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数据通信的目标 1
1.1 数据通信的发展过程 1
1.2 当前的通信传输带宽 3
第2章 技术与术语 11
2.1 宽带传输系统 11
2.2 租用线路 11
2.3 帧中继 12
2.4 综合业务数字网 14
2.5 同步数字层次 14
2.7 基于DQDB的城域网:CBDS/SMDS 15
2.6 FDDI城域网 15
2.8 光纤信道 18
2.9 高速层域网 19
2.10 B--ISDN和ATM 23
第3章 为什么选择ATM 25
3.1 ATM:宽带和实时响应的飞跃 25
3.2 以太网的局限 26
3.3 令牌环和FDDI网的局限 29
3.4 ATM:新一代高性能网络技术 30
3.5 使用ATM的理由 32
3.6 新的用户组 33
4.1 ATM——宽带通信(B--ISDN)的传输机制 35
4.2 传输过程的基础 35
第4章 ATM——数据通信的统一平台 35
4.3 异步传输模式(ATM) 38
4.4 ATM/B--ISDN标准化:ITU,EISI和ATM论坛 43
第5章 B--ISDN网络体系结构 50
5.1 B-ISDN层次参考模型 50
5.2 B-ISDN网络:配置与参考点 53
第6章 B-ISDN:物理层 59
6.1 传输会聚 59
6.2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ATM传输速率 61
6.3 PDH网络的ATM信元传输 63
6.4 SDH网络的ATM信元传输 84
6.5 直接信元传输 101
6.6 其他接口规范 108
6.7 物理层管理和监控信息流 109
第7章 B-ISDN:ATM层 111
7.1 ATM信元 111
7.2 ATM层:用户平面的功能 117
7.3 ATM层:ATM管理平面的功能 124
7.4 元信令 128
第8章 B--ISDN:适配层 131
8.1 第0类AAL 131
8.2 第1类AAL 132
8.3 第2类AAL 138
8.4 第3/4类AAL 140
8.5 第5类AAL 148
8.6 SAAL——信令适配层 152
第9章 B-ISDN信令:ITU Q.2931与ATM论坛 159
9.1 Q.2931消息格式 160
9.2 Q.2931中的信令过程 165
9.3 Q.2931:在发送端建立连接 167
9.4 Q.2931:在接收端建立连接(点对点连接) 173
9.5 Q.2931:在接收端建立连接(一点对多点连接) 174
9.6 Q.2931:释放连接 175
9.7 Q.2931:错误状态的处理 176
9.8 ATM论坛的信令规范(UNI3.0,3.1,4.0) 180
9.9 ATM论坛:P-NNI信令 184
10.1 信元中继 186
第10章 B-ISDN:应用层 186
10.2 ATM局域网:LLC压缩(RFC 1483) 187
10.3 ATM局域网:IP压缩(RFC 1577) 188
10.4 局域网仿真(ATM论坛) 189
10.5 帧中继仿真 192
10.6 CLNAP/SMDS/CBDS 196
10.7 视频应用 198
10.8 网络管理应用 201
第11章 ATM交换器与交叉连接 204
11.1 ATM交换单元的基本功能 204
11.2 ATM交换单元的拓扑 205
11.3 交换网络 208
11.4 交换网络中的信元路由 215
11.5 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标准 217
11.6 ATM交换单元的性能参数 218
第12章 ATM网络中的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221
12.1 业务量合同 221
12.2 业务量控制与拥塞控制:功能和机制 223
第13章 B-ISDN:性能参数与测量参数 226
13.1 B-ISDN网络的性能参数 226
13.2 B-ISDN网络的测量方法和测试系统 231
14.1 ATS(抽象测试套)。PICS和PIXIT 237
14.2 关于ATM/B-ISDN实现的测试规范 237
第14章 ATM/ISDN应用的一致性和交互操作性检测 237
14.3 UNI负荷测试规范 238
第15章 ATM在线信息 239
15.1 ATM论坛的FTP服务器:atmforum.com 239
15.2 atmforum/com中的FTP邮件业务 240
15.3 超文本ATM信息:www.atmforum.com 241
15.4 ATM论坛的邮单 242
15.5 ATM的其他电子化信息源 242
附录A 信令 246
附录B ATM论坛成员 271
附录C ATM论坛工作组 282
附录D 芯片、测试系统、组件 285
附录E 缩写和词汇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