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连印,崔占吉主编;河北省高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1118493
  • 页数:790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建置 49

第一章 境域 位置 49

第二章 建置沿革 49

第三章 行政区划 51

第一节 清代 51

第二节 民国时期(1912~1936年) 53

第三节 解放后 55

第一节 县城 58

第四章 城镇乡村 58

第二节 镇乡 59

第三节 村 64

第二编 自然环境 75

第一章 地质地貌 75

第一节 地质 75

第二节 地貌 76

第二章 气候 76

第二节 日照和太阳辐射 77

第一节 四季特征 77

第三节 温度 78

第四节 降水 81

第五节 风 82

第六节 物候 84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85

第三章 水文 87

第一节 河流 87

第二节 地下水 88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90

第四章 土壤 90

第二节 土壤肥力 91

第五章 自然资源 94

第一节 土地 94

第二节 矿藏 94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 95

第四节 水资源 95

第六章 自然灾害 96

第一节 人口数量 99

第一章 人口状况 99

第三编 人口 99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01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02

第一节 年龄构成 102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04

第三节 民族构成 105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05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06

第六节 婚姻状况 106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07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07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09

第四章 人口控制 110

第一节 政策措施 110

第二节 节育绝育 110

第三节 晚婚优生 112

第五章 姓氏 113

第一节 姓氏变迁 113

第二节 部分姓氏来源及分布 113

第三节 姓氏录 116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略 119

第四编 经济总清 119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22

第一节 经济成份 122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22

第三节 农业工业内部结构 123

第三章 居民生活 126

第一节 农民生活 126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132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37

第五编 农业 137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 137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39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41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142

第二章 农作物 143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43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50

第一节 种植区划 153

第三章 农技农艺 153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54

第三节 农田建设 155

第四节 品种 156

第五节 施肥 158

第六节 栽培技术 159

第七节 植物保护 161

第四章 农作机具 162

第一节 种类 162

第二节 管理使用 165

第三节 农机供应 168

第六编 林业 172

第一章 林木果园 172

第一节 林木品种及分布 172

第二节 果树果园 174

第二章 植树造林 176

第一节 育苗 176

第二节 四旁植树 176

第四节 农田林网 177

第三节 成片造林 177

第五节 农桐间作 178

第三章 林业科技 179

第一节 科技队伍 179

第二节 栽培管理 179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80

第四章 林业管理 1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1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81

