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音乐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群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03024405
  • 页数:4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源流,分类,结构形式,音阶调式及旋法特点,词曲关系,演唱,曲调发展手法,乐队及伴奏,典型曲调考析以及继承与革新十章内容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 源流 1

第一节 云南花灯概况 1

(一)活动简况 2

(二)表演形式 3

第二节 花灯的缘起 6

第三节 云南花灯音乐的传入及衍变 8

(一)明末至清初的花灯音乐 9

(二)清乾隆至清末的花灯音乐 12

(三)辛亥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的花灯音乐 18

第四节 地域性花灯音乐风格的形成 20

(一)昆明、呈贡花灯音乐 20

(二)玉溪、华宁花灯音乐 21

(三)元谋、禄丰花灯音乐 21

(四)姚安、大姚、楚雄花灯音乐 22

(五)弥渡、祥云、宾川花灯音乐 23

(六)建水、蒙自花灯音乐 23

(七)嵩明、罗平、师宗花灯音乐 24

(八)巧家、宣威花灯音乐 25

(九)保山、腾冲花灯音乐 26

(十)丘北、广南花灯音乐 27

第五节 “新灯”的音乐改革 28

第二章 分类 32

第一节 花灯、花灯音乐的概念及范围 33

(一)“花灯”的语词含义 33

(二)云南花灯及其音乐的概念范围 36

第二节 花灯音乐的逻辑划分 38

(一)唱腔 41

第三节 传统花灯音乐分类 41

(二)器乐曲 51

第四节 新编花灯音乐分类 54

(一)唱腔 54

(二)器乐曲 56

第三章 结构形式 61

第一节 曲调结构 61

(一)单段体 62

(二)二段体 96

(三)多段体 100

(四)变化结构 107

第二节 唱段和剧(节)目音乐构成 119

(一)唱腔体制 119

(二)唱段音乐构成 120

(三)剧(节)目音乐构成 121

第四章 音阶调式及旋法特点 125

第一节 音阶调式 125

(一)音阶 125

(二)调式 128

(三)转调和暂转调 136

(四)终止方式 138

第二节 旋法特点 138

(一)区域性的旋法特点 138

(二)共同性的旋法特点 155

第五章 词曲关系 164

第一节 方言声调与曲调的关系 164

(一)云南方言声调 164

(二)方言声调对音程的影响 165

(一)词拍与顿逗 167

第二节 唱词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167

(二)唱词节奏与音乐节奏 171

(三)唱词节奏思维对音乐节奏的影响 176

第三节 唱词结构与曲调结构的关系 179

(一)词曲结合的一般情况 179

(二)唱词结构与曲调结构 181

第四节 衬词的功能 190

(一)衬词的类别 190

(二)衬词的功能 193

(一)角色行当及声型特征 201

第六章 演唱 201

第一节 声型特征及演唱形式 201

(二)演唱形式 202

第二节 演唱特点 202

(一)润腔特点 202

(二)加花式演唱 214

(三)戏剧化演唱 221

第七章 曲调发展手法 228

第一节 曲调的形成方法 228

(一)构成方法 229

(二)连接方法 248

第二节 曲调的衍变方法 253

(一)改变旋律进行 253

(二)变化曲调结构 262

(三)改变曲趣 273

第八章 乐队及伴奏 275

第一节 乐队配置 275

(一)乐队组成 275

(二)乐队位置 276

(三)定调定弦 277

第二节 伴奏手法 278

(一)跟腔伴奏 278

(二)加花伴奏 278

(三)固定谱式伴奏 279

(四)衬垫式伴奏 279

(五)多种定弦伴奏 280

第三节 主要乐器 283

(一)曲牌及通用过门 285

第四节 器乐曲 285

(二)锣鼓点 291

第九章 典型曲调考析 293

第一节 明清俗曲 294

(一)[打枣竿] 294

(二)[挂枝儿] 301

(三)[倒扳桨] 302

(四)[金纽丝] 308

(五)[寄生草] 312

(六)[离亲调] 315

(七)[叠断桥] 316

(八)[三更天] 319

(九)[闹五更] 321

(十)[虞美情]、[剪剪花] 329

第二节 小调 331

(一)[花鼓调] 331

(二)[扬调] 334

(三)[双叠调] 342

(四)“采茶调” 343

(五)[货郎调] 351

(六)[放羊调] 355

(七)[朝山调]、[大绣香袋]、[一篷藤] 358

(八)[出门板]、[走板] 362

(九)[五里塘] 365

(十)[太平年] 367

(十一)[十大姐] 372

(十二)[绣荷包]、[采花调]、[绣荷包]([五里亭]) 376

(十三)[财门调] 383

(十四)“打岔调” 384

第三节 戏腔 389

(一)[补缸调]、[莲花落]、[打戒箍] 389

(二)[筒筒腔] 396

(三)[勾腔]、[三板] 409

(四)[一压三] 419

第四节 其他曲调 422

(一)[道情] 422

(二)[全十字] 424

(四)[小小勾担] 425

(三)[小寡妇上坟] 425

(五)[跑谱] 429

第十章 继承与革新 433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概况 433

第二节 作曲方法的继承及借鉴 436

(一)主辅曲调结合的唱腔布局方式 437

(二)曲调为基础的唱段构成原则 438

(三)编创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441

(四)板式变化手法的借鉴 454

(五)少数民族音乐及其他音乐的吸收 459

(六)其他作曲手法的运用 470

第三节 演唱方法的改进与提高 478

(一)演唱方法的学习借鉴 479

(二)男女分腔的探索 480

第四节 乐队的加强和伴奏手法的丰富 481

(一)乐队编制的完善 481

(二)伴奏手法的丰富 482

(三)打击乐的发展 482

附录一:本书谱例索引 485

附录二:本书谱例来源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