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3
1.1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
1.1.1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由来 4
1.1.2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9
1.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3
1.1.4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 18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0
1.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国情根据 20
1.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22
1.3.1 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24
1.3 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24
1.3.2 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9
二、“老祖宗不能丢” 43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 44
2.1.1 关于共产主义两阶段学说 44
2.1.2 对各国革命进程的设想 50
2.1.3 未来共产主义发展是科学预测,不是“空想模式” 54
2.2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64
2.2.1 “只能根据实践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64
2.2.2 社会主义发展的多级分析 71
2.2.3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77
2.3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89
2.3.1 “中国一定要搞社会主义” 89
2.3.2 社会主义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 93
2.3.3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阶段问题 11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 133
3.1 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成果 134
3.1.1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34
3.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38
3.2.1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 140
3.2 总结历史经验的成果 140
3.2.2 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 157
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166
3.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 166
3.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在改革实践中丰富 171
3.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系统论述 174
3.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 184
3.4.1 初级阶段理论的再强调 184
3.4.2 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8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特征 195
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96
4.1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6
4.1.2 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201
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08
4.2.1 在新的立论高度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新界定 208
4.2.2 总体特征 211
4.2.3 物质文明发展的特征 220
4.2.4 精神文明发展的特征 241
4.2.5 制度文明发展的特征 252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要矛盾和指导方针 263
5.1.1 重要的历史经验 264
5.1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 264
5.1.2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68
5.1.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 272
5.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步骤 275
5.1.5 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280
5.2 改革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动力 283
5.2.1 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的新发展 283
5.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87
5.2.3 搞改革需要探索,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293
5.2.4 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 296
5.3.1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联系 298
5.3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298
5.3.2 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若干方针 302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09
6.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0
6.1.1 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310
6.1.2 基本路线的内涵 315
6.1.3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320
6.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24
6.2.1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 324
6.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26
6.2.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32
6.2.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35
6.2.5 党的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是有机的统一体 337
6.3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 340
6.3.1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首先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40
6.3.2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342
6.3.3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必须排除干扰,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343
七、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不动摇 347
7.1 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 348
7.2 动态地认识和把握国情,科学地确定决策指导 350
7.3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52
7.4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