第一节 品种 182

第五章 花卉 182

第二节 栽培 183

第七编 畜牧业 186

第一章 畜禽种类 186

第一节 耕畜 186

第二节 家畜 187

第三节 家禽 189

第四节 其它 190

第二章 饲养管理 192

第一节 饲料 192

第二节 饲养方式 193

第三节 畜牧场与专业户 194

第四节 新技术应用与推广 194

第三章 疫病防治 195

第一节 畜禽疫病 195

第二节 防治措施 195

第三节 检疫制度 196

第四节 防治队伍 196

第四章 管理机构 196

第一节 洪涝治理 198

第一章 水利工程 198

第八编 水利 198

第二节 灌溉工程 199

第二章 提水和打井机具 202

第一节 提水机具 202

第二节 打井机械 203

第三章 抗旱防汛 203

第一节 抗旱 203

第二节 防汛 204

第一节 西部丘陵干旱贫水区 206

第四章 水利区划 206

第二节 南部深水位区 207

第三节 山前平原富水区 207

第五章 县外工程 208

第一节 兴修水库 208

第二节 治理海河 208

第三节 打井 209

第六章 水利管理 2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9

第二节 水利工程管理 210

第九编 工业 212

第一章 经营体制 212

第一节 私营工业手工业 212

第二节 县办集体工业 213

第三节 国营工业 214

第四节 乡(镇)村工业 215

第二章 工业门类 216

第一节 化学工业 217

第二节 机械五金工业 218

第三节 纺织工业 220

第四节 农产品加工业 221

第五节 建材工业 222

第六节 玻璃制品工业 223

第七节 陶瓷工业 224

第八节 采矿冶炼工业 224

第九节 服装皮革工业 225

第十节 食品工业 226

第十一节 印刷工业 2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7

第三章 工业管理 227

第十二节 木器制造业 227

第二节 企业管理 228

第十编 交通邮电 232

第一章 交通线路 232

第一节 古道 232

第二节 公路 233

第三节 铁路 235

第二章 车站 235

第一节 高邑火车站 235

第一节 古道桥梁 236

第二节 高邑汽车站 236

第三章 桥涵 236

第二节 公路桥梁 237

第三节 铁路桥梁 238

第四节 涵洞 238

第四章 客货运输 240

第一节 公路运输 240

第二节 铁路运输 242

第一节 公路工程 243

第五章 交通管理 243

第二节 公路养护 244

第三节 公路绿化 244

第四节 文明路建设 245

第五节 养路征费 245

第六节 交通监理 247

第七节 管理机构 248

第六章 邮电 249

第一节 邮政 249

第三节 电报 251

第二节 电话 251

第四节 管理 252

第十一编 能源 255

第一章 电力 255

第一节 电力设施 256

第二节 电力供应 259

第三节 电力管理 261

第二章 燃料 264

第一节 煤炭 264

第二节 石油 265

第三节 节约燃料 266

第三章 新能源 266

第一节 沼气 266

第二节 太阳能 267

第十二编 商业 270

第一章 商业体制 270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 270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271

第三节 国营商业 274

第四节 集市贸易 276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78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278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281

第三节 生活资料购销 284

第三章 饮食服务 290

第一节 饮食业 290

第二节 服务业 291

第一节 机构 292

第四章 物资供应 292

第二节 供应 293

第五章 外贸 296

第一节 机构 296

第二节 出口商品 296

第十三编 粮油 299

第一章 粮油市场 299

第一节 国营市场 300

第二节 议购议销市场 300

第三节 集贸市场 300

第一节 自由购销 301

第二章 粮油购销 301

第二节 统购统销 302

第三节 议购议销 309

第三章 粮油储运 310

第一节 粮油储备 310

第二节 粮油调运 312

第四章 粮油加工 313

第一节 粮食加工 314

第二节 油料加工 314

第五章 粮食机构 315

第三节 饲料加工 315

第十四编 财税 317

第一章 财政 317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17

第二节 财政收支 318

第三节 财政管理 325

第四节 债券 327

第二章 税务 328

第一节 明清税收 328

第二节 民国税收 329

第三节 建国后税收 333

第四节 税务机构 339

第十五编 金融 342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42

第一节 典当银号 342

第二节 信用社 342

第三节 银行 343

第二章 货币 34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货币 344

第二节 建国后货币 345

第三章 存款储蓄 346

第一节 单位存款 346

第二节 城乡储蓄 347

第四章 信贷结算 349

第一节 高利贷 349

第二节 农业信贷 350

第三节 工商信贷 352

第四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354

第五节 结算 355

第二节 保险业务 356

第五章 保险 356

第一节 保险机构 356

第十六编 城乡建设 357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57

第一节 机构 357

第二节 县城建设 358

第二章 乡村建设 360

第一节 乡村房舍 360

第二节 乡村公共设施 361

第三节 乡村建房规划 361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362

第一节 房产管理 362

第二节 土地管理 363

第四章 建筑 363

第一节 建筑材料 363

第二节 施工队伍 363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64

第一节 污染 364

第三节 施工能力 364

第四节 施工工艺 364

第二节 治理 365

第十七编 经济综合管理 36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3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7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368

第二章 统计管理 3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4

第二节 统计制度 374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75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375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377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378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379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80

第四章 物价管理 38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81

第二节 监督检查 381

第三节 物价控制 382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385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385

