66

(1)土壤温度影响 66

(2)气压影响 67

(3)风之作用 67

(4)雨之影响 67

(5)气体扩散之影响 67

第一三表 气体扩散通透土层与自由孔隙量之关系(博肯汗蒙1904) 68

第四节 土壤之透气性 69

第一四表 扩散至土表之CO2容量与含每时0.1%CO2浓度等级之有效孔隙量间之关系(博肯汗蒙1904) 69

(1)孔隙性与通气性 70

(2)土层深度与通透性 71

(3)植物根部之通气性 71

第五章 土壤水分 72

第一节 土壤水分之概念 72

第二节 毛管学说 72

第三节 土壤水分保持与运动之能力 74

(1)毛管力 74

第一○图 毛管力与流水压力之比较(柏文1940) 75

第一一图 张力水分曲线(里洽子1928) 75

第九图 毛管力之水分曲线(博肯汗蒙1907) 75

(2)毛管力之测定法 76

第一二图 测定张力水分曲线之张力计(里洽子1936) 76

(3)土壤水分之P F 77

第一四图 PF与水分含量间之关系(斯可非尔1935) 77

第一三图 减压曲线(赫恩斯1930) 77

(1)毛管引力 79

第四节 土壤中水分之运动 79

(2)毛管水运动与热流相似 80

(3)毛管水运动之方式 81

第一五图 由湿土到干土之水移速度(葛德纳与威第索1921) 81

(4)在饱水土壤内水之移动 82

(5)土壤孔隙性与渗透性间之关系 84

第一五表 土壤渗透性与水化性之关系(拉次1934) 84

第一六图 水渗速度对于土壤容气量之关系(巴格尔1926) 85

第一七图 压力对于土壤孔隙性之影响(柏文1940) 85

第一八图 两种砂粒之PF—水分曲线(柏文1940) 85

第一九图 张力水分曲线表示水分含量对于孔隙大小之关系(多纳1937) 86

第一六表 土壤孔隙之分布(多纳1937) 87

第二○图 土壤中之孔隙(柏文1940) 87

第五节 土壤中气体水分之移动 88

第一七表 土壤中之水分关系(里比德夫1915) 89

第六节 土壤水分蒸发 89

第一八表 锄松土壤对于防止蒸发之效果(肯1907) 91

第一九表 各种覆盖土壤之蒸发(依色尔1884) 91

(2)凋萎点或凋萎系数 92

(1)吸湿系数 92

第七节 土壤水分平衡点 92

第二○表 有机质对于土壤持水量与有效水分之关系(芬斯特与柏耶1936) 93

(3)田容量或耕地持水量 93

(4)水分当量 94

第八节 土壤水分之测定 95

(1)电气法 95

第二一图 土壤热传导与水分含量之关系(萧拜朗柏文1939) 96

(2)张力计之使用 97

(3)土壤之给水力 97

第二二图 用张力计测定土壤含水量(罗素里洽子1937) 98

第六章 土壤温度 99

第一节 土壤温度之效用与热源 99

第二节 影响地温之因子 99

(1)纬度与高度之影响 100

第二一表 海拔高度与气温之关系(摩尔) 100

(4)植物遮盖之影响 101

(3)水陆分布之关系 101

(2)斜度之影响 101

第二二表 表面庇护对于土壤温度之影响(依柏马耶1891) 102

第二三图 草地与裸地土壤之霜冻情形(拍蒂1893) 103

第三节 土壤之色泽与温度 103

第二三表 土壤色与温度之关系(许布勒1830) 105

第二四表 各种土壤温度之差异(方石瓦次1879) 105

第二五表 各种土壤组成分之比热(蓝1878,乌里希1894) 106

第四节 土壤之热容量 106

第五节 土壤之热传导与热流 107

(1)影响热传导之土壤组成与孔隙性因子 109

(2)土壤水分对于热传导之影响 110

第二六表 土壤物质之相对热传导度(颇特1877,方石瓦次1879,瓦格纳1883) 110

