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黎雨,袁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0974391
  • 页数:1198 页
图书介绍:

(上卷) 3

第一篇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 3

第一章生态与环境保护 3

(上 卷) 3

总目录 3

第一篇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 3

第一章生态与环境保护 3

第一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

一、生态学的概念 3

目录 3

二、生态学与生物圈 4

三、生态系统的涵义、结构及组成 6

四、生态系统与食物链 10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 12

六、生态平衡 19

一、环境的概念 24

第二节环境与环境保护 24

二、环境保护的涵义 24

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5

第三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8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8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保护和管理环境 30

三、掌握和利用生态原理,指导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30

四、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32

五、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 32

一、人口增长趋势及特点 34

第一节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 34

第二章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 34

第二章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 34

二、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环境恶化 36

三、我国人口现状与控制 38

四、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40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42

一、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42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44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45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 47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47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48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 51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51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1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51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5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56

第二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59

一、大气臭氧层破坏 59

二、地球温暖化与海平面上升 60

三、大气污染严重 61

四、水体污染与全球性淡水危机 62

五、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 63

六、海洋环境恶化 63

七、森林和生物性资源锐减 64

九、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上升 65

八、垃圾成灾 65

一、从发展战略上认识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 68

第三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68

三、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 69

二、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严格执法,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69

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70

五、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活动 70

四、增加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70

第四章中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74

第四章中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74

第一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74

一、环境保护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74

二、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 75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加强 77

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77

五、环境科技和环境保护产业有了新的发展 78

六、环境保护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有所加强 78

七、国际环境领域的合作与履约取得进展 79

第二节 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79

一、人口剧增 80

二、资源锐减 80

三、生态环境恶化 81

第三节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83

一、人口包袱沉重 83

二、荒漠化形势严峻 83

五、自然灾害频繁 84

四、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环境的恶化 84

六、野生动植物种濒危 84

三、淡水短缺 84

第四节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85

一、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85

七、环境污染严重 85

第五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86

二、对污染物没有合理治理 86

一、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87

二、制止环境继续恶化,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87

三、环境保护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88

四、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88

第六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90

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 90

二、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91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 91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活动 91

五、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92

第一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93

一、坚持邓小平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观 93

第五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3

第五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3

二、坚持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 94

三、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生态环境工作 98

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 100

第二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100

二、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105

三、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的原则 106

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108

第六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112

第一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12

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近期目标 112

第六章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112

二、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目标 113

第二节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施工作要点 114

一、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14

三、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115

二、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变化 115

四、大力防治土地荒漠化 116

五、积极发展我国的生态环保产业 118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23

第二篇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123

二、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组成要素 123

一、生态环境管理的概念 123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 123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23

第二篇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123

三、国家生态环境资源管理 126

四、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30

第二节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 132

一、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体制的概念 132

二、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构 135

三、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 135

四、监督检查 137

五、提供服务 138

一、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职责 139

第三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139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的主要职责 140

三、市(地、自治州、盟、行署)环境保护局的主要职责 141

五、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机构或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 142

四、县(旗、县级市)环境保护局的主要职责 142

六、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43

第四节生态环境管理的范围 143

一、环境污染的控制 144

二、自然生态破坏的监督 144

三、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的管理 145

第二章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46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146

二、生态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分类 146

一、生态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概念 146

第二章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46

第二节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147

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48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49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50

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152

五、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159

六、生态环境社会政策 167

第三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制度 168

一、生态环境规划、计划制度 168

二、环境监测制度 170

三、环境标准制度 172

四、环境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73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74

六、“三同时”制度 176

七、许可证制度 177

第四节环境污染防治制度 178

一、排污收费制度 178

二、现场检查制度 181

三、限期治理制度 182

四、综合利用制度 184

五、防止污染转嫁制度 187

六、污染事故强制应急制度 188

第五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189

一、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89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禁限制度 191

