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与心电图有关的基础知识 1
一、心脏传导系统 1
二、心脏电生理 4
二、心脏的血液供应 8
四、心电图的形成 9
五、平均心电轴及其快速判断 12
第二章 房室肥大 17
一、心房肥大 17
二、心室肥大 20
三、临床意义 24
第三章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7
一、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8
二、变异型心绞痛 28
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31
四、无症状心肌缺血 32
五、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鉴别诊断 32
六、临床意义 33
第四章 心电图负荷试验 35
一、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35
二、心得安试验 38
三、潘生丁试验 39
四、阿托品试验 40
五、临床意义 40
第五章 心肌梗死 43
一、急性Q波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43
二、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 46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 51
四、不典型心肌梗死 52
五、室壁瘤形成 61
六、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 62
七、临床意义 67
第六章 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 69
一、激动形成异常 70
二、激动传导异常 72
三、激动形成异常伴激动传导异常 74
第七章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76
一、窦性心律 76
二、窦性心律失常 77
三、临床意义 86
第八章 期前收缩 89
一、房性期前收缩 90
二、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93
三、室性期前收缩 94
四、临床意义 101
第九章 逸搏及逸搏心律 104
一、房性逸搏 104
二、房性逸搏心律 105
三、交界区性逸搏 105
四、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107
五、室性逸搏 108
六、室性逸搏心律 108
七、逸搏-夺获 108
八、融合波 109
九、临床意义 110
第十章 并行心律 111
一、并行心律基本心电图特点 112
二、房性并行心律 112
三、交界区性并行心律 112
四、室性并行心律 113
五、临床意义 114
第十一章 加速性自搏心律 116
一、加速性房性自搏心律 116
二、加速性交界区性自搏心律 117
三、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 118
四、临床意义 119
第十二章 阵发性心动过速 121
一、阵发性心动过速产生机制 121
二、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121
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122
四、阵发性交界区性折返性心动过速 123
五、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26
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26
七、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127
八、临床意义 132
第十三章 扑动和颤动 137
一、心房扑动 137
二、心房颤动 137
三、心室扑动 138
四、心室颤动 141
五、临床意义 142
第十四章 心脏传导阻滞 147
一、窦房传导阻滞 147
二、房室传导阻滞 151
三、束支传导阻滞 160
四、分支传导阻滞 166
五、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 172
六、临床意义 173
第十五章 预激综合征 177
一、旁道传导束 177
二、旁道的电生理特性 178
三、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分型 178
四、预激综合征(Kent氏束)的特殊类型 181
五、L-G-L综合征(James氏束) 182
六、变异型预激综合征(Mahaim氏束) 182
七、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 183
八、临床意义 189
第十六章 其他综合征 191
一、Q-T间期延长综合征 191
二、过早复极综合征 194
三、临床意义 195
第十七章 药物及电解质对心电图的影响 197
一、洋地黄类药物 197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 199
三、低钾血症 200
四、高钾血症 200
五、低钙血症 201
六、高钙血症 202
七、临床意义 202
第十八章 心律失常中常见的现象 206
一、隐匿性传导 206
二、干扰与脱节 208
三、魏登斯基现象 211
四、空隙现象 211
五、超常传导 212
六、心室内差异传导 213
附录 216
根据R-R间隔推算心率 216
根据P-P或R-R间隔的格数推算心率 217
根据Ⅰ、Ⅲ导联QRS测定心电轴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