第二四图 距热源每1公分距离之土壤温度变迁(帕顿1909) 111

(1)每日土壤温度之变迁 112

第六节 每日与四季之土壤温度变迁 112

(2)每月土壤温度之变迁 113

第二五图 裸土与草覆土每日温度之变迁(渥尔尼1878) 113

第二七图 不同土壤深度之季节性的温度变化(斯密司1932) 114

第二六图 土壤温度之季节性变迁(斯密司1932) 114

(3)土壤温度之季节性变化总结 115

第二七表 温带土壤温度之季节变化 115

第七章 土壤韧度 116

第一节 土壤韧度之形式 116

第二节 干土之韧度 116

第二八图 土壤含水量与粘合力及成型性之关系(赖昂) 117

第三节 湿土之韧度 117

(1)粘合 118

第二九图 土壤堆积之状态及土粒间水分之性质(赫恩斯1925,费歇尔1926) 118

第二八表 粘合力对于水分含量之关系(尼可尔斯1931) 119

第二九表 各种土壤之粘合力与含水量之关系(普希纳) 120

第三○图 土壤粘合力与粘着力对于水分含量之关系(约翰生1914,尼可尔斯1927,1931) 120

第三○表 土壤之粘着力(许布勒) 121

(2)粘着 121

第四节 土壤之成型性 121

第三一图 液体流动曲线与成型流动曲线之比较(宾汗蒙) 122

第三一表 各种土壤之成型系数(阿特柏尔) 123

(2)影响成型性或成型数之诸因子1.粘土含量 2.土壤矿物 性质 3.胶质之化学组成 4.代换性离子之性质 5.有机质含量 124

(1)成型性之测定方法 124

(3)成型性之实用的意义 125

第五节 土壤之粘点 126

第八章 土壤耕耙 127

第一节 耕耙 127

第二节 耕种性 128

第三节 耕地之机械作月 129

第四节 耕地与土壤韧度之关系 131

第五节 预备播种地 133

一、中耕之目的 136

第三二图 中耕对于土壤渗透之影响(马斯格勒夫傅利1936) 136

第六节 中耕 136

(1)增加雨水之渗透 137

第三二表 土壤表面情况对于迳流与土壤冲蚀之影响(尼尔1937) 137

(2)促进土壤与大气间空气之交换 138

(3)除草 138

(4)减少蒸发 138

第三三表 中耕对于土壤水分之影响(可尔与塞威尔1917) 139

二、中耕之次数及深度 140

第三四表 中耕对于玉蜀黍产量之影响(奥海奥农事试验场) 140

第三三图 水之循环(柏文1940) 141

第九章 土壤冲蚀 141

第一节 土壤在水循环过程中之作用 141

第二节 冲蚀问题之分析 142

第三五表 影响冲蚀诸因子间之关系(柏文1940) 142

第三节 气候因子 143

第三六表 土壤冲蚀之降雨因子(赫斯与拔麦尔1935) 144

第三四图 雨量分布及作物保护对于冲蚀之关系(柏文1940) 145

第三七表 坡度与冲蚀之关系(底斯克尔约德尔1936,尼尔1937,博斯特伍德榜1939) 145

第四节 坡度与坡长 145

第三八表 坡长对于迳流与冲蚀之影响 146

第五节 植物 147

第三九表 植物盖覆对于遮断降雨之效果(渥尔尼1938,赫尼斯1938) 147

第四○表 植物根对于土壤冲蚀之影响(卫威尔1937) 148

一、影响渗透与迳流之土壤性质 1.土层通透性与雨水渗透能 2.土壤表面情形与雨水渗透能 3.土壤含水量与渗透能 4.测定渗透能之方法 149

第六节 土壤性质 149

第四一表 风积土渗透量与暴雨时期之关系(何通1933) 151

二、迳流时影响冲蚀之土壤性质 152

三、冲蚀为土壤性质之一函数 153

(1)土壤性质与建设台土 155

第七节 土壤性质在防冲工程上之重要 155

(3)水平台土 156

第四二表 各种土壤台土对于迳流之影响(美国联合水土保持实验区) 156

(2)台坎间隔 156