三、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制度 193

四、自然资源补救制度 194

第三章生态环境管理决策 198

一、决策与环境管理决策概念 198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98

第三章生态环境管理决策 198

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分类和层次 199

第二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内容和程序 201

一、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内容 201

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程序 201

三、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原则 202

四、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体系 203

第三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技术和方法 204

一、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技术 204

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方法 205

第四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214

一、在社会经济发展活动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 215

二、充分发挥决策主体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中的作用 216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其他相关途径 217

一、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分类 219

第四章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219

第四章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219

第一节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 219

二、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方法 220

第二节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执行 226

一、明确问题 227

二、审议可能采取的方案 227

一、费用—效益分析(CBA) 228

五、方案效果的评定 228

第三节生态环境管理方案的评估方法 228

四、执行规划或计划 228

三、拟定方案实施规划或计划 228

二、费用—有效性分析法 240

三、环境管理系统结构方案的评估方法 243

第四节环境审计 252

一、环境审计的含义 252

二、环境审计的作用 252

三、环境审计的程序 253

四、审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254

一、环境规划的含义 256

第五章生态环境规划管理 256

第一节生态环境规划管理概述 256

第五章生态环境规划管理 256

四、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257

三、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 257

二、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257

五、生态环境规划的作用 258

第二节环境预测 259

一、环境预测的基本内容 259

二、环境预测方法 260

一、编制生态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271

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271

第三节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和说明 271

三、环境预测分析 273

四、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目标 274

五、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277

六、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277

第四节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277

一、生态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案设计 279

二、自然保护规划方案的设计 281

三、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的设计 282

第五节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 288

一、实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289

二、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的工作程序 290

第六章生态环境质量管理 291

第一节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概述 291

一、环境质量管理的涵义 291

二、环境质量管理的类型 291

三、环境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291

第六章生态环境质量管理 291

四、环境质量管理程序 293

第二节环境标准和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管理 293

一、环境标准的涵义 293

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简介 296

三、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297

第三节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 299

一、布点、采样、样品储存和运输 299

二、分析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301

一、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302

第四节环境质量评价管理 302

五、加强环境监测本身的管理 302

三、标准参考物的质量控制 302

四、监测数据的处理 302

二、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预断评价) 304

第五节环境质量管理方法 309

一、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方法 309

二、水环境质量管理方法 313

三、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方法 318

四、综合环境质量管理方法 320

第六节污染物的总量控制 320

一、总量控制涵义 320

二、环境容量的计算 322

三、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 327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产生与发展 329

第七章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29

第一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概述 329

第七章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29

二、分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基本理论与依据 333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内涵和特点 337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形式、类型和层次 340

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 344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要求 344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345

第三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运行程序 354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运行程序框架 354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或指标)的制定 355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或下达) 356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 357

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与奖惩 360

六、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配套政策 361

附录: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代拟稿) 363

第四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其他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关系 367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 367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中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371

第五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典型实例分析 376

一、广东、青岛等省市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76

二、天津市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78

附录:责任书指标体系技术规定及说明 381

第八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393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概念及原则 393

一、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 393

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原则 393

第八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393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 394

一、国务院和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394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95

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395

五、其他依法行使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 396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396

第九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397

第九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397

第一节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概述 397

一、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397

二、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目的、特征、任务与体制 398

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依据与手段 401

四、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计划管理与年度计划 402

五、制定企业环境保护规划与预测 403

第二节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中污染物的控制 406

一、控制污染物流失的途径与流失总量 406

二、PDCA方法用于控制污染物流失及实例 407

第三节企业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 411

一、企业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411

二、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 411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达标率 412

