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绪论 1
第一章美的本质 15
第一节探索美的历史资料和理论前提 15
一、历史上探索美的几条途径 15
二、探索美的理论前提 22
第二节美的根源 25
一、美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25
二、劳动创造美 28
第三节美的本质 31
一、从本体论角度看美的本质 32
二、从价值论角度看美的本质 37
第四节美的特征 39
一、客观社会性 39
二、具体形象性 42
三、情感感染性 44
第一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48
第二章美的构成 48
一、美与真的关系 49
二、美与善的关系 51
三、真、善、美的统一 53
第二节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54
一、美的形式的涵义及其分类 54
二、形式美的形成 56
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 57
一、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59
第三节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与组合规律 59
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68
第三章美的存在领域 79
第一节 自然美 79
一、自然美的涵义 79
二、自然美的特征 84
三、自然美的分类 86
第二节社会美 88
一、社会美的涵义 88
二、社会美的主要特征 91
三、社会美的分类 93
一、人的美的特征 96
第三节人的美 96
二、人的美的要素:内在美和外在美 97
三、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101
第四节艺术美 104
一、艺术美的本质 104
二、艺术美的特征 106
三、艺术美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11
一、优美与壮美的区分 121
第四章 审美范畴 121
第一节优美与壮美 121
二、优美与壮美的表现 122
三、优美与壮美的特点 125
第二节崇高与滑稽 128
一、崇高 128
二、滑稽 134
三、崇高与滑稽的结合和转化 136
一、悲剧 138
第三节悲剧和喜剧 138
二、喜剧 145
三、悲喜剧 149
第五章美感的本质 152
第一节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152
一、美感的产生 152
二、美感的发展 156
第二节美感的本质 158
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感本质的几种看法 158
二、美感的本质 165
第三节美感的特征 166
一、直觉性 166
二、愉悦性 169
三、功利二重性 171
第四节美感的表现形态 174
一、美感的横向形态 174
二、美感的纵向形态 181
一、感知 184
第一节美感的心理因素 184
第六章美感的心理分析 184
二、想象 189
三、情感 192
四、理解 194
第二节美感的心理过程 196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196
二、美感的心理过程 198
第三节美感的心理结构 204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起源和积淀 204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描述 208
三、审美心理结构的本质特征 212
第七章审美意识 215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实质和特点 215
一、审美意识的实质 215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 219
三、审美个性 222
一、审美理想的涵义 225
第二节审美理想 225
二、审美理想的历史发展 226
三、审美理想最集中的表现形式 228
四、审美理想的作用 229
第三节审美趣味 230
一、审美趣味的涵义 230
二、审美趣味的共同性 232
三、审美趣味的差异性 233
一、审美有没有标准 238
第四节审美标准 238
二、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241
三、审美标准的历史性 243
第八章 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247
第一节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247
一、 “美的规律”的提出及其意义 247
二、美的规律的涵义 249
第二节美的创造的思维规律 255
一、美的创造要用形象思维 255
二、美的创造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257
三、美的创造中的灵感 262
第三节创造主体的审美修养 264
一、健全而灵敏的感官 265
二、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266
三、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性和高超的创造技巧 268
第九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创造 270
第一节现实美的创造 270
一、自然环境的美化 271
二、社会生活的美化 274
三、人自身的美化 277
第二节艺术美的创造 281
一、艺术美创造的实质 281
二、艺术美创造的过程 284
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298
第十章美育的基本原理 306
第一节美育的形成及其性质、特点 306
一、美育的形成 306
二、美育的性质 309
三、美育的特点 312
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318
一、美育的地位 318
二、美育的作用 320
第三节美育的任务 325
一、培养审美感受力 326
二、培养审美鉴赏力 327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329
第一节美育的内容 332
第十一章美育的内容和途径 332
一、自然美的独特价值 334
二、社会美的独特价值 336
三、艺术美的独特价值 339
第二节美育的途径 342
一、家庭美育 343
二、学校美育 346
三、社会美育 358
后 记 363
附 录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