(4)台土出口 157

(5)土壤性质与沿坡周围耕种 157

第四三表 沿坡周围等高农作与随坡上下农作对于迳流量影响之比较(美国联合水土保持实验区) 157

第四四表 粒形在胶体比面上之影响(奥斯特渥尔1937) 158

第十章 土壤胶质之物理性 158

第一节 粘粒之形状 158

(1)形状与表面间之关系 158

(2)粘粒成片状之证明 159

第二节 粘土之表面作用 160

一、阳离子之吸着 161

第四五表 土壤胶质之理化性(柏文1940) 161

二、水分子之吸着 162

(1)吸湿之概念 162

(2)水蒸气压与吸着水量 163

第三五图 各种土壤之水蒸气压曲线(漂里克劳热尔铿亚历山大哈林托马斯) 163

(4)吸着离子在吸湿量上之影响 164

(3)胶体量与其性质在水蒸气压曲线上之影响 164

第四六表 可代换阳离子在胶质粘土性质上之效能(柏文1940) 165

(5)温度在水分吸着上之影响 166

第三六图 人造沸石、浦堤南粘土与白土之失水曲线(柏文1940) 167

三、湿润热 168

第三七图 湿润热与水分百分率及粘土含量之关系(米澈尔里希1901) 169

(1)影响湿润热之因子 169

(2)湿润热之应用 170

第三节 胶质粘土之湿膨胀 170

(1)湿膨胀之原理 170

第三八图 胶质粘土吸液膨胀计 171

(2)土壤胶质之湿膨胀 171

第四七表 极性液吸收与介电常数(柏文1940) 172

第三九图 粘土之膨胀、粘度、电位与其盐基饱和度之关系(柏文1940) 173

(3)湿膨胀之概念 174

(1)胶质悬浊液之粘性 175

第四节 胶质粘土之粘度 175

(2)影响粘土粘度之因子 176

第四○图 粘土粘度对于吸着阳离子性质与数量之关系(柏文1940) 176

(3)水化与粘度 178

第五节 粘土之水化 179

第六节 土壤胶质之凝聚 180

(2)离子代换与粘粒电位间之关系 181

(1)吸着离子大小与电荷在粘粒电位上之影响 181

第四一图 粘粒上电荷大小所与凝聚之影响(景尼与赖特麦耶1935) 181

(3)凝聚价与粘粒双电层电位间之关系 182

(4)离子代换与凝聚间之关系 182

第四二图 粘土凝聚对于吸着离子之关系(景尼与赖特麦耶1935) 183

第七节 有机胶质之物理性质 184

(2)电荷与凝聚 184

(1)粘度与水化 184

(3)可逆性 185

第十一章 土壤机械组成分之分析 186

第一节 土壤试品之分散 186

(1)影响土壤分散之诸因子 1.结合剂 2.粘粒之再水化 3.粘粒之电荷 186

第四三图 土壤水分与振荡时间对于分散之影响(漂里铿1925) 187

第四八表 离子大小、吸着、电荷与絮结(景尼与赖特麦耶1935) 190

(2)调制分散液之物理步骤 191

(3)调制分散液之化学步骤 192

第四九表 分散土壤之各法(达伟斯与米德勒通1927,罗滨生1922,奥蒙斯特亚历山大与米德勒通1930,亚历山大1930) 194

第二节 分散试品之分析 195

(1)粒子在液体中之沉降 195

第五○表 各种土壤组成分之密度(马肖尔1930) 197

(2)粒子完全分离之分析(一)筛离法 (二)沉降法 (三)远心法 (四)冲洗法 197

(3)土粒大小分配之分析 (一)奥登自动天秤法 (二)卫格纳尔静水压力沉淀筒法 (三)吸管法 (四)比重法 203

第五一表 利用远心机吸取土壤悬浊液之深度与时间及其所分之粒子(斯蒂尔与布拉德非尔1934) 209

第三节 堆积曲线与分配曲线之图解 211

第四节 总结 215

单位换算表 216

参考书一览表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