第四节工业企业环保机构职责和环境管理 415

一、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责 415

二、工业企业环境质量管理 415

三、工业企业环境技术管理 420

四、工业企业环境科研管理 421

六、开展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学术交流 422

五、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现代化 422

第五节工厂建设中的环境管理 423

一、项目前期工作中的环境管理 423

二、设计阶段中的环境管理 424

三、施工建设阶段中的环境管理 426

四、竣工验收阶段中的环境管理 426

第六节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 427

一、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的建立与特点 427

二、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428

三、工业企业实行环境保护承包(目标)责任制的效果 429

第十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预警制度 430

第一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预警制度 430

一、气象、洪水灾害预警 430

第十章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预警制度 430

二、地震预报、预警 431

三、地质灾害预警 432

四、农作物病虫害及其他各种灾害的及时预警 433

第二节灾害预警的要素和准确度 433

一、灾害预警的要素 433

二、灾害预警的准确度 435

第三节灾害预警的信息传播及响应 436

一、预警信息传播 436

二、预警响应 438

第四节中国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现状 439

一、气象监测、预报与警报 439

二、洪水灾害观测与预警 441

三、海洋灾害观测、预报与警报 442

四、地震观测、预报与警报 443

五、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445

六、农林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 445

七、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报与警报 446

附录:关于天灾预测工作的几点初步意见 446

第十一章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449

二、环境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 449

第十一章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449

一、环境宣传教育的含义 449

第一节环境宣传教育概述 449

三、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 451

四、环境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51

五、环境宣传教育的发展历程 452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455

一、我国生态环境教育现状 455

二、生态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458

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 459

四、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459

第三节加大环境宣传力度 462

一、生态环境宣传现状 462

三、生态环境宣传目标 464

四、生态环境宣传主要对策 464

二、生态环境宣传存在的问题 464

第三篇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69

第三篇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69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469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469

第一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469

一、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目的 469

二、水域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470

三、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472

第二节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总体布局 475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 475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 476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 476

四、南方丘陵红壤区 476

五、北方土石山区 477

六、东北黑土漫岗区 477

七、青藏高原冻融区 477

八、草原区 477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 478

三、风沙区 478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 478

第三节生态环境功能区的重点工程 478

第四节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479

一、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479

四、草原区 479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480

三、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480

四、继续深化“四荒”承包改革,稳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 480

五、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481

六、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481

第二章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82

第一节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预防监督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82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82

第二章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82

二、重点预防监督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84

一、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建设的必要性 485

二、规划安排 485

第二节水土流失监测站网的建设 485

一、开发建设区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487

第三节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487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县工程 488

第三章农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90

第一节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建设 490

一、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 490

第三章农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90

二、长江中上游及源头地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 491

三、“三北”风沙干旱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 492

四、草原区的农业生态功能区 493

五、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494

一、加强宣传力度 495

四、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 495

二、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495

三、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495

第二节农业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495

六、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496

五、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496

第四章林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97

一、指导思想及遵循的原则 497

第四章林业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497

第一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497

二、林业功能区区划 497

三、林业生态环境功能区的规划目标与阶段目标 498

第二节林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总体布局 499

一、东北、内蒙古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水源涵养区 499

二、“三北”荒漠化防治及水土流失治理区 500

三、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区 500

四、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 501

五、黄、淮(太)、海平原及山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 501

六、东南沿海丘陵山地生态治理区 501

七、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控与保护区 501

八、热带林保护区 502

第五章中国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 503

第五章中国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 503

第一节中国湖泊的类型、特征与分布 503

一、中国湖泊的类型及特征 503

二、中国五大湖区的基本特征 521

三、中国主要的湖泊和水库 529

第二节 中国湖泊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536

一、中国湖泊水资源及其分配 537

二、中国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549

三、开发利用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555

四、中国湖泊水资源开发的方向 560

一、湖泊萎缩与水量剧减状况 564

第三节中国湖泊萎缩与其他环境问题 564

二、干旱区湖泊水质盐碱化趋势及其原因 581

三、中国湖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588

四、围湖造田及其生态后果 596

五、中国湖泊环境变化趋势 600

第四节中国湖泊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605

一、中国湖泊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606

二、中国湖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618

第四篇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629

第一章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论 629

第四篇 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629

第一章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概论 629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 629

一、自然资源 629

二、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631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632

第二节中国资源的总体概况 632

二、我国资源的满足程度 634

三、中国资源的国际地位 636

四、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640

第三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41

一、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641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644

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 645

第四节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648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648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649

三、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 651

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652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653

