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引言 1
南戏与戏文 1
一、关于戏文 1
二、关于徐文长的“……实首之” 2
三、关于“鹘伶声嗽” 3
四、“戏文”与“南戏”有别 4
五、“南戏”一词之使用 6
六、“戏文”一词之涵盖 7
七、“南戏”始于何时 8
八、泉腔南戏 9
九、再释“实首之”一语 10
南戏声腔述略 12
一、专家对戏曲声腔的论述 12
三、杭州、温州南戏声腔记述 14
二、声腔与戏文 14
四、“南戏”有关文本 16
五、宋元南戏与诗词之关系 17
六、南音的主要乐器 18
南音、西音与泉腔南戏 22
甲、南音与西音 22
一、南音的组成 22
二、关于南音的起源 23
三、西音和南音 23
乙、南音与古曲谱 26
一、泉腔与闽语 27
二、南音曲体结构 28
三、明代福建声腔剧种 29
四、福建声腔发展有利条件 31
丙、南音与南戏 33
一、古乐南传 33
二、泉州南音源自唐乐 34
三、泉腔南戏——梨园戏起源于唐代 36
四、南音与七子班的关系 36
五、国外名家对南音的评价 37
傀儡、肉傀儡与小梨园 39
一、唐代木偶已十分兴盛 39
二、傀儡同佛教的关系 41
三、傀儡戏与肉傀儡 43
四、傀儡与小梨园 44
五、傀儡戏给予小梨园七子班的影响 46
(一)演出仪式方面 46
(二)演出科步方面 47
(三)小梨园源自傀儡的系列科步 49
(四)《过殷府》的十八罗汉科 50
六、关于“嗹哑哩唠嗹,嘉礼(傀儡)十八仙” 53
八、关于傀儡是“戏祖” 54
七、小梨园乐曲乐器与傀儡雷同 54
九、关于“唐以人演傀儡” 55
十、小结 55
梨园子弟和小梨园戏 57
一、“梨园”和“梨园子弟” 57
二、简单的历史回顾 58
三、教坊、“梨园子弟”和小梨园戏 60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 63
五、别有特色的器具行头 65
六、演出特点 66
七、跳加冠、面具及其他 67
八、严格的师承关系 67
九、小结 68
宋代杂剧与戏文 69
一、关于杂剧 69
二、南戏演出实况 69
三、关于南戏定义范围 71
四、宋初即有南曲 73
五、关于高则诚及永嘉杂剧 74
六、关于《琵琶记》的一些情况 76
莆仙戏与宋元南戏 78
一、莆仙戏渊源甚早 78
二、剧目多而古老 79
三、古乐曲保存甚多 79
四、有利的社会基础 79
五、宋代歌舞之风甚盛 80
六、音乐家南来入闽 80
七、统治阶级的倡导 81
八、“书会先生”的出现 81
九、“南戏”始于南渡之后 82
十、莆仙戏和泉腔南戏 83
泉腔南戏——杂剧余绪 84
一、杂剧之兴起 84
二、南宋杂剧 85
三、“勾栏”之由来 87
四、“瓦舍”、“才人”及“书会” 87
五、杂剧很“杂” 88
六、宋杂剧的提高 89
七、杂剧馀绪,南戏遗响 90
八、宋代漳、泉禁戏 90
九、由禁戏给予的启示 92
戏路随商路 94
一、海上交通十分发达 94
二、关于“戏路随商路” 95
三、福建的“鲍老社” 96
四、戏文沿商路扩散 97
五、杭州与泉腔南戏 98
六、从文人著作看福建戏优情况 100
七、唐代福州音乐歌舞十分盛行 101
八、明代泉州七子班 103
泉腔南戏生存发展的沃壤 105
一、简单历史回顾 105
二、中原几次移民给予泉州文化的影响 107
三、泉腔南戏 107
四、泉腔南戏生存发展的沃壤 108
(一)语言环境 109
(二)文化环境 110
(三)造型艺术繁荣 110
(四)政治环境 111
(五)经济基础 112
(六)唐宋泉州宗教兴盛 112
五、宗教与戏曲 113
(一)关于“唠哩琏” 114
(二)宗教对戏曲的影响 114
(四)南戏中的法曲 115
(三)“啰哩嗹”的内涵 115
六、泉州宋代文化风尚的遗存 116
梨园戏三个流派述略 119
一、“下南”流派剧目特点 119
二、宣和间的泉腔南戏 120
三、关于南戏始于光宗朝 121
四、关于七子班 122
五、七子班的特点 122
六、关于“上路”流派 123
七、三个流派的内在联系 124
八、几个特点 125
梨园的传统剧目《荔镜传》 127
一、唱本丰富了戏曲 128
二、《陈三五娘》的海内外版本 129
三、泉州人写泉州戏 131
简单的结语 133
后记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