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通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昭毅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1001961X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校教材,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学派及其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书中采用了大量实例,寓理论于实际,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突出了实用性的特色。

导言:跨越世纪之门异质文化对话 1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6

第一节 比较文学ABC 6

第二节 定义的多重建构 9

一、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9

二、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14

第三节 学科的一般性质 18

一、可比性 20

二、开放生 21

三、宏观性 22

第四节 发展中的特性 23

四、理论性 23

一、边缘性 24

二、跨界性 25

三、包容性 26

第五节 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27

一、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 28

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9

三、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30

第二章 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32

第一节 比较方法的思维特点 33

一、比较法的客观性 34

二、文学现象的可比性 35

第二节 文化异质心理同构 37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38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41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42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44

一、“徒劳”的主题 44

二、“变形”作品的反思 46

三、“睿智”与二妇争子 50

第四节 世界文学与可比性 53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57

一、法国学派的形成 58

第一节 法国学派 58

二、法国学派的成熟 60

三、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62

四、法国学者最新研究动态 63

第二节 美国学派 67

一、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68

二、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 69

三、美国比较文学的振兴 71

四、美国学派的崛起 75

第三节 俄苏学派 79

一、俄苏比较文学的初萌 79

二、俄苏比较文学的低谷期 81

三、俄苏学派的定型 82

第四节 中国学派 86

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出现 87

二、中国学派主要研究方法的提出 89

三、中国学派的昂然生机 90

第四章 影响研究 94

第一节 影响的类型 95

一、正影响 95

二、反影响 96

三、负影响 97

四、回返影响 97

五、超越影响 98

六、虚假影响 99

七、单向影响 101

八、双向影响 101

九、直接影响 102

十、间接影响 102

第二节 流传学 104

一、总体影响 104

二、个别影响 105

三、技巧影响 105

四、内容影响 107

五、形象影响 107

一、个人媒介者 109

第三节 媒介学 109

二、环境媒介者 112

三、文字材料媒介者 113

第四节 渊源学 119

一、笔述渊源 120

二、口传渊源 122

三、印象渊源 123

四、直线式渊源 123

五、集体渊源 124

第五节 影响研究举隅 126

一、俳谐、俳句、汉俳 126

二、越南神话传说寻根 141

三、中伊文学交流史断想 152

第五章 平行研究 163

第一节 平行的模式 164

一、类比比较 165

二、对比比较 166

第二节 主题学 167

一、主题和主题学 168

二、主题学研究的主题 170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73

第三节 题材学 175

一、神话传说题材 176

二、民间文学题材 177

三、其他类似题材 178

第四节 文类学 181

一、不同文体比较 181

二、缺类研究 183

三、文学风格研究 185

第五节 比较诗学 186

一、中西文论比较 187

二、中东文论比较 189

三、中日文论比较 190

四、中印文论比较 193

一、《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中的美学 197

第六节 平行研究实例 197

二、《列王纪》父子相残主题 207

三、《暴风雨》与《沙恭达罗》的美学品格 216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 225

第一节 文学与自然科学 227

一、文学与计算机 228

二、文学与系统论 229

三、文学与信息论 230

四、文学与控制论 231

五、文学与数学 232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 234

一、文学与存在主义 236

二、文学与结构主义 239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 242

一、文学与精神分析 243

二、文学与“意识流” 248

第四节 文学与宗教 249

一、西方文学与基督教 250

二、中国文学与宗教 252

第五节 文学与艺术 254

一、文学与绘画 254

二、文学与音乐 256

第六节 跨学科研究探得 258

一、面具艺术与戏剧美学 258

二、泰戈尔政治抒情诗创作心理 274

三、禅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 280

第七章 阐发研究 289

第一节 阐释学的启迪 289

一、传统阐释学及其理论意义 289

二、现代阐释学与比较文学 292

第二节 阐发法的出现 294

一、阐发法的含义 294

二、阐发法与中国学派 296

第三节 阐发研究的勃兴 297

一、阐发研究的实践 297

二、阐发法与比较文学 299

一、东方戏剧叙述学研究 301

第四节 阐发研究示范 301

二、《诗镜》和仓央嘉措情歌 306

三、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 315

第八章 接受研究 323

第一节 接受研究与比较文学 323

一、视接受者为主体的契合点 323

二、接受理论产生的基础 324

第二节 接受理论的新建树 326

一、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 326

二、接受理论的合理性与偏颇 330

一、接受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渗透 331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 331

二、接受研究与接受理论的区别 336

第四节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 338

一、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 338

二、接受研究的现实意义 342

第五节 接受研究技巧 345

一、《中国孤儿》的美学抉择 345

二、歌德文学与东方文化 355

三、东方比较文学接受研究 365

第九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 373

第一节 比较文学在欧洲的形成 373

一、文学比较意识的初萌 374

二、文学比较思想的弘扬 375

三、文学比较研究的成熟 378

第二节 比较文学研究在西方 380

一、比较文学在德国 381

二、比较文学在英国 385

三、比较文学在意大利 387

第三节 比较文学研究在东方 390

一、比较文学在韩国 390

二、比较文学在日本 393

三、比较文学在印度 396

四、比较文学在埃及 399

一、文学比较溯源 403

第一节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403

第十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 403

二、比较文学发端 404

三、比较文学蓬勃发展 406

第二节 比较文学勃兴十年潮(1982~1991) 408

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408

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兴起 412

三、东方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家园” 416

第三节 比较文学跨世纪随想 419

一、对传统的反思 420

二、对现状与特点的再认识 422

三、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424

后记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