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时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长城著
  • 出 版 社: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1719603
  • 页数:4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当代散文作品集。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1

一、地理环境 2

二、社会政治环境 4

三、民族和人文条件 6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形式 9

一、文化与文明 1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12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 16

一、理论系统的特别 16

二、表述方式的特别 19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 21

一、文化与时代 22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 25

第一章 先秦诸子文化(上) 28

第一节 先秦诸子文化概述 28

一、“诸子百家”的缘起 28

二、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时代 31

三、奴隶制解体与“官”“师”分离 33

第二节 诸子之一——孔子 34

一、生平与著述 34

二、宗教天命思想 36

三、哲学的最高概念——“仁” 38

四、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40

五、经济思想 44

六、教育思想 47

七、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50

第三节 诸子之二——老子 51

一、老子与《老子》 51

二、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 54

三、老子对于社会的应对策略 57

四、个人处世原则 60

五、简短评论 61

第四节 诸子之三——墨子 63

一、《墨子》一书及其内容 64

二、墨子对旧贵族的批判 65

三、墨子的宗教观 68

四、关于“非攻”“兼爱”说 69

五、“三表法”——“非命” 71

六、墨子学说的阶级属性及其历史地位 73

第二章 先秦诸子文化(下) 75

第五节 诸子之四——孟子 75

一、孟子与《孟子》 75

二、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 76

三、孟子的经济政治思想 80

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4

五、修身与治国 85

六、义利之辩 89

第六节 诸子之五——荀子 91

一、荀子和稷下学宫 91

二、综各家之长,制天命而用之 93

三、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国富民 96

四、荀子的其他思想 103

五、对荀子思想的简评 109

第七节 诸子之六——庄子 111

一、庄子与《庄子》 112

二、庄子终身不做官的启示 113

三、充满矛盾的人生观 118

四、人与自然的思想 121

五、避世的社会观 124

第八节 诸子之七——韩非子 126

一、韩非与《韩非子》 126

二、思想来源及前期法家 127

三、法、术、势的统一 129

四、韩非的其他思想及其历史悲剧 134

第三章 先秦其他文化典籍 139

第一节 《尚书》 139

一、敬德保民 140

二、慎罚与用贤 142

第二节 《周易》 143

一、宇宙发生论 144

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46

三、务实求真的统御思想 149

四、倡导社会进步和选贤任能 150

五、富国强兵思想 152

六、《周易》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153

第三节 《管子》 155

一、管仲其人其事 155

二、《管子》中的哲学思想 156

三、《管子》中的富国富民思想 160

四、礼法并重与顺民心的思想 163

第四节 《大学》与《中庸》 165

一、《四书》之由来 166

二、《大学》的基本内容 167

三、《中庸》的思想主旨 169

四、《大学》《中庸》的历史地位 172

第五节 《吕氏春秋》 173

一、“太一”一元论的宇宙观 174

二、社会政治思想 176

三、富国裕民的经济思想 179

第四章 两汉文化——经学 182

第一节 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 182

第二节 汉初的“黄老之学” 187

一、关于“黄老之学” 187

二、曹参相齐与无为而治 187

三、陆贾及其《新语》的黄老思想 189

四、司马迁父子的“黄老思想” 192

五、汉文帝、景帝的“黄老之治” 194

第三节 贾谊及其《新书》——“经学”的前奏 201

一、贾谊对汉王朝的“忠告” 202

二、贾谊对恢复“仁义”“礼法”的主张 203

三、《治安策》 205

四、贾谊的哲学思想 207

第四节 《淮南子》——儒道合流 209

一、宇宙的最高范畴——道 210

二、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 211

三、形、神关系 213

四、社会政治思想 214

第五节 董仲舒及其哲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17

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218

二、董仲舒的人性论 219

三、封建大一统的伦理思想 221

四、三统说的历史观 224

第六节 谶纬迷信与经学神学化 226

一、谶纬流行及其时代背景 226

二、经学的神学化 228

第七节 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231

一、杨雄、桓谭的无神论思想 231

二、古文经学与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233

三、张衡、王符、仲长统对神学的批判 234

第八节 王充对两汉文化的批判与总结 237

一、王充哲学思想的产生 237

二、“天”是物质的——对董仲舒的宗教之天的批判 239

三、“天人关系论”——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240

四、“天道自然论”——对宗教神学的“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241

五、“形神论”——对唯心论的鬼神论的批判 242

六、《知实》与《实知》——对谶纬神学荒诞虚妄的批判 243

七、关于“人性”和“天命”的学说 244

八、宿命论的历史观 245

九、王充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48

第五章 魏晋文化——玄学 249

第一节 玄学文化与社会时代 249

一、魏晋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250

二、“门阀世族”和“九品中正制” 251

三、玄学文化的产生 253

第二节 “贵无论”与“崇有论”——玄学文化的主旨 254