第二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55

第二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55

第一节我国水资开发利用概述 656

一、水与水资源的涵义 656

二、水量开发利用现状 656

三、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657

四、水能开发展望 658

第二节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659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659

二、控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繁 660

三、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661

四、水域污染严重 662

五、管理混乱、浪费严重 663

六、不重视湖泊资源的保护,影响水资源综合开发效益 664

第三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665

一、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全民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665

二、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手段及能力 666

三、保护水源,防止污染与节约用水并重 667

四、搞好重点工程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668

五、有计划地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善水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669

六、加强水面保护与开发,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671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671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规定 672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定 672

三、水、水域和水工程保护的规定 673

四、用水管理的规定 673

五、防汛与抗洪的规定 674

六、违反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675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676

第三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76

第三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76

第一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676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677

三、土地资源保护 679

第二节土地资源开收利用面临问题 679

一、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 679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 681

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682

一、扩大耕地基础: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682

二、提高耕地单产:扩大灌溉,增加复种 683

三、切实保护耕地:建立耕地保护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683

五、合理利用草地:积极发展饲料生产,因地制宜地扩大草食性畜牧业生产规模 684

四、人工造林与林地更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加强丘陵山区林业建设 684

六、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 685

七、加强土地管理:依法管理土地,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族的土地意识 685

第四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685

一、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 686

二、关于土地权属的规定 686

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686

四、土地调查和统计制度 688

五、耕地特殊保护 688

六、征用土地补偿标准 689

七、关于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潜育化及土地流失的规定 689

八、关于土地复垦的规定 690

九、关于建设用地管理的规定 690

十一、违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律责任 692

十、关于土地管理监督检查的规定 692

二、森林资源的功能 695

第四章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95

第一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695

第四章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95

一、森林与森林资源的概念 695

三、森林资源的种类 696

四、森林资源的特点 697

五、森林资源保护 698

第二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698

一、可开采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699

二、林分质量不断下降 699

三、森林资源利用率较低 699

二、充分利用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700

一、加强林区建设,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700

第三节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00

四、森林火灾和刀耕火种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700

四、积极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701

三、大力营造防护林 701

五、加强植树造林和绿化 702

六、加强实施森林保护制度 703

第四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705

一、关于森林资源权属的规定 705

二、关于森林经营管理的规定 706

三、关于森林保护的规定 707

四、关于植树造林的规定 708

五、关于森林采伐的规定 708

六、关于违反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 709

第五章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12

第一节草原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712

一、草原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712

第五章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12

三、草原资源的特点 713

二、草原资源的环境效能 713

四、草原资源保护 715

第二节草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问题 715

一、草原退化严重 715

二、草原沙化 716

三、草原盐碱化 716

四、草原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716

五、草原鼠虫害严重 716

第三节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17

一、加强北方牧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717

二、充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 717

三、保护天然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717

四、加强各种农业措施和能量投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 717

第四节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718

一、关于草原权属的规定 718

二、关于草原合理开发利用的规定 720

三、关于草原保护的规定 721

四、关于草原管理的规定 722

五、关于违反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 723

一、海洋资源的概念 724

第一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724

第六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24

第六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24

二、海洋资源的分类 725

三、海洋资源的特点 725

四、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726

五、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730

第二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731

一、海洋资源调查不够 732

二、海涂资源利用程度低 732

三、海洋资源开发差别大 732

四、海洋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732

五、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 732

六、海洋管理不力,海洋污染严重 733

七、港口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733

八、台风暴潮引起的自然灾害较频繁 733

第三节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33

一、加强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733

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734

三、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734

四、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管理 736

第七章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47

第一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747

一、渔业及渔业资源的概念 747

二、我国渔业和渔业资源状况 747

第七章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47

第二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48

一、建立渔业生产方针 748

二、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设 748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 748

