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在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开幕词&朱佳木 1
特约论文 9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朱佳木 11
八十年代的中国轻工业&杨波 46
历史的回顾——社会主义中国审计制度的创建&于明涛 68
关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回顾&宿世芳 82
毛泽东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民主政治建设&梁柱 88
“邓陈合作”与第二次历史转折&程中原 112
入选论文 147
论国史研究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刘国新 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订、修改与修正的历史考察&李正华 162
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1954年国家与政府领导体制变化为中心&李格 184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与江泽民的理论创新&王先俊 207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五、六十年代的执政党建设&王双梅 221
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期我国国家性质的转变——简论新民主主义国家及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周鸿 243
从村民自治实践进程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管廷莲 261
互选·互动·互进·互赢——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曾长秋 278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有关民主法制建设思想述评&李月兰 石维行 290
新中国民主建设的成就与新世纪民主发展刍议&张湘霓 302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转变理论的具体实现形式&姚会元 318
八大前后党对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判断与三中全会后的“大政策”调整&余新华 3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实践&李养弟 韩英 362
从“民族自决”到“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李成武 376
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及其成功实践&何仲山 陈韩生 388
论“文化大革命”的起因&鲍振芳 405
目标·手段·自主需要——人民公社制度兴衰的思考&刘娅 422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三次重大改革比较研究&范希春 438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曾丽推 459
改革开放23年中国实证经济特点分析&孙学文 477
周恩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若干规律的重大贡献&张寿春 512
刘少奇经济策略思想的几点探讨&石维行 531
六十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经济调整的思想&蒋永青 547
试论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武力 高伯文 563
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王骏 594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沈宗武 615
中国共产党与新时期私营经济的发展&齐芳 625
中共中央对金融问题的认识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钟瑛 638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李文 660
从建设工业城市到提高城市竞争力——新中国城建理念的演进(1949-2001)&董志凯 679
略论江泽民的“三农”思想&陈海秋 698
安徽农村税费改革实践与意义&胡卫星 717
下卷 731
试论六七十年代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夏杏珍 731
新时期以来文化产业建设考察&孙丹 74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李敦送 廖世仁 773
新中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卓晴君 795
概论我国卫星气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张海东 陈少峰 807
西部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陈志宇 815
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姚力 820
从《当代江西简史》的编纂探析地方史的编写规律&危仁晸 黄慕亚 万红燕 832
论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王善中 842
概论1949-1956年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师吉金 859
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王瑞芳 876
土改以来农民家庭人口生存条件分析——立足于冀南农村的考察&王跃生 897
当代中国乡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李永芳 919
中俄两国转型时期贫富分化问题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关海庭 938
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期北京社会习俗的变革&张蒙 杨文利 967
天津娼业改造问题述论:1949-1957&江沛 989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关系的历史考察——以三线建设与西部开发为视角&陈东林 1019
理性认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大备战”&徐奎 10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进程&叶晖南 1063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国防工业的初步整顿&刘志青 1078
科技强军推动军队质量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于化民 1097
战后国际关系与“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丁明 1113
独立自主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张勉励 1127
冷战与中国对外战略的演变——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肖冬连 1141
试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对外开放思想&曹普 1158
“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王奇 1175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高正礼 1190
简析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对日政策的形成&石善涛 1203
近几年关于战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美国关系研究综述&叶张瑜 1216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发言&张启华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