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第一篇 同伴关系与友谊 3
第一章 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 3
第一节 同伴关系的性质 3
第二节 同伴关系的功能 7
第三节 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关系 11
第二章 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13
第一节 婴儿期 13
第二节 学前期 15
第三节 童年期 16
第四节 青少年时期 17
第三章 友谊 19
第一节 关于友谊的概念 20
第二节 友谊关系 24
第三节 友谊关系的功能 26
第四章 异性友谊与爱情 30
第一节 异性间的友谊 30
第二节 需求与阻力 35
第三节 “恒温”的友谊 41
第一节 古代传说 51
第二篇 爱性的涵义 51
第一章 爱情的历史 51
第二节 古代人情感与现代人情感的区别 61
第二章 爱情是什么 75
第一节 爱情的定义 75
第二节 爱情的基本特征 79
第三节 择偶的标准 82
第四节 爱情的心理结构 85
第五节 成功恋爱的心理因素 87
第一节 爱情与成才 92
第三章 爱情的矛盾与处理艺术 92
第二节 爱情与审美 95
第三节 爱情与道德 101
第四节 爱情与憎恨 120
第五节 情爱与性爱 125
第三篇 培育健康的爱性心理 135
第一章 恋爱性心理 135
第一节 爱情行为的男女差异 135
第二节 寻找意中人的正确路径 139
第三节 适度的恋爱交往 149
第四节 爱情的否定观 155
第二章 不良恋爱心理的表现与克服 161
第一节 自卑心理 161
第二节 逆反心理 165
第三节 掩盖心理 169
第四节 虚荣心理 173
第五节 趋望心理 176
第六节 猜疑心理 181
第七节 嫉妒心理 185
第八节 自惑心理 190
第九节 光晕心理 193
第三章 爱的学习 199
第一节 爱的能力的学习 199
第二节 爱的理论的学习 205
第三节 恋爱挫折的处理 207
第四篇 中学生的“早恋”现象 213
第一章 关于中学生“早恋”现象的讨论 213
第二章 对中学生“早恋”的几种看法 219
第三章 中学生“早恋”成因分析 234
第一节 自身心理因素发展是促成“早恋”的内因之一 234
第二节 社会影响以及性信息过量刺激是导致中学生早恋行为的社会性原因 236
第三节 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失当,也是导致中学生早恋人数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237
第四章 对中学生“早恋”的基本评价 239
第五章 中学生“早恋”的预防与疏导 245
第一节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适时注入指导 245
第二节 主体上要加强中学生的心理训练,提高感官刺激阈限 246
第三节 解决好中学生早恋问题,重点在初中 247
第四节 在客体上,要创设异性青少年正常交往的良好环境 247
第五节 转变观念,个别教育,理想激励 248
名人爱情箴言 255
附录 255
经典情书 264
林觉民与妻书 264
朱自清给亡妇 266
庐隐致李唯建 269
白薇致爱人信 274
徐志摩致陆小曼 278
老舍致胡洁青 281
韩菁清致梁实秋 282
曹雪松致吴克茵 289
吴克茵致曹雪松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