四、规范捕捞作业制度 748

第三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749

一、关于养殖业的规定 749

二、关于捕捞业的规定 750

三、关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规定 751

四、关于渔政的规定 753

五、关于违反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 754

第一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757

一、矿产和矿产资源 757

第八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57

第八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57

二、矿产资源的储量 758

三、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758

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760

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761

一、大宗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人均矿产资源量小 761

二、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761

三、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浪费大 762

四、部分老矿山面临闭坑威胁 762

第三节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62

一、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762

二、实行全国资源配套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的方针 763

三、实行沿海内地兼顾逐步加强西部方针 763

四、实行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方针 764

第四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764

一、关于矿产资源权属的规定 765

二、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的规定 766

三、关于矿产资源勘查的规定 768

四、关于矿产资源开采的法律规定 769

五、关于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法律规定 770

六、违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 770

一、野生动物与野生植物 773

第九章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73

第一节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773

第九章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73

二、野生动植物的现状 774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作用 774

第二节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775

一、滥捕滥猎、偷猎盗猎现象严重 776

二、栖息环境遭破坏,分布区面积缩小 776

第三节野生动物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76

一、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776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 777

三、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制度 777

四、建立和完善野生植物保护的管理制度 778

一、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 780

第四节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780

二、关于野生动物管理的规定 781

三、关于野生植物保护的规定 783

四、关于野生植物管理的规定 784

五、关于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责任 784

第十章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87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787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787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重要性 787

第十章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87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需要和紧迫性 788

四、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789

五、生物多样性现状 790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791

第二节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792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 792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任务 793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 793

一、公约的形成 794

二、公约的主要内容 794

三、中国对公约的基本态度 795

第十一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97

一、我国旅游资源概况 797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 797

第十一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797

二、旅游资源基本特征 799

三、对我国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801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 803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803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804

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与前景 804

二、加快区域旅游建设 806

第三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806

一、开展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级制订开发规划 806

三、开拓国际市场 807

四、逐步扭转“东重西轻”的失衡状态 807

第十二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809

第十二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809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 809

一、能源的类型 809

二、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 809

三、能源的供应问题 810

一、化石燃料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811

第二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11

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812

三、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812

第三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13

一、开源节流 813

二、改革城市能源政策 814

三、发展农村的能源 815

四、开发利用新能源 815

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821

第一章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821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意义 821

第五篇 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821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821

第五篇 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821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和作用 822

三、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 822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825

一、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 825

二、关于自然保护区设立的规定 825

三、关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分区的规定 826

四、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 826

五、关于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责任 826

第三节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827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验 827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828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对策措施 829

第二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831

第二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831

第一节城市环境概述 831

一、城市环境涵义 831

二、城市环境效应 833

三、城市环境容量 836

四、城市环境问题 844

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 848

第二节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 857

一、工业污染源 858

二、交通运输污染源 868

三、农业污染源 871

四、生活污染源 876

第三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878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缘起 879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的内容与效果 879

三、城市各种污染源综合整治 881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总体分析 899

第四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900

一、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概念 900

二、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与程序 902

三、城市环境质量评价要素与评价因子的选择 907

四、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908

五、城市环境质量分级 911

六、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例 912

七、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及制图 925

第五节城市环境规划 933

一、我国城市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935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层次 937

三、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 938

四、城市环境预测 946

五、城市环境区划 951

六、城市环境功能分区 961

七、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966

八、城市环境目标及可达性分析 969

一、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974

第一节生态示范区建设现状 974

第三章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 974

第三章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 974

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975

三、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 975

四、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 976

第二节生态示范区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978

一、生态示范区的内涵及其指导思想 978

二、建设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982

三、生态示范区的基本模式 986

四、生态示范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988

五、正视挑战,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生态示范区各项工作 990

第三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 992

一、编制规划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992

二、关于规划目标的确定 993

三、编制规划的技术路线 994

四、关于规划的结构框架 994

五、关于规划的法律地位和考核验收 997

六、如何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998

七、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 999

八、编制规划的注意事项 1002

第四节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价 1003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003

二、生态示范区成效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 1004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涵义 1012

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概述 1012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 1012

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012

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012

第二节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014

一、污染及其危害 1015

二、农业资源减退及其影响 1018

三、生态平衡失调 1019

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1020

第三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1020

一、健全环境法制,加强农业环境管理 1020

三、保护和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和沙化,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021