第二节 计量管理 387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388

第六章 审计监督管理 388

第一节 审计机构 388

第二节 审计工作 389

第十八编 党派群团 391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391

第二章 人民群众团体 393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93

第二节 青年组织 395

第三节 妇女组织 398

第四节 农民组织 401

第五节 商业组织 401

第六节 其它组织 402

第十九编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405

第一章 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405

第一节 党组织的创建 405

第二节 党的发展 406

第一节 县委 408

第二章 组织机构 408

第二节 县委工作机构 413

第三节 基层组织 414

第三章 县委领导工作概要 416

第一节 执政前的主要革命活动 416

第二节 执政后的重大决策 419

第四章 县委的部门工作 424

第一节 组织工作 424

第二节 宣传工作 428

第三节 统一战线工作 430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 431

第五节 党校工作 432

第五章 会议 432

第一节 党的代表大会 432

第二节 县委重要会议 434

第二十编 政权 政协 437

第一章 权力机构 43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3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440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445

第二章 人民政府 447

第一节 县级政府机构 447

第二节 基层政权 454

第三节 政务辑要 455

第三章 旧政权机构 461

第一节 清及清以前县衙 461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46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69

第四章 人民政协 469

第二节 政协会议 470

第三节 活动纪略 471

第二十一编 劳动人事 473

第一章 管理机构 473

第一节 人事管理机构 473

第二节 劳动管理机构 473

第二章 干部 474

第一节 干部状况 474

第二节 干部管理 475

第三节 干部来源 476

第三章 职工队伍 477

第一节 职工人数 477

第二节 职业构成 478

第三节 职工调动 481

第四章 劳动就业 482

第一节 用工制度 482

第二节 就业安置 483

第一节 工资 484

第五章 工资奖金 484

第三节 劳动服务公司 484

第二节 奖金 486

第六章 劳保福利 487

第一节 劳动保护 487

第二节 保险福利 488

第二十二编 公安司法 491

第一章 人民公安 491

第一节 机构 491

第二节 除奸抗日 492

第四节 清查登记与镇压反革命 493

第三节 打击“还乡团” 493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494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496

第七节 治安管理 496

第八节 武装看守 497

第九节 人民消防 498

第二章 人民检察 498

第一节 机构 498

第三节 案件检察 499

第二节 检察制度 499

第四节 办理经济案件 500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00

第三章 审判 500

第一节 机构 500

第二节 审判制度 501

第三节 案件审判 502

第四节 案件复查 50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04

第一节 机构 504

第四节 民事调解 505

第二节 法律顾问 505

第三节 公证工作 505

第五节 法制宣传 506

第二十三编 民政 509

第一章 拥军优属 509

第一节 支前拥军 509

第二节 优待抚恤 510

第一节 志愿兵安置 513

第二节 义务兵安置 513

第二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14

第三节 功、残军人安置 514

第三章 社会福利 514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514

第二节 弃婴收养 515

第四章 救济 515

第一节 灾害救济 515

第二节 济困扶贫 517

第三节 收容遣送 517

第一节 婚姻登记 518

第五章 婚丧管理 518

第六章 人民信访 519

第二节 殡葬改革 519

第七章 民政机构 520

第二十四编 军事 521

第一章 地方武装 521

第一节 旧政权地方武装 521

第二节 人民武装 522

第一节 旧政权兵制 523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制 523

第二章 兵役制度 523

第三章 民兵 525

第一节 民兵组织 525

第二节 民兵活动 525

第四章 兵事 527

第一节 五代 527

第二节 清代 528

第三节 民国前期 528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 529

第五章 驻军过军 531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 531

第六章 兵祸 532

第二十五编 教育 537

第一章 教育方针 537

第二章 普通教育 539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39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40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42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546

第一节 师范教育 546

第三章 职业教育 546

第三节 职业中学教育 547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47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547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548

第三节 电视函授教育与自学考试 548

第五章 教师队伍 549

第一节 教师来源及素质 549

第二节 教师地位 550

第三节 教师待遇 5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3

第二节 教学研究 553

第六章 教育管理 553

第三节 教育经费 554

第四节 校舍建设 556

第五节 勤工俭学 556

第一章 机构 5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7

第二十六编 科技 557

第二节 科研机构 558

第三节 团体组织 558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5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59