一、玄学的第一阶段——贵无论 255

二、玄学的第二阶段——崇有论 258

三、玄学的第三阶段——无无论 260

第三节 “名教”和“自然”——玄学文化的人生观 262

一、名教出于自然 262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264

第四节 玄学化的佛学与范缜的反佛 268

一、佛教的传入 269

二、魏晋时期的佛学 270

三、范缜的反佛理论 273

第六章 隋唐文化——佛学 277

第一节 隋唐社会与佛学文化 277

一、隋唐的经济与政治 277

二、儒、释、道的竞存 280

三、反佛(老)以重振儒风 283

第二节 隋唐佛学的主要思想 284

一、佛学的方法——止观 285

二、宇宙生成论 286

三、佛教的认识论 288

第三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倡儒思想 291

一、韩愈及其《原道》、《原性》 292

二、李翱的复性说 294

三、扬儒以斥佛老 296

第四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思想 298

一、柳、刘对“气一元论”的发展 298

二、柳、刘的“天人关系” 301

三、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302

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理学 305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与文化 305

一、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和政治 305

二、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和文化 308

第二节 “北宋五子”和朱熹 310

一、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 310

二、濂学及《太极图说》 312

三、邵雍的象数学 312

四、关学及其哲学思想 313

第三节 程朱理学 317

一、最高的哲学范畴——理 317

二、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论 320

三、“理一分殊”——一理与万理 322

四、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说 324

五、程朱理学的人性论 327

六、“天理”“人欲”之辩 329

七、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 332

第四节 陆王心学 334

一、最高哲学范畴——心 334

二、朱陆之争——鹅湖之会 336

三、“心学”的认识论——致良知 339

第五节 宋明理学批判 341

一、陈亮对理学的批判 341

二、罗钦顺对理学的批判 343

三、王廷相对理学的批判 344

四、李贽对理学的批判 345

五、黄宗羲对理学的批判 348

六、顾炎武对理学的批判 350

七、王夫之对理学的批判 351

第八章 中西文化的冲突 359

第一节 “经世致用”——龚自珍和魏源的思想 361

一、龚自珍的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362

二、魏源的批判时弊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364

三、龚自珍对传统文化的改铸 366

第二节 砸孔子牌位的“太平天子”洪秀全 368

一、洪秀全对传统文化的抨击 369

二、上帝的救世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372

第三节 康有为既守旧又维新的思想 374

一、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思想 375

二、改良主义的哲学基础 377

三、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381

第四节 启蒙思想家——严复 384

一、崇尚竞争,主张进化 385

二、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387

第五节 中西文化的融合——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90

一、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二元论” 391

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393

三、中西参用的“三民主义”学说 394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397

第一节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397

第二节 易白沙、李大钊、吴虞对儒学的批评 401

第三节 鲁迅、胡适对儒学的批评 404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407

一、早年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407

二、中年时期提出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方针 409

三、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 411

第五节 对冯友兰关于哲学遗产继承的批判 415

一、冯友兰的生平与著述 416

二、以中西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 418

三、关于文化遗产继承的批判 419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 426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 427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 428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 433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 436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生 436

二、理想人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40

三、邓小平“人学”思想与传统文化 445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当代自然和社会 449

一、环境污染的威胁 450

二、人与社会的矛盾 452

三、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455

附:变与不变的哲学——冯友兰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之精神 465

一、从哲学及其功用性质看冯学体系 466

二、从“天人合一”论看冯学体系 471

三、从《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总结看冯学体系 475

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