第四节推广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环境 1022

一、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022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内容及类型 1023

三、推广生态农业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1024

第五章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025

第五章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1025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概述 1025

一、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分类、分级 1025

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保护 1025

第二节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1026

一、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规定 1026

二、关于分级管理的规定 1026

三、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规定 1027

四、关于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保护的规定 1027

五、关于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管理的规定 1027

六、关于违反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 1027

第六章文物古迹的生态环境保护 1028

第六章文物古迹的生态环境保护 1028

第一节文物古迹保护概述 1028

一、文物古迹 1028

二、文物古迹的保护 1028

第二节文物古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1029

一、关于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定 1030

二、关于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定 1030

三、关于确定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名单的规定 1031

四、关于违反文物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 1031

第七章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1033

第一节国家公园概述 1033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 1033

第七章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1033

二、兴建森林公园的意义 1034

三、森林公园的保护 1035

第二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1036

一、关于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的规定 1036

二、关于森林公园分级的规定 1036

三、关于森林公园建立、撤销、合并及变更的规定 1037

四、关于森林公园规划的规定 1038

五、关于森林公园建设的规定 1038

六、关于森林公园保护的规定 1038

七、关于森林公园管理的规定 1039

第一章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概述 1043

一、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1043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 1043

第一章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概述 1043

第六篇 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上) 1043

第六篇 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上) 1043

二、常见水体污染物 1044

三、常见气体污染物 1044

四、常见土壤污染物 1044

五、环境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1044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系数 1045

一、大气污染物来源及排放系数 1045

二、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及排放系数 1055

三、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排放系数 1061

四、某些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系数 1062

第三节污染源管理 1073

一、污染源管理的涵义 1073

二、污染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073

三、污染源管理的目标及方法 1074

四、污染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077

五、工业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1081

一、大气的组成 1084

第二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084

第二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084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 1084

二、大气污染 1086

三、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与变化 1091

四、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和下垫面条件 1098

第二节大气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1102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102

二、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1103

三、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 1105

一、颗粒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1108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 1108

二、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1149

三、废气净化系统 1164

第四节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1183

一、关于大气环境质量及控制分级的规定 1184

二、关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的规定 1185

三、关于特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特别保护的规定 1185

四、关于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的工艺和设备禁止使用的规定 1186

五、关于燃煤产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 1186

六、关于废气、粉尘污染防治的规定 1187

八、关于机动车船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 1188

七、关于恶臭污染防治的规定 1188

九、关于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规定 1189

第五节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1192

一、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 1193

二、加强大气环境管理 1193

三、改进燃烧方式和燃料结构 1194

四、改进锅炉结构,采用消烟除尘装置 1196

五、减少交通废气污染 1196

六、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1197

(下 卷) 1199

第六篇 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下) 1199

第三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199

第四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1366

第五章海洋污染及防治 1414

第六章噪声污染及防治 1438

第七章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1494

第八章危险物品污染及防治 1537

第九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1543

第七篇 生态环境标准 1551

第一章生态环境标准 1551

第二章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1564

第八篇环境监测管理 1613

第一章环境监测管理概论 1613

第二章大气和废气监测 1657

第三章水和废水的监测 1709

第四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1778

第五章噪声监测 1797

第六章土壤、生物污染及固体废物监测 1813

第七章海洋环境监测 1833

第九篇 环境监理与环境行政执法 1843

第一章环境监理与环境行政执法概述 1843

第二章污染源监理 1887

第三章建设项目和限期治理项目的环境监理 1939

第四章海洋和生态环境监理 1949

第五章环境监理排污费的征收 1970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 2007

第七章环境污染事故与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 2018

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争议的解决 2035

第十篇 近期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及体会 2049

第一章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2049

第二章增强环境意识,打牢工作基础,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2110

第三章运用科学方法,扎实做好生态功能区、示范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工作 2160

第四章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2206

第五章立足本地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的防护治理工作 2280

第六章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力度 2355

第七章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内部建设,不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途径 2390