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学导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功耀主编;黄正华,彭富国,孙广华副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10617230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理工科研究生教材。书中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知识论、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科学理想,弘扬科学精神,并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训练,以期提高其科学技术工作的有效性。

主编弁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科学技术学 1

一、摆脱神秘主义的早期探索 1

本教材使用指南 3

二、16~18世纪的知识论哲学 4

三、绝对唯心主义的科学观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形成 10

一、工业文明浪潮对农耕文明的冲击 10

二、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 12

三、旧自然观的终结 13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确立 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16

一、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16

二、我国科学技术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8

第四节 科学技术学的学科特点与学术任务 22

一、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 22

二、科学技术学的学科特点 23

三、科学技术学的学术任务 24

第二章 自然观 27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基础 27

一、粒子 27

二、元素 29

三、能量 31

四、场 32

五、信息 33

第二节 时间与空间 35

一、时空观的主要研究领域 35

二、绝对时空观 36

三、相对论时空观 37

第三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39

一、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 40

二、自然界系统层次的基本特征 41

三、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 43

四、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3

第四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44

一、自然界演化的守恒性 44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45

三、自然界演化的序向性 46

四、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48

第五节 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 49

一、古代希腊哲学家的自然观 49

二、17~19世纪的自然观 51

三、神学自然观 53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54

第六节 技术时代的人与自然 54

二、技术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恶化 56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9

第三章 科学 63

第一节 科学的定义 63

一、下定义的形式逻辑规则 63

二、“科学”概念的起源 64

三、科学的内涵和外延 65

第二节 科学的经验基础 68

一、内经验与外经验 68

二、个别经验与普遍经验 69

三、惯常经验与反常经验 69

四、自然经验与人工经验 69

第三节 科学的逻辑标准 70

一、可推演性 70

五、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 70

二、自洽性 71

三、简单性 73

四、可检验性 73

第四节 科学陈述的语言特征 74

一、普遍性 74

二、精确性 75

三、开放性 76

四、直言式 77

第五节 科学的价值 77

一、科学的价值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关系 77

二、科学的价值蕴含 78

三、科学活动的价值渗透 82

第六节 伪科学及其相关概念 84

一、伪科学 85

二、非科学 86

三、反科学 86

四、科学作弊 86

第四章 技术 88

第一节 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88

一、技术的基本存在形态 88

二、技术的定义 90

三、技术的分类 91

第二节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93

一、研究范畴上的差异 93

二、思维气质上的差异 94

三、对社会影响上的差异 94

四、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互动 95

一、技术需求 96

二、技术需求的表达 96

第三节 技术需求与技术实现 96

三、技术实现 97

四、技术实现的基本方式 97

第四节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99

一、技术生命周期 100

二、技术发展的逻辑斯蒂规律 101

三、技术更新的包络曲线规律 102

第五节 技术的产业化 102

一、技术产业化的由来 102

二、技术产业化的社会后果 103

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105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10

第一节 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 11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 111

一、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雏形 111

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 112

二、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 112

第三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方法 113

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层描写 113

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宏观分析 114

三、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微观研究 114

四、科学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115

第四节 科学技术知识的分类 116

一、科学分类的发展 116

二、科学分类的原则 117

三、科学技术结构分类模式 119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结构 120

一、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 120

二、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 121

三、自然科学的网状结构 122

四、技术结构 122

第一节 现象与实在 126

第六章 科学知识论的基本范畴 126

一、实在的规定 127

二、现象及其显现原理 129

三、假象原理 132

四、现象的客观描写和主观描写 134

五、“悬挂”方法 134

第二节 原因与结果 136

一、因果观念的起源 136

二、因果关系的基本构成模式 138

三、对应关系与因果关系 143

第三节 简单性与复杂性 143

一、简单性原理及其困境 144

二、复杂现象的基本特性 145

三、复杂性:定义与基础 147

四、混沌理论的两个基本思想 148

五、探索复杂性的科学群 150

第四节 先验与后验 154

一、何为先验?何为后验? 154

二、知识真理的基本模式 157

第七章 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159

第一节 科研选题 159

一、科研选题的前期准备 159

二、寻找学科及课题生长点 161

三、选题的基本原则 162

第二节 测量与实验 164

一、测量 164

二、实验 169

第三节 逻辑思维 172

一、归纳逻辑 172

二、演绎逻辑 176

三、逻辑思维的哲学辩护问题 177

第四节 模拟方法 179

一、模拟方法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 179

二、模拟方法的优势 179

三、模拟研究的主要步骤 180

第五节 系统分析与系统控制 182

一、从伯纳德的“内部环境”到系统论 182

二、从系统论到系统分析方法 182

三、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 184

四、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 185

五、系统控制 186

第八章 科学技术的理论建构 189

第一节 科学事实 189

一、科学事实的特点 189

二、获取科学事实的方式 191

三、科学事实的认定方法 193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结构 194

一、科学语言 194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196

三、科学理论的内部联系 197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形成 200

一、归纳模式 201

二、假说-演绎模式 201

三、非逻辑模式 203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检验 205

一、科学理论的假说性质 205

二、检验的含义及其形式 207

三、检验的复杂性 207

第五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 209

一、经验内容 210

二、结构因素 211

三、社会承认 212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学习、应用与创新 214

第一节 学习 214

一、学习的行为学、文化学和教育学含义 214

二、学习是文明进步的阶梯 216

三、科学技术的国家学习机制 218

四、科学技术的个人学习 221

第二节 应用 224

一、关于科学原理的应用 224

二、关于技术的应用 228

第三节 创新 231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231

二、创造性毁灭原理 233

三、技术变革“三部曲” 234

四、努力开发创新的思想资源 235

五、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 237

第十章 科学进步的模式 240

第一节 科学问题 240

一、科学问题的产生 240

二、科学问题的意义 242

第二节 证实与证伪 242

一、证实原则与“套箱模式”的科学增长 242

二、证伪原则与“不断革命论” 245

第三节 科学范式 249

一、范式 249

二、基于范式理论的科学发展观 250

第四节 “怎么都行” 252

一、事实与理论的一致性疑难 252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 254

三、理论多元主义与方法论多元主义 255

四、“无政府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256

第五节 科学研究传统 257

一、科学的目的和解决问题 257

二、研究传统的进化及科学革命 258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261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 261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261

二、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265

三、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2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政治 267

一、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267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269

三、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界限 269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法律 270

一、法制建设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70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法律的影响 271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教育 272

一、科学技术依赖教育而得以发展 273

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274

第五节 科学与宗教 276

一、科学与宗教的一般区别 276

二、宗教对科学的作用 277

三、科学发展对宗教的影响 278

第六节 科学技术与军事 279

一、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 279

二、科学技术在军事中的运用 280

三、科学技术与军事思维方法 281

四、战争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83

总复习题 285

本课程测试题型设计方法 290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