第二节 人员构成 560

第三章 科技管理 561

第一节 干部管理 561

第二节 计划管理 561

第三节 经费管理 562

第五节 科普管理 563

第四节 情报管理 563

第四章 科技成果 564

第一节 工业科技成果 564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 565

第五章 气象水文测报 568

第一节 气象测报 568

第二节 水文测报 568

第二节 防震工作 569

第六章 防震 56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69

第二十七编 文化 572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572

第一节 文化馆、站 俱乐部 572

第二节 图书馆 573

第三节 档案馆 573

第四节 新华书店 574

第二章 文艺活动场所 575

第一节 剧场 575

第六节 文物保管所 575

第五节 电影放映公司 575

第二节 影院 576

第三章 文艺团体 576

第一节 农村戏班 576

第二节 专业剧团 581

第四章 文学艺术 582

第一节 花会 582

第二节 文学创作 583

第三节 书画剪纸 584

第四节 音乐舞蹈 586

第五章 新闻 587

第一节 通讯报道 587

第二节 报纸 588

第三节 广播 588

第四节 电视 589

第六章 文物 589

第一节 古遗址 589

第二节 古墓葬 591

第三节 碑刻墓志铭 592

第四节 古建筑 593

第五节 馆藏文物 594

第六节 革命文物 595

第二十八编 卫生 597

第一章 医疗队伍 597

第一节 中医 597

第二节 西医 59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598

第一节 高邑县医院 599

第二章 医疗单位 599

第二节 高邑县中医院 600

第三节 中心卫生院 600

第四节 乡卫生院 601

第五节 农村保健站(室) 601

第六节 学校厂矿医疗室 601

第三章 卫生保健 603

第一节 妇幼保健 603

第二节 防疫灭病 605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610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 611

第一节 公费医疗 611

第四章 医疗制度 611

第五章 药品经营和管理 612

第一节 药品经营 612

第二节 药品管理 614

第六章 行政机构医政 614

第一节 行政机构 614

第二节 医政 615

第一节 学校体育 618

第一章 体育活动 618

第二十九编 体育 618

第二节 职工体育 619

第三节 农民体育 621

第二章 体育比赛 623

第一节 县办运动会 623

第二节 地区级以上赛事 624

第三章 体育队伍 626

第一节 教练员 626

第二节 人才培养 627

第一节 县体育场 629

第四章 体育设施 629

第二节 基层体育设施 630

第五章 管理机构 630

第三十编 民情习俗 633

第一章 衣食住行用乐 633

第一节 服饰 633

第二节 饮食 634

第三节 居住 635

第六节 娱乐 636

第五节 用器 636

第四节 行路 636

第二章 岁时节日 637

第一节 传统节日 637

第二节 新节日 639

第三节 庙会 639

第三章 婚丧喜庆 640

第一节 婚嫁 640

第二节 丧葬 641

第三节 喜庆 642

第一节 礼俗 643

第四章 礼俗禁忌美德良风 643

第二节 禁忌 644

第三节 美德良风 645

第五章 宗教侨务 645

第一节 宗教 645

第二节 侨务 646

第三十一编 方言谣谚民间传说 647

第一章 方言 647

第一节 语音 647

第二节 词汇 648

第三节 语法特点 658

第二章 谣谚 659

第一节 民谣 659

第二节 儿歌 662

第三节 谚语 665

第四节 歇后语 673

第三章 民间传说 675

第一节 赵南星的传说 675

第二节 地方传说 689

第三节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691

第四节 风俗传说 694

第三十二编 人物 698

第一章 人物传 698

第一节 古代人物传 698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传 703

第二章 人物表 715

第一节 古代官职表 715

第二节 省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717

第三节 本籍部分在外工作人员名录 717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721

附录 759

一、旧志文征 759

二、历次修志情况 771

三、本届修志文件辑存 772

修志始末 774

限外撷要 777

一、1987~1992年大事纪略 777

二、1987~1992年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人名录